首页期刊导航|经济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管理
经济管理

半月刊

1002-5766

010-68019057 68039094 68768091

100836

北京西城区月坛北小街2号

经济管理/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理论刊物。宣传国家经济发展方针和改革举措,探讨经济管理理论,传播先进管理经验。报道经济管理的最新动态,对经济法律法规、金融市场及产业发展进行深入剖析。适合各层经济管理人员、经济院校师生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儒家伦理与德性组织范式:中国式现代化的组织逻辑

    胡国栋李文昊
    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组织现代化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是组织现代化悖论的重要特征.现代性导向的组织将员工价值界定为"权威—控制"系统中的被管理者,后现代性导向的组织将员工价值界定为"自由—自治"系统中的行动者,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张力的凸显是西方组织现代化的结果,核心是员工价值界定上的矛盾.儒家伦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是化解组织现代化悖论的优质资源.本文基于组织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整合视角,提炼儒家伦理的关键维度,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员工价值,并对儒家伦理进行组织现代化视域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而构建了德性范式以整合组织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最后构建了系统的德性组织理论框架.本文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特征,剖析组织现代化悖论并立足儒家伦理构建了系统的德性组织范式,厘清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组织逻辑并为中国式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整合性框架.

    现代性后现代性儒家伦理德性范式德性组织

    组织矛盾管理的悖论与辩证视角——迈向中西整合的新策略框架

    武亚军葛明磊
    2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复杂动态环境下矛盾问题频发,悖论和辩证理论为长期视野下组织的矛盾管理提供了有效视角.本文在阐述现代组织悖论和辩证理论视角的异同与互补性基础上,引入蕴含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辩证法精粹的内核性哲学元素——辩证和谐观和辩证斗争观,与现代西方矛盾管理理论加以整合,从而在哈格雷夫-范德文的四类型框架下,提出了一个中西整合性的矛盾管理八类型策略框架,以提升组织和企业在复杂多变环境下实现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所增补的"抗中合作""和而不流""破而后立""斗而不破"四种新策略的内涵,并对组织矛盾管理的战略过程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未来中国本土矛盾管理研究的拓展进行了展望,并对理论深化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悖论辩证矛盾管理整合框架文化双融

    绿色创新的供应链溢出——基于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协同发展的视角

    蔡庆丰严唯唯舒少文
    4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碳"战略目标下,国家对碳排放的关注逐渐从单个企业转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积极推动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需要链上相关企业协同开展绿色创新.本文采用2008-202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供应链关系数据,检验核心企业绿色创新对供应商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核心企业绿色创新对供应商绿色创新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其中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供应商绿色发明专利的增加,而对绿色实用新型专利没有显著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核心企业通过信息反馈、提高供应商环境治理水平、缓解供应商融资约束来实现对供应商绿色创新的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溢出效应在供应商对核心企业依赖度高、核心企业对供应商依赖度低、核心企业属于非重污染行业、供应商所处行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绿色创新的溢出效应仅存在于一级供应链,未能延伸至更高层级供应链,且这种溢出效应有利于提高供应商的经营绩效.以上研究结论为微观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提供了经验证据,对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供应链绿色创新核心企业供应商溢出效应

    公司风险投资、母公司异质性与技术创新

    温军李凌霄杨竞豪高文新...
    6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公司风险投资(CVC)发展如火如荼,但其对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引入创新团队利益分享比和市场势力两因素,对经典风险投资行为模型进行了拓展,借此研究了风险投资与母公司创新的关系以及母公司产权异质性对这种关系的调节机制,并基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企业从事风险投资显著提高了自身的创新水平,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在设立风险投资机构后均明显提升;(2)不同企业从事风险投资具有不同的创新效应,创新团队利益分享比例越低的企业,设立风险投资机构的外部购买创新对内部组织创新的替代效应越强,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越明显,且这种效应随企业自身市场势力的增强而增加,市场势力大的企业从事风险投资对竞争对手创新空间的挤压效果更明显,创新竞争效应更显著;(3)与民营企业设立风险投资无法获取组织替代效应不同,国有企业内部员工持股比例低,设立风险投资机构使资源由使用效率较低的内部创新向使用效率相对较高的外部购买再创新转化,具有明显的创新效应,且内部创新团队利益分享比例高和自身市场势力越强的国有企业这种效应越明显.本研究不仅从母公司异质性维度为学术界理解风险投资的创新效应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还为修正现有的企业风险投资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公司风险投资母公司创新效应创新团队利益分享比市场势力

    企业"吹哨人"制度与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效应视角

    许晨曦赵文静张敏辛乾...
    8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员工"吹哨"是员工监督企业以维护自身利益和实现道德满足的重要形式,这也可能会从人力资本层面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本文以2015-2021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建立"吹哨人"制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吹哨人"制度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改善.机制检验表明,企业建立"吹哨人"制度产生了人力资本效应,其积极的作用机制体现在提高员工评价、促进创新性人才积累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高新技术企业和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企业中,"吹哨人"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本文从人力资本视角丰富了"吹哨人"制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既有助于深化企业对建立"吹哨人"制度经济后果的认知,也为政策制定者加强"吹哨人"保护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吹哨人"制度人力资本技术创新

