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洁净煤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洁净煤技术
洁净煤技术

宁宇

双月刊

1006-6772

jjmjs@263.net

010-84262927 84262909

100013

北京市和平里青年沟路5号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内

洁净煤技术/Journal Clean Coal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与煤炭工业洁净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经国家科委与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专业科技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载煤炭加工、煤炭高效洁净燃烧、煤炭转化、污染控制与废弃物管理等洁净煤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题评述、国外技术动态和政策法规等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气化炉内熔渣流动特性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赵义军白孟龙张林瑶
    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战略目标下,煤气化技术将会是我国未来煤炭领域的重要发展路线.在煤气化技术推广应用中,熔渣的流动行为严重影响气化炉的平稳运行时长,间接影响合成气的质量和炉壁的热量损失,有效求解流动参数的熔渣流动特性预测模型备受关注.本研究论述了现有的气化炉内熔渣流动特性的预测模型,并展望了预测模型的未来研究方向.综述当下,预测模型根据熔渣流动维数可分为一维预测模型和二维预测模型;一维稳态和非稳态预测模型均经历了构建和完善阶段;二维预测模型因无相关的数学公式描述和流动理念假设尚处于构建阶段;通过对液态熔渣的温度分布、附加应力的取舍,临界黏度的选取和熔渣黏度的处理方式等方面可以提高模型的计算精度.展望未来,一维预测模型的应用场景需更完善的规定,针对稳态和非稳态预测模型求解的参数需要更细致的辨析;二维预测模型的构建理论需更详细的突破,明确非稳态工况下熔渣在轴向和周向上流动的优先级;流动预测模型的计算精度需更全面的提升,熔渣性质的非恒定性、熔化的不均匀性、烟气流速的波动性等因素需要侧重考虑.

    煤气化技术液态熔渣流动特性预测模型流动维数

    适用可再生能源不确定特性的合成氨多稳态柔性工艺技术

    吉旭林今聂李红周利...
    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背景下,风光可再生能源发电是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绿氢"由于其长周期存储和零碳特征,可以有效解决风光电力消纳的难题,有望与电能一同成为未来能源体系的两大支柱.但是由于氢气自身特性和氢脆造成的材料瓶颈,"绿氢"发展遇到制储运多环节安全性与经济性挑战.绿电制氢制氨的"电制绿氨"路径被认为是解决"绿电""绿氢"技术经济困局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风光资源的不确定性,分析了基于合成氨"哈-博"工艺多种解决方案的优劣,提出了多稳态柔性"电制绿氨"工艺模式以解决"源网氢氨"复杂技术特征耦合下的设计、装置和运行问题;研究了多稳态柔性"电制绿氨"工艺的系统性技术架构、整定经济运行负荷与运行周期的最优化方法;开发了电氢氨一体化数字仿真模型,计及电力约束、资源波动、氢氨需求、系统运行效率和可靠性等因素,对全场景、全流程下的"电制绿氨"进行协同优化,形成了 一套面向动态运行的绿电耦合化工的设计方法;研究了催化剂结构性能调优与合成塔内件结构的优化方法,开发了复杂变工况条件的催化剂宏观动力学模型,以及电氢氨一体化协同调度与智能控制技术.多稳态柔性"电制绿氨"工艺实现了合成氨经济运行负荷在30%~110%,负荷调节速率在0.5~1.0%/min,支持日、班,及班内多时域负荷调节要求,30%~110%负荷运行下单位合成氨综合能耗均优于GB 21344-2015《合成氨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标杆值.

