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甘筱青

季刊

1673-4580

xbbjb@jju.edu.cn

0792-8334007

332005

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反映教学与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其办刊宗旨是企业通过刊物,进一步总结和发表教师科研的最新成果、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与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有用人才;同时,也为了加强校内外的学术交流,繁荣教育事业,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本刊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双百方针,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提倡学术争鸣,办出刊物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宋金元时期"陶渊明"与"菊花"主题诗画艺术研究

    谢九生钟爱芳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宋金时期起,陶渊明在中国传统文学与艺术领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与之相关的诗画艺术亦随之不断兴盛.这也充分体现在关于题画诗的记载之中.同时,许多相关绘画作品也得以保存至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陶渊明与菊花为主题的绘画艺术作品,如"采菊图""赏菊图"和"爱菊图"等.这些绘画作品,有的属于人物画的范畴,有的呈现山水画的特征,或者可以称为山水人物画或人物山水画.这些以"陶菊"意象为题材的主题绘画,不仅构成了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深刻反映了中国诗画艺术发展的深层内涵.同时,这些诗画艺术的演变过程及其形态特征,不仅映射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展现了传统画学的发展规律与特点.因此,它们对于研究诗画艺术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陶渊明菊花陶菊诗画艺术菊文化

    历史语境与决定性结构——《桃花源记》文本的再解读

    吕行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于动荡之世,以魏晋玄学思想为指导,在"人的觉醒"年代中创作而成的.从小说的"决定性结构"看,该作品又是对理想"人居"的探寻.陶渊明采用"误入异境"的传统叙事模式,虚构了一个有着"小国寡民""大同"色彩的东方"乌托邦"——"桃花源".它已成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符号印记.桃花源不仅象征着人们的理想生活,还暗含着对黑暗乱世的批判,更是逐梦华夏盛世的不竭动力之源,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桃花源记》历史语境决定性结构符号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异文考辨三则

    史欣怡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归去来兮辞》序"遂见用于小邑"中"于"一作"为".考诸种文献及分析文义,可知此句应作"遂见用为小邑",异文"于"是因后人未厘清文义而产生."公田之利,足以为酒"中"利"一作"秫","足以为酒"一作"过足为润".分析渊明种秫轶事之真实性,秫、酒、利、润四字对文情况及序体文语言风格,可知此句应作"公田之利,过足为润"."秫""酒"异文是在渊明种秫轶事影响下生成的,此轶事系沈约、萧统为塑造陶渊明隐士典范形象而杜撰.

    《归去来兮辞》序陶渊明异文

    从宋文看宋代士人对《归去来兮辞》的文学接受

    魏蓝轩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宋文人对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推崇备至,在北宋时期形成了以苏轼为首的组织性群体唱和,在南宋时期则多为文人自发性唱和,彰显了"归去来"母题的经典性和包容性.宋代文人对《归去来兮辞》的文学接受主要表现在文学观念的转变、审美期待视野的转变、独特心理思想和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四个方面.同时这四个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归去来兮辞》经典地位的形成,并对后世《归去来兮辞》的文学接受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文《归去来兮辞》文学接受陶渊明

    赵孟頫与庐山

    叶宪允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其艺术成就卓越,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一生遍历江南、京城及济南等地,但其足迹所至远不止于此.庐山作为一座文化名山,与赵孟頫结下了不解之缘.赵孟頫的庐山之行大致发生在三个时期:首先是 1274 年前后,赵孟頫二十岁左右;其次是1297 年前后,此时赵孟頫的艺术造诣已臻化境,庐山之行无疑为他提供了更多的艺术灵感;最后是1298 年至1310 年,赵孟頫担任江浙等处儒学提举期间,庐山可能再次成为他游历和创作的重要场所.赵孟頫的庐山诗中,不仅记录了他的行迹,更体现了他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赵孟頫庐山诗文交游艺术成就历史文化

    对《中华岳氏统谱》中几个问题的考辨

    黄澄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岳飞平反后,荫及子孙,其后裔回到九江,并以此为原点,播迁四海.但直到元初,九江岳氏仍然少而微,故需与宜兴通谱联宗,以著族望之盛.近九百年来,岳飞精神光昭日月,其后裔遍及九州.但由于时间久远、迁徙繁复、天灾人祸等,各支系宗谱多有缺失紊乱,相互抵牾.《中华岳氏统谱》对岳飞后裔五大支系进行了梳理,对岳氏后裔有重大意义,也对发展中国家谱文化有重大意义,但仍有几个问题需要辨析.

    中华岳氏统谱岳飞后裔岳珂岳琛岳琮

    庐山"国是会议"夭折原因探析

    曾亮亮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1年9月,张绍曾发起庐山"国是会议",轰轰烈烈开场,却寂然夭折收场.个中存在许多缘由:会议实际发起人本身的缺点与错误;会议议案设计存在诸多缺陷;军阀派系的对立;政要名士与社会团体的抵制.

    庐山"国是会议"张绍曾吴佩孚夭折

    《豆棚闲话》之编创及其国民性探究

    秦川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豆棚闲话》是明末清初艾衲居士编创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此集的编创,在其结构、类型以及叙事诸方面皆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结构上可视之为"准长篇",在叙事过程中始终按"准长篇"结构特点巧妙安排情节和承启关联.其编创类型虽关涉多方面,但其中有关价值评判、社会心理以及政治倾向性的叙写,则充分体现了该著鲜明的时代感以及国民性特征.其国民性的内容既充满正能量,又富含生活的哲理.

    《豆棚闲话》国民性启迪意义

    清代小说类书的编纂及其特征

    何春根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类书从魏晋时期开始形成,发展至清代已经渐趋衰歇,用类书体例编纂小说集已经不是这个时期最主要的方式.清代的小说类书总体上比明代要逊色,但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清初右文政策的倡导下,一批如《宋人小说类编》等规模宏大的类书相继产生,但同时由于文人个人的闲情雅趣,精致小巧的小型小说类书也延续了明代的发展态势.清代文人对类书体例持开放态度,在编纂小说类书中渗入浓厚的批评意识,会借助小说内容映射社会世相,表达激烈的批判态度.因编者多为学问渊博的学者,他们所编小说类书的风格大体偏向雅驯,征引事类精核,所表现出来的小说批评理念理性、客观,呈现了一定的开拓性.

    小说类书《奁史》《宋人小说类编》俞樾

    白蛇故事祭塔情节的生成逻辑

    张艳方建民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蛇故事的流变经历了相对漫长的历史时期,于清代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中终于衍生出祭塔这一情节.祭塔情节的衍生是在晚明以来"主情"社会思潮影响下,广大民众对于白蛇故事团圆结局心理期待的结果.它顺应白蛇形象嬗变的时代需要,通过孝道亲情与果报思想合情理地进行建构,白蛇在此过程中逐渐净化,转型为一位惨遭残酷压迫的善良女性与慈母良妻形象.祭塔情节的生成是白蛇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演变,同时为后世白蛇故事的情节建构确立了较为固定的范式.

    白蛇故事祭塔民间心理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