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学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学动态
经济学动态

王振中

月刊

1002-8390

010-68051607

100836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经济学动态/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类综合性理论刊物。反映国内外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动态,促进经济理论工作的开展。辟有经济科学新论、经济热点分析、学术探讨、会议综述。辟有经济科学理论、经济热点分析、学术探讨、会议综述、学术资料、经济体制改革、调查与建议、地区经济、企业管理、中外学术交流、外国经济理论动态、世界经济、外国经济理论评述等栏目。读者对象为经济理论研究人员、经济工作者及经济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及其培育和发展

    洪银兴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反映生产力的新性质、新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新旧动能的转换。新质生产力概括为新科技、新能源和新产业以及这三个方面融合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途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深度融合中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建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当前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产业基础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超前部署和培育未来产业也就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突出在建立人才高地,集聚高端创新人才,突出科技企业家的作用。相应地建立激励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建立科技和产业融合的创新高地。

    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

    不确定性冲击下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证的分析

    杜群阳周方兴战明华
    1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轨利率体系下,本文旨在研究货币政策在不确定性冲击下的传导效率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通过测量中国宏观不确定性,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不确定性冲击下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同时,从理论角度通过将双轨制利率体系特征和随机波动率冲击纳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实证结果进行深入阐释。研究结果显示,宏观不确定性的增加将导致产出和价格水平显著下降,促使货币当局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表现为货币市场利率的下降。与此相比,金融市场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响应较小,且具有一定滞后性。通过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揭示了宏观不确定性冲击对经济衰退的重要贡献。此外,对隐性存贷款利率管制的放松将促使货币政策传导更加畅通,显著削弱了不确定性冲击的影响。总体而言,理论模型成功解释了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不完全会导致不确定性冲击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放大效应。本研究为完善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以及提升市场化利率传导效率提供了启示。

    不确定性冲击货币政策传导宏观经济波动利率市场化

    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支出预算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姚东旻庄露高文静
    3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两个角度构建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影响财政科技支出预算的理论分析框架,将"撤县设区"作为影响财政收入的外生冲击,使用PSM-多时点DID和夏普利值分解法验证了两个效应的存在,并对其进行定量分解,明晰了财政收入影响财政科技支出预算的作用机制,扩展了财政科技支出预算的研究视角。研究发现,财政收入减少时,收入的变动将直接导致财政科技支出预算金额下降(收入效应),且经济建设支出和基本民生支出会对财政科技支出预算产生替代,造成财政科技支出预算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下降(替代效应);进一步地,替代效应在研究期间内随时间下降,且在经济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程度较高的城市中发挥主导作用,收入效应与之相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将稳增长和保民生作为财政科技支出预算的落脚点是保障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重要基础。

    财政科技支出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撤县设区夏普利值分解

    产业链龙头企业、超大规模市场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庄宗武叶振宇张可云
    5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链龙头企业是超大规模市场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主体。本文从集聚外部性的视角考察了产业链龙头企业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对超大规模市场在该过程中的调节效应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产业链龙头企业显著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超大规模市场能够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与产业链龙头企业相关的劳动力池、中间投入共享和技术外溢效应是产业链龙头企业发挥作用和超大规模市场调节效应的重要机制。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过程中,超大规模市场与产业链龙头企业的中间品共享和技术外溢之间存在协同效应,但与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劳动力池之间存在替代效应。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充分利用产业链龙头企业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探索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有效路径。

    产业链龙头企业集聚外部性超大规模市场劳动生产率

    数字经济规模的核算——结合国民账户与增长核算的框架

    黄浩姚人方
    7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衡量数字经济的规模及其结构分布影响着我们对于数字经济的评价与监管。然而,创新造成的产业结构性变化增加了数字经济核算的难度。本文结合国民账户与增长核算的方法,把数字经济分为创新型和效率型两种增长模式分别核算。对于能够识别产业边界,并具有调查数据支持的创新型数字经济部分,采用国民账户的方法核算;对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不易剥离的效率型数字经济部分,通过增长核算的方法估算经济增加值。研究结果显示:(1)2012-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大约占GDP的10%~20%,同期美国数字经济的规模稳定在GDP的20%左右;(2)无论中国还是美国,虽然创新型数字经济更容易被观察到,但是,效率型数字经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创新型数字经济;(3)在创新型数字经济内部,虽然以电子交易和数字化通讯、媒体为代表的数字服务业对民生、文化、政治的影响力更大,但是,数字基础产业的经济增加值高于数字服务业1~2倍。本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于数字经济的理解,提出的核算方案对于调整、完善现有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具有参考价值。

    数字经济数字创新产业增长核算国民账户增加值核算

    数字化金融何以影响中国居民储蓄率——基于双通道心理账户理论的分析

    程章黄乃静
    9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借贷与储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通过构建区分了传统现金账户和数字金融账户的双通道心理账户模型,考察人们的消费、借贷和储蓄行为,从理论逻辑上揭示了数字化金融发展导致居民储蓄率下降的内在机制:在数字金融账户中,人们消费时通过移动支付的失去感更少、获得感更多,而借钱时的尴尬感更少且借贷成本降低,这导致居民更多消费和更多借贷消费,从而引致储蓄率下降。本文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相结合,构建面板数据进行经验实证,发现数字化金融与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并从实证层面证实了移动支付和网络借贷通过刺激居民消费和居民借贷消费进而降低居民储蓄率的理论判断。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数字化金融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后果,为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经验支持。

    数字化金融双通道心理账户消费获得感借贷尴尬感居民储蓄率

    大数据发展和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来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证据

    宋华盛卢历祺
    11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刻画了大数据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经济逻辑,并利用"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来检验大数据发展对中国上市公司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大数据发展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结果表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显著降低了劳动密集型企业、融资约束更高的企业以及高新技术行业的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大数据发展通过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大数据发展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增加数字化资产投入,挤出了劳动投入,进而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大数据数字化转型劳动收入份额技术进步

    数字行为经济学研究进展

    习明明李婷
    12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社会的运行方式,也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字行为经济学是一门分析数字环境下经济行为与决策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首先,本文介绍了数字行为经济学的内涵与发展领域,继而探讨了数字经济行为区别于传统经济行为的新模式,以及数字技术赋予经济主体决策制定的新范式;其次,本文分析了数字技术应用给经济主体决策带来的新问题,如数字鸿沟、隐私、伦理等;最后,本文展望了数字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以及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并讨论了数字行为经济学对政策制定和经济实践的应用价值。

    行为经济学数字行为经济学数字技术人工智能

    气候变化对女性劳动力市场影响研究进展

    曹亮唐萤黄浩溢
    14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关于气候变化对女性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然而现有研究缺乏针对新近研究进展的系统归纳。为更加立体、全面地展现气候变化对女性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研究进展,本文围绕气候变化对女性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劳动收入、劳动力流动以及女性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就气候变化对女性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述评。在梳理和分析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围绕该领域的研究不足之处和可供拓展的方向进行阐述,以期为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女性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提供有益借鉴。

    气候变化女性劳动力市场

    书讯

    封2,封3-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