    可再生能源氢能合成氨多稳态柔性氢氨一体化安全性

    量子化学计算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微观机制的应用

    马雪璐张子涵解强
    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基础原料,其利用的清洁化、高效化需要持续深化内涵.量子化学作为解释微观结构及作用机制的重要理论,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煤化学领域,为煤炭研究提供更多微观信息,以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发展.基于此,概述了量子化学计算在优化煤炭模型分子结构、探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反应机理和明确反应影响因素作用机制3方面的应用,重点对煤热解、燃烧、气化及液化过程中存在的微观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涉及煤的热解和燃烧过程中的氮元素迁移转化机理、煤基特征官能团与CO2的气化特性、煤液化微观机理中的氢转移反应,以及气氛和催化剂等因素的作用机制等,最后就匹配煤炭变质程度的演变模型、煤炭反应过程中的多因素作用影响机制、完整转化机理、催化剂优化、创新集成工艺等问题,对量子化学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领域中有待深入挖掘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力图为煤炭清洁转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启示.

    量子化学煤热解煤燃烧煤气化煤液化密度泛函理论

    褐煤与水微观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多尺度分子模拟

    吴玉花李荣花张茜高红凤...
    4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与水的表面相互作用是洁净煤技术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然而,褐煤与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其微观机制在原子尺度和电子结构方面仍不明确.尤其缺乏褐煤中不同官能团与水之间相互作用能量、稳定性结构特征、相互作用本质的系统考察.基于多尺度分子模拟研究了褐煤与水微观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基于量子化学计算重点考察典型褐煤模型结构中不同官能团与单分子水的相互作用,获得水分子在褐煤不同位点吸附的局域极小构象,以及稳定吸附构象的几何结构特征.基于独立梯度模型的直观绘景阐释了褐煤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主要为范德华作用和氢键.借助能量分解分析方法定量描述并确定了静电作用是稳定煤-水相互作用的最主要因素.此外,还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不同数量褐煤分子与大量水分子相互作用的组装行为和演化特征,阐明了褐煤分子结构在大量水中的团聚现象.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同样印证了褐煤和水分子主要以静电作用结合.

    煤结构表面相互作用非共价相互作用分子模拟密度泛函理论

    煤气化细渣及其分离后富碳组分的气化反应性

    吴亚娟任亮龚岩郭庆华...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气流床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广泛应用,煤气化后生成的气化细渣排放量逐年增加,目前气化细渣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煤化工固废治理的难题之一.选取不同碳含量的气化细渣及其分离后富碳组分为研究对象,解析了其组成、孔隙结构和微观形貌等结构参数,基于热重分析仪探究了其在CO2气氛下的气化反应性,并采用等转化率法分析了气化反应动力学,揭示了煤气化细渣及其富碳组分结构特性与其气化反应性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孔隙结构是影响气化细渣及其富碳组分气化反应性的关键因素,孔结构发达的样品具有更高的气化反应性.随气化过程升温速率升高,气化细渣及其富碳组分的气化反应区间均向高温偏移.此外,具有相对较高固定碳含量的气化细渣、富碳组分气化反应活化能随转化率升高而降低,而样品本身高灰分气化细渣、富碳组分的气化反应活化能随转化率的增大而升高.研究结果为气化细渣及其分离后富碳组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煤气化细渣富碳组分孔隙结构升温速率气化反应性动力学分析

    生物质灰对煤焦气化反应的影响

    丁亮张旭魏佳乐李文远...
    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质灰富含碱金属及碱土金属(AAEM),可作为天然催化剂应用于煤催化气化.生物质灰对煤焦气化反应促进作用也是生物质与煤共气化协同作用的本质原因.然而,生物质灰中AAEM在煤气化过程中会失活,失去部分催化作用.通过固定床热解及气化试验,结合XRD、Raman、XRF及BET等手段,分析了生物质灰种类、添加量、气化温度等因素对煤焦气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灰对煤焦气化反应催化作用与AAEM含量及存在形态相关.煤焦气化反应速率随小麦秸秆灰添加量增大而增大,小麦秸秆灰添加量达40%时,煤焦气化反应速率变化趋于平缓.气化反应前期,小麦秸秆灰对煤焦气化反应存在抑制作用;随转化率升高,在相同转化率下,温度越高,小麦秸秆灰催化作用越弱.为抑制小麦秸秆灰中K的失活,以蛋壳作为添加剂,探究了小麦秸秆灰与蛋壳的混灰对煤焦气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5%小麦秸秆灰与5%蛋壳的混灰,可进一步增强小麦秸秆灰对煤焦气化反应催化作用.添加小麦秸秆灰使煤焦在气化过程中比表面积增大,孔隙结构丰富,石墨化程度减弱,无定形碳含量增加,气化反应活化能降低,气化反应速率增大.煤焦及添加小麦秸秆灰煤焦气化反应采用随机孔模型模拟效果最好.研究结果为生物质灰在煤催化气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生物质灰煤催化气化碱金属失活钙基添加剂气化反应动力学

