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与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与管理
河北经贸大学
经济与管理

河北经贸大学

武建奇

月刊

1003-3890

qkb2177@163.com

0311-87656976

050061

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经济与管理/Journal Economy and Management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办刊准则,坚持学术研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积极倡导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走出了一条依靠社会力量办刊的路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探索:问题、挑战与应对

    苑鹏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始于1988年在山东德州等地开展的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试点,1993年被全面取消;2015年首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再次被提上日程。2020年新一轮宅改试点方案启动后,各试点地区采取稳慎态度稳妥推进,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共性问题,包括有偿使用收费范围扩大化、收费对象瞄准错位化、收费标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收费起征点"一刀切"等。究其原因,既有对宅基地有偿使用的性质和法理依据的认识不清,也有对宅基地政策变迁的历史节点把握不准,以及基础性工作不扎实、不到位。未来应顺应城镇化、非农化不可逆转的态势及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内在要求,强化有利于增进最广大农民利益的指导思想,强化有利于构建城乡住房保障一体化体系的顶层设计,将有偿使用的重点瞄准非农经营性宅基地和一些发达地区新增宅基地的分配,有偿使用的标准应坚持于法有据,分区域、分人群稳步推进。

    宅基地有偿使用土地制度改革

    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

    赵一凡刘子玉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的发展加速乡村数字化进程,在提高生产要素匹配效率、提供更优质公共服务的同时,也增加了民生福祉。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一定代表性。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实证分析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电子商务的发展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村庄设有电商服务站或产品代售点能够使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提高0。102个单位。机制分析表明,电子商务发展会推动乡村数字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进而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乡镇间的距离在电子商务与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之间,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非贫困村、中西部地区、未加入合作社、45岁以下或60岁及以上的农村居民,其生活满意度相对更能受益于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民生福祉生活满意度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加快我国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研究

    肖金成马燕坤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地级行政区即抵边地州市盟作为基本单元来界定沿边地区更为合理。我国沿边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对外开放起步较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的集中分布区域。当前,我国沿边地区发展面临人口人才流失形势严峻、基础设施条件和营商环境不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等问题瓶颈。与此同时,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新趋势,对于加快我国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新形势下加快我国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应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以沿边中心城市为依托,规划建设沿边经济带,全面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加大对沿边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

    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区域合作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收敛

    柳鲲鹏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及其收敛性,是衡量高质量发展和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指标。基于索洛余值法计算TFP,使用β-收敛模型和面板空间计量方法,对2003-2019年以路网密度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影响城市TFP增长以及TFP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TFP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由2003年的4%上升到2019年的8%;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既能够促进城市TFP增长,也能够促进城市TFP收敛,且路网密度对城市TFP平均增速的边际贡献率为8。3%。路网建设主要通过同行业内的市场竞争实现本地TFP的增长,对邻近城市的TFP增长则具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完善城市间功能分区规划,促进城市间产业的多样性,通过市场扩张助推产业集聚,是实现城市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和均衡发展的关键。

    全要素生产率交通基础设施区域经济收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

    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底层逻辑、协同特征与前景展望——基于层级、领域、强度的三维视角分析

    颜廷标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已经10年,在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多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内容,也是利益调节难度大、协同带动力强的内容,京津冀协同创新推进速度较快,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技术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协同共享、协同创新机制完善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效。京津冀协同创新呈现三个特征:京津冀协同创新全面展开,但创新协同深度参差不齐;政府功能与市场机制互动,构成了由表层走向深层的双重动力;完善共建共享利益机制是突破点,科学可行的协同创新模式是关键。未来京津冀协同创新目标将更加清晰、协同内容不断优化、协同模式呈多样化、协同政策统一高效。

    京津冀协同创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理论内涵、问题与对策

    李海舰李真真李凌霄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现代化产业体系从横向融合看,可分为某一产业的产业体系、全部产业的产业体系、延伸产业的产业体系、超越产业的产业体系;从垂直分工看,从产业就是产业,到部门、产品、部件成为产业,再到区段、环节、模块成为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代特征包括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三化",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三性",以及"+文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应重视十个问题,即开放性、接续性、动态性、生态性、体系性、控制能力、非制造业、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细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对策应坚持"三个之重""五个坚持""五要举措"。总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体系思维"去认识,并对其进行"体系求解"。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体系思维时代特征总体对策

    技术市场厚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

    王宏伟于荣光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市场厚度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探究技术输出与技术输入成交额表征的技术市场厚度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不同作用机制以及作为中介变量的作用机制,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市场厚度对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技术输入对创新的实际促进作用高于技术输出;技术市场厚度作为FDI、互联网使用率影响创新产出的中介效应显著,作为知识产权保护影响创新产出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技术市场厚度以及区域创新能力水平较低时会限制技术市场厚度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

    技术市场厚度创新能力技术输入技术输出

    人力资本积累、服务业成本病治理与就业结构偏向

    王希元张凤云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本"属性是服务业区别于制造业的核心特征,从人力资本视角探讨应对服务业成本病及就业结构低效率转型尤为关键。基于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的理论机制分析发现:人力资本积累能够缓解服务业成本病,但也会拉动服务需求提升;人力资本的成本病治理效应导致就业结构偏向工业,需求拉动效应导致就业结构偏向服务业。利用中国2008-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随着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对就业结构偏向服务业的影响呈"U型"的非线性关系,当前中国已经跨越"U型"拐点,成本病治理效应小于服务需求拉动效应,人力资本促进就业结构偏向服务业。异质性检验表明,不同区域以及不同人口流动情形会影响人力资本对就业结构的偏向性。

    人力资本服务业成本病就业结构偏向U型

    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趋势下税收政策的应对策略

    王晓洁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基本国情,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既有挑战和冲击,也有机遇。一方面,老龄化、少子化会带来人口红利的消失,与养老相关的财政支出压力增大,并通过影响消费需求、劳动参与率、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对税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会也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用工成本增加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老年人口增加助力银发经济崛起等,为税收征收开辟新的增长点。为此,我国税收政策要积极适应老龄化、少子化带来的新变化,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调整完善有利于促进生育、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助推银色经济发展、促进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的税收政策,以促进老龄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挑战与机遇税收政策

    公积金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一个创新理论框架

    邱琳妲刘璐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住房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住房公积金制度应当发挥有效作用,助力实现我国人民住有所居,推动共同富裕。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模型,测算不同时间期限内的公积金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的最优建设规模及其资金需求量。运用四川省四个试点城市的数据,初步完成对模型的实用化校准。各公积金中心可结合自身数据,依据模型测算出适合本中心的最优值以指导实务,保障资金有效利用的同时提供足够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模型和研究结论可助力我国住房公积金更有效率地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缓解住房市场矛盾,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

    住房公积金保障性租赁住房最优建设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