    从"要第一"到"成第一":品类创新下的品牌突围路径研究

    邓伟升
    10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在系统梳理品类战略和品牌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基于北京小仙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4-2023年品牌发展历程,解析了品类创新下的品牌突围路径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品类创新是立足用户痛点识别市场空白心智进而实现头部认知构建的过程,新创品类品牌化包括痛点功能化、功能产品化、产品品牌化三个核心内涵,品类创新下的品牌突围有赖于从空白心智品类创新到新创品类品牌化再到新创品类头部品牌资产的配称动作实施,构建品牌配称从"要第一"到"成第一"的理论逻辑.(2)品牌势能是构成品牌资产的新维度,品类创新下的品牌资产涵盖品牌势能、品牌认知和品牌形象.(3)品类创新下品牌培育内在机制是品牌价值创新,表现为品牌功能性价值创新、品牌体验性价值创新和品牌象征性价值创新.本研究建构的理论框架填补了品类创新实现机制及其品牌资产构成的研究缺口,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品牌配称理论,是对传统品牌突围逻辑的补充,也为新时代中国情境下中小企业品牌培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品类创新品牌配称品牌突围案例研究

    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过度负债

    梁上坤姜艳峰
    12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防范债务风险是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保障.本文以2010-2021年A股上市国有企业为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对过度负债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可显著降低国有企业过度负债水平.减少政策性负担、硬化预算软约束以及缓解管理层代理问题是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降低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水平的内在机制.在政府放权意愿较高、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控股的企业中,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降低过度负债水平的作用更显著;在具有过度负债问题的国有企业中,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显著提升了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通过抑制过度负债显著降低了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提升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本文丰富了关于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作用后果以及国有企业过度负债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结论对于国资监管机构的制度完善和国有企业的债务风险防范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

    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过度负债

    无实际控制人与盈余价值相关性

    田昆儒李颜苏薛坤坤
    143-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基本成型,股权结构逐渐多元化,无实际控制人现象在证券市场逐渐增多,备受广大投资者关注.无实际控制人引发公司治理模式重构,对企业盈余价值相关性产生何种影响呢?本文以2007-2021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无实际控制人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无实际控制人能够显著降低盈余价值相关性.机制检验表明,企业处于无实际控制人状态增加了企业代理成本、盈余操纵及经营风险,从而降低了盈余价值相关性.高管越轨式冒险行为增强了无实际控制人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负面影响.相较于存在控股股东的无实际控制人而言,无控股股东的无实际控制人降低了盈余价值相关性.无实际控制人状态下,前十大股东存在强势关联关系导致企业盈余价值相关性下降,前三大、前五大股东中国有股权参股能够提升盈余价值相关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改善无实际控制人企业盈余信息质量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为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防范无实际控制人治理风险提供了重要启示.

    无实际控制人盈余价值相关性代理问题企业风险

    公司自媒体可以提供更多的指导性信息吗?——基于企业微信公众号技术创新披露的文本分析

    徐高彦张婷婷
    164-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公司自媒体信息披露的传递效率和增量效应日益凸显,与定期报告等正式渠道相比,这一新兴渠道能否纾解企业创新专有性信息披露的困境?本文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生物医药和汽车行业企业2020-2022年官方微信公众号推文进行了文本分析,从融资有效性的视角探讨了自媒体技术创新披露的文本内容对投资者的增量指导作用.研究发现,公司自媒体技术创新披露水平越高,融资约束程度越低;当自媒体技术创新披露(定性信息)和专利成果(定量信息)相互佐证时(即"言行一致"),会显著强化对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作用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自媒体技术创新披露主要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来降低融资约束.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双元创新披露策略方面,相较于单一化的披露策略,平衡式的技术创新披露策略可以显著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在融资渠道来源方面,相比于股权融资,自媒体技术创新披露更能吸引债权投资人的注意力;在文本特征方面,更积极的情感语调、更乐观的前景预期和更详实的文本披露对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更加有效.本研究从多个维度构建了公司层面的自媒体技术创新披露指标,证实了自媒体这一新兴的非正式披露渠道的有效性,为完善技术创新披露对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信息披露技术创新自媒体融资约束文本分析

    服务场景中的人工智能心理拟人化——概念化、测量及后效研究

    沈鹏熠张凤英
    190-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在服务场景中的应用不断普及,人工智能拟人化因能有效促进人机交互、提高客户服务体验而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点.然而,现有研究更多地聚焦人工智能的外观、行为、表情、声音等非心理拟人化特征,对于心理拟人化的研究比较欠缺,且没有清晰统一的概念界定及科学可靠的测量工具,致使现阶段实证研究滞后.为此,本文首先基于扎根理论构建了服务场景中人工智能心理拟人化的四维度结构模型:人格拟人化(含外向性和宜人性)、认知拟人化(含智力性和适应性)、共情拟人化(含情绪关注和情感表达)和意志拟人化(含能动性和目的性).其次,按照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程序,开发了测量服务场景中人工智能心理拟人化的测量量表.最后,根据社会认同理论,进行了新开发量表的后效研究,证实了服务场景中人工智能心理拟人化会显著正向预测社会存在感和控制感缺失.研究结果拓展并丰富了人工智能心理拟人化的理论框架和概念内涵,为人工智能心理拟人化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测量工具,对企业制定人工智能心理拟人化策略和改善人机交互也有重要启示.

    服务场景人工智能心理拟人化概念化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