    重质油组成与结构对油煤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刘磊靳立军钟梅代正华...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低阶煤和重质油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煤油共液化工业前景,但重质油自身流动性差,极大地限制了煤油共液化的发展.为认识重质油组成结构对油煤浆流变性能的影响,选取5种性质差异明显的重质油和2种工业循环溶剂油,探究其与上湾煤形成的油煤浆流变性能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预加氢调控减压渣油的组成结构,分析重质油组成、结构与流变性能,获得重质油组成结构对油煤浆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重质油本身是牛顿流体,加入煤粉后转变为假塑性流体,呈现剪切稀化特征;重质油中胶质和沥青质组分含量越高,形成油煤浆的黏度越高,体系内部的触变结构越丰富,非牛顿流体特征越明显.减压渣油稠油预加氢后,形成油煤浆的黏度显著降低,其中,380℃下预加氢2 h后制成的油煤浆黏度在135℃时降至451 mPa·s,同时油煤浆的触变特性也明显减弱.预加氢促使减压渣油中的长链断裂为短链烃,胶质和沥青质组分转化为饱和分与芳香分,从而抑制胶团的生成,降低油煤浆黏度.其中,380 ℃下预加氢2 h后胶质含量较未处理减少约21%,重均分子量降至1 594 Da,芳香环β位的H含量增加约20%.

    煤油共液化油煤浆黏温特性触变特性预加氢

    煤沥青交联改性处理对碳结构的影响

    程俊霞满梦瑶褚宏宇吴秋萍...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沥青基炭制品的碳结构高度依赖前驱体沥青的性质.采用化学交联的方法对沥青进行改性处理时,尽管化学交联的反应机理为亲电取代反应,但交联剂、催化剂的种类不同,沥青改性程度存在差异,进而影响炭制品结构.以中低温煤沥青为原料,探索3种交联剂(对苯二甲醇(PXG)、苯甲醛(BA)、对苯二甲酰氯(TPC))、5种催化剂(对甲苯磺酸、浓硫酸、浓硝酸、浓盐酸、硼酸)对沥青交联改性后炭制品结构的影响.通过TG-DTG、FT-IR研究交联改性后沥青热稳定性及沥青官能团的变化;借助XRD、Raman表征改性后沥青炭制品的微观结构差异.结果表明:交联剂和催化剂的存在促进了沥青分子的交联,有效阻止了热转化过程中轻组分挥发,提高了沥青的结焦值、软化点、热稳定等指标.以PXG为交联剂,沥青支链上亚甲基CH2的H不易被取代;而以硼酸为催化剂时,支链末端甲基上的H易被取代;以BA为交联剂,取代氢的位置明显发生在芳香环上;以TPC为交联剂、浓硫酸为催化剂时,交联产品的C=O官能团含量增加,说明在这种组合下,TPC参加反应较多.无论与哪种交联剂相结合,浓盐酸为催化剂时,交联反应更易促进苯环上和支链上的C-H键发生取代反应.经过交联改性后的沥青,炭化过程中分子间较强的π-π相互作用减弱,有效阻止碳有序结构的形成,碳无序结构含量ID/IG增大.同时碳微晶层间距d002明显增加,有序堆积平均堆积高度Lc减小,芳香层数降低,说明化学交联不仅影响有序碳结构排列,还可抑制碳微晶结构发育.其中硼酸作为催化剂时,催化效果更理想.获得的炭制品d002在同组产品中最大.PXG、硼酸组合与沥青发生交联时,所得碳材料的d002达0.377 nm.本研究为进一步定向调控和构筑沥青基碳材料奠定基础.

