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甘筱青

季刊

1673-4580

xbbjb@jju.edu.cn

0792-8334007

332005

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反映教学与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其办刊宗旨是企业通过刊物,进一步总结和发表教师科研的最新成果、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与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有用人才;同时,也为了加强校内外的学术交流,繁荣教育事业,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本刊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双百方针,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提倡学术争鸣,办出刊物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高等人文教育发展的三个关键

    尤熹蔡树才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和高等人文教育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负有特殊使命.全球化、数字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和党的全面领导,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同世界各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各领域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生成中国文明新形态,推动人类现代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至上文化主体性两个结合人类现代文化共同体

    高校人文党建品牌的构建路径研究——以九江学院文学院"弘文铸魂"品牌为例

    余蓓张雪莲柯镇昌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是教学科研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高校党建关乎高校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九江学院文学院深入融合党建+"三文",即聚焦文学、文化和文明三个层面,着力构建"弘文铸魂"党建品牌.在文学层面,将文学经典作品中的思政要素与党建精神结合起来,以文学思政丰富党建活动,在文学教学中践行党的宗旨;在文化层面,侧重发掘、研究和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党建品牌和育人体系;在文明层面,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弘扬新时代中华文明的实践活动.

    高校人文党建品牌构建路径"弘文铸魂"

    明代"书陶"艺术的传承与流变

    刘小兵刘聪聪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代书家以陶渊明诗文为题材的书法艺术蔚为大观,明代书家接续宋元以来的陶渊明主题书写,并将其发扬光大.明代初期"书陶"艺术总体上受台阁书风影响,书体以楷、隶为主,书风古雅静穆;明代中期"书陶"艺术以吴中书家为代表,彰显潇洒飘逸的文人气息;晚明"书陶"之风受心学思潮影响,彰显鲜明的个性.结合具体书家的书陶艺术作品,通过对明代"书陶"艺术历史的纵向梳理,可见其演进的历史轨迹与时代特色,亦可见陶渊明在书法领域的跨界影响.

    明代书法"书陶"艺术陶渊明历史考察

    歌以咏志:论陶渊明与范成大的田园书写之异同

    李芊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渊明和范成大的田园诗分别代表了中国田园诗流变的两个不同阶段.两者都展现了对田园的关注与热爱,作品中不乏有表现宁静秀美的田园风光、表达个人归隐乐趣的内容.然而从文本的深层结构进行观照,陶诗的意象选择更多偏向于自然万物的"雅",其诗歌创作以道家思想为主导,代表了一种隐士文化风尚;范诗则集中选择贴近于人民真实生活的"俗"意象,更多体现的是儒家的忧国忧民思想,范成大也成为了儒家仁民爱物的代表.此外,与陶诗重视躬耕自资不同,范诗创作的着眼点在于旁观农事节俗.总体来看,两者的田园诗各有特色,且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后世田园诗的发展走向.

    陶渊明范成大田园诗

    论陶渊明四言诗之以隐求道

    张炜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渊明四言诗自宋代以后受到好评,《停云》《时运》《归鸟》等优秀的诗篇还能自立门户有所发明,成就并不在其五言诗之下.其诗旨在以隐求道,实为抒发儒家理想的载体;其风格清腴简远、澹穆奇峭,同其五言诗颉颃并进.同时,陶渊明四言诗出入《诗三百》,在精神意趣和形式上继承风雅传统而不受其笼罩,在魏晋诸家后别开生面,不仅体现了陶渊明的价值,也证明了四言诗的价值.

    陶渊明四言诗求道风雅澹穆

    元明清戏剧中陶渊明形象流变

    陶逯秋
    34-3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明清时期戏剧蓬勃发展,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形象也进入戏剧领域.元明清陶渊明戏剧的常用意象反映了其形象流变.时代变化中,戏剧与历史的关系从基本遵从走向突破.宗教思想融入、戏剧艺术完善等因素使陶渊明形象不断创新而日臻丰满.元明清陶渊明戏剧中田园隐逸、无奈忧愤、忠贞兴亡与神仙教化的主题侧重与政治、时代、社会、宗教等因素息息相关.元明清诗歌对陶渊明不同的接受态度成为其戏剧形象流变的旁证.元明清戏剧中陶渊明形象流变反映了中国古典戏剧艺术与社会环境、接受心态的相互交融影响..

    元明清戏剧陶渊明形象流变

    略论唐朝庐山"山中四友"的文化建构

    陈金凤余晨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庐山"山中四友"("庐山四友")被认为是唐朝中期活动于庐山的知名文学群体.然而,在五代至民国的文献资料中,"山中四友"的具体人物有沿有革,形成了五种不同形式的人物组合,却都不符合历史事实.当代诸学人考定的"山中四友"(符载、杨衡、王简言、李元象),虽更近乎历史实际,却依然存在着若干疑问.总之,历史上真实的"山中四友",事实上已难以考定.自五代以来建构的各类"山中四友",一定意义上只是一种历史的真实,而非真实的历史.

    "山中四友"庐山文化建构唐朝

    试论鄡阳文物与汉代郡级文化的关联度

    黄林燕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位于江西省都昌县境内的鄡阳遗址,出土了不少汉代文物.在这些文物中,有一部分反映了汉代郡一级文化的特点,且在江西境内具有唯一性.由于汉代江西境内仅存在一个豫章郡,因此这些文物能从一个侧面支持"郭阳遗址为汉代豫章郡治遗址"的观点.

    鄡阳文物郡级文化豫章郡治

    地域视角下琵琶行江岸送别图的空间建构

    黄川川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居易的《琵琶行》自诞生起就引起了无数关注,这一经典不断被后世以绘画形式加以诠释.《琵琶行》文本中视觉化的场景描写使得绘画空间清晰有序,"琵琶行诗意图"承续文本中的空间建构,成为传统画史上的一个重要画题.其中,"浔阳江头夜送客"式的图像更是作为绘画基本空间被江南画家不断描绘,生成了一系列琵琶行式的江岸送别空间,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

    琵琶行江岸送别图像绘画空间建构

    李渔短篇小说集之编创及其国民性探究

    秦川
    59-6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和《十二楼》代表了清初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是李渔贡献给当时乃至后世的文学珍宝,其文学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以及社会价值都毋庸置疑.其国民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小说、戏曲的文体认同,为通俗文学的叙事提供了更为丰富开阔的路径;二是小说戏曲创作及其编刻传播体现了李渔强烈的使命担当意识,并搭建了与社会学密切关联的桥梁;三是自娱娱人的喜剧精神,给读者带来了精神的愉悦和生活的希望.这三者结合形成了李渔独特的创作观念及颇具民族精神的文艺思想.

    李渔短篇小说集编创国民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