    中低温煤沥青交联改性催化剂碳微观结构层间距

    活性金属Ni d电荷密度对Ni2P/Al2O3催化剂菲加氢性能的影响

    荆洁颖李泽赵泽敏张雨...
    102-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温煤焦油中菲含量高,将菲深度加氢饱和得到全氢菲,可提升菲利用率,且全氢菲密度大,热值高,可作为喷气燃料理想组分.然而,在菲加氢反应过程中菲与中间加氢产物的竞争吸附不利于菲在催化剂上吸附活化,且对称八氢菲进一步加氢是菲加氢饱和过程的速控步骤,其吸附活化困难不易解决,催化剂活性难以满足加氢需求.根据稠环芳烃与过渡金属间π络合吸附机理,在反应物吸附活化过程中,稠环芳烃分子和活性金属分别充当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故Ni基催化剂中活性金属Ni处于缺电子状态时利于生成全氢菲,但关于Ni缺电子量及其电子结构如何影响催化剂菲、对称八氢菲加氢性能的原因需进一步探究.此外,基于负载型Ni2P催化剂稳定性高、耐硫、耐氮性强等优势,采用次磷酸盐歧化法通过调变P/Ni物质的量比制备具有不同Ni d电荷密度的Ni2P/Al2O3催化剂,考察Ni d电荷密度对菲、对称八氢菲吸附和反应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320 ℃、5 MPa、空速1 309 h-1反应条件下,Ni-2.5P/Al2O3催化剂转换频率fTO最高(44.64×10-3 s-1).通过吸附活化熵描述菲、对称八氢菲与催化剂表面间相互作用强度,发现菲、对称八氢菲在不同Ni-xP/Al2O3催化剂表面吸附强度不同.通过定量计算Nid电荷密度,明确了Ni2P/Al2O3催化剂用于菲加氢反应时适宜Ni d电荷密度约-0.24 e,对称八氢菲加氢反应适宜的Ni d电荷密度约-0.05 e.

    加氢饱和Ni2P/Al2O3催化剂d电荷密度全氢菲

    以CeO2为载体的Fe基载氧体与CO反应机理模拟

    穆林孙萌张彬尚妍...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化学链燃烧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近"零碳"排放燃烧技术,载氧体在化学链燃烧反应过程中发挥着载氧和传热的双重作用.以活性催化组分为载体,通过调谐微观结构提高Fe基载氧体的反应性能是目前化学链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以CeO2为活性催化载体,对Fe基载氧体进行催化调谐.通过优化构建组合物模型,系统分析了组合物模型中Fe2O3团簇不同点位吸附CO的态密度、吸附能、差分电荷密度和活化能等电子结构特性参数.研究结果表明,Fe2O3团簇的电子向CeO2(111)表面转移,Fe2O3团簇的吸附能为-3.92 eV,Fe2O3团簇与CeO2(111)表面稳定结合;态密度(DOS)分析发现负载后的Fe2O3团簇p和d轨道在-8~0 eV电子向费米能级方向迁移,表明吸附作用增强.Fe2O3团簇p和d轨道中电子减少,现存电子向高能级跃迁,Fe2O3团簇电子活性增强,CO分子在Fe2O3/CeO2复合载氧体的Fe2O3团簇3个吸附位反应的活化能均降低.此外,CeO2(111)增强了 CO在Fe2O3团簇Fe顶位的吸附作用,吸附能由-0.33 eV增至-1.78 eV;同时,削弱了在O顶位的过强吸附作用,吸附能由-2.69 eV降至-2.32 eV,有利于后期CO2分子脱离Fe2O3团簇表面,从而有效调谐Fe2O3团簇整体对CO的吸附效果,为Fe基载氧体的设计制备和优化调谐提供理论指导.

    Fe基载氧体CeO2载体密度泛函理论一氧化碳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