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纵横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纵横
经济纵横

郭连强

月刊

1007-7685

jjzh2006@vip.eyou.com

0431-84637225

130033

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经济纵横/Journal Economic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

    周文余琦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产力是撬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杠杆,是决定文明形态变迁的根本力量.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是符合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的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培育国家竞争优势、超越工业文明的关键,而且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应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培育发展新动能,丰富和发展人类物质文明;应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创造生态文明新形态;应进一步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厚植现代化新形态.

    新质生产力人类文明新形态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蒋永穆李明星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总结提炼,也是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导.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繁荣农村经济、巩固生态底座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就如何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进行一系列思考与探索.研究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源于生产力发展之应然、始于农业科技进步之实然、丰于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必然,其根本内涵是生产力内核在农业这一既定场景中,以"新""质"相结合的现实表达,并体现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主要特征;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关键在于要素整合、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等环节,即加快推动农业资源要素的新质化整合、农业科学技术的新质化创新和农业结构的新质化转型.

    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政治经济学底层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郭冠清
    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既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形态,也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而且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未来社会文明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实践认识论应用于经济工作中形成的、以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为核心的科学思想方法的应用结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围绕现代化这一主题,对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迭代上升、生产关系的优化和上层建筑的建设等多个层面的探索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人类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立更加完善、更加定型的制度安排的实践结果.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摆脱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对立,作出了超越性的文明贡献,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文明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唯物史观第二个结合科学思想方法

    马克思主义借贷资本再生产理论模型构建——兼论当代资本主义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

    焦成焕杨治清
    3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两大部类社会再生产理论模型中,以产业资本为例揭示了社会总资本循环所需的均衡条件和最佳比例,但并没有将资本循环中沉淀下来的闲置资本和借贷资本纳入两大部类社会再生产理论模型中,而这两类资本已成为现今重要的资本形态.文章试图拓展马克思两大部类社会再生产理论,建立借贷资本再生产理论模型,并探讨资本主义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首先,假设扩大再生产投资不完全有效,从而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模型中引入闲置资本,并揭示闲置资本的不断积累将导致生产过剩;其次,在闲置资本基础上引入借贷资本,构建借贷资本扩大再生产模型,并考察闲置资本和借贷资本在扩大再生产中的动态过程.引入借贷资本后,再生产模型可以应用于对债务的分析.结果发现,资本主义生产必然导致债务不断累积,引发债务危机,进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增长率、利率、上一年杠杆率是影响经济危机爆发及其规模的主要因素.

    两大部类闲置资本借贷资本债务危机经济危机

    基于三层次结构的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研究

    周钊宇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波理论是一种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长周期来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新变化和经济发展新走向的分析工具.以技术创新长波论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有技术决定论之嫌,其把资本主义的长期波动视为一种以固定不变的内在机制为基础的长周期.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则认为长波事实上构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但曼德尔的长波理论是"抽象层次+具体层次"的双层结构,缺乏中间层次理论的中介.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是"中间层次+具体层次"的双层结构,割裂了抽象层次理论对中间层次理论的制约.构建一个包含"抽象层次+中间层次+具体层次"的三层结构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便可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阶段性特征与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波动现象统一起来,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作出逻辑一致的解释.

    长波理论马克思主义三层结构中间层次理论美国经济

    奥康纳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危机理论再评价

    方敏贾诗玥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方国家债务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奥康纳的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危机理论再次受到重视.文章全面审视了奥康纳提出的相关定义及其理论逻辑,通过历史数据指出该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认为原因在于该理论忽视了货币在国家财政危机理论中的作用.奥康纳的国家财政危机理论和西方主流经济学一样,对主权货币国家与非主权货币国家及国家财政预算与家庭预算不加区分,然而当代资本主义货币制度和货币体系的变化使其理论失去了现实基础.奥康纳的理论错误甚至助长了新自由主义,进而影响了西方左翼政党的进步政策议程.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政策方向也有深刻警醒意义.

    詹姆斯·奥康纳国家财政危机主权货币

    中国科技攻关组织方式:历史演进、逻辑解构与政策建议

    刘戒骄刘冰冰王旭烨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组织方式及其形成的动员能力是影响科技攻关水平和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作为追赶型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组织实施了众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攻关组织方式.这些方式可具体划分为三种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的基本模式:1949-1977年的中央集中组织和任务导向型科技攻关组织方式,1978-2011年的政府主导和市场参与的项目制科技攻关组织方式,以及2012年以来市场导向与新型举国体制相结合的科技攻关组织方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主要任务,是科技攻关组织方式变革的需求端因素,它们决定了科技攻关的目标与方式.技术复杂程度和需求特征则是科技攻关组织方式变化的内在条件,它们决定了技术创新的路径和创新组织的模式.国际环境和竞争格局也是影响国家科技攻关组织方式演变和选择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和分析中国科技攻关的组织方式及其演进过程,有助于我们明确科技创新政策的目标方向、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推进科学界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合作,从而更好地发挥组织在科技攻关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攻关组织方式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科技创新政策

    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戴枫刘志彪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其中解决对内开放不足问题是东北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点.当前,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东北要以对内开放为抓手,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契机,重塑产业竞争优势.在宏观层面,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搭建东北地区一体化平台;在中观层面,整合区内价值链,打造跨区域产业联动系统;在微观层面,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升资源要素的流动性和竞争性.通过深入推进对内开放,实现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在充分的经济循环中实现东北的全面振兴.

    东北振兴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内开放市场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逻辑机理、主要特征与战略重点

    李媛窦怡鑫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发展体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内在一致,改革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逻辑.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横向上呈现广度逐渐拓宽特征,表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边界不断向城镇延伸、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新型基础设施扩展、农业发展方式向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变;在纵向上呈现深度日益强化特征,表现为农业发展从数量扩充向提质增效转变、农业农村从单一发展向协调发展转变、生产方式从粗放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囿于农业本身,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推动高质量要素流动,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发展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绿色转型,以此形成更具质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格局.

    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要素流动绿色发展新型城乡关系

    绿色债券市场与相关金融市场间极端时变溢出效应研究

    陈颖靓史桂芬
    9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分位数回归(QVAR)与时变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相结合,研究绿色债券市场与传统固定收益市场、大宗商品市场、股票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极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绿色债券市场的跨市场风险溢出表现出差异性,且具有时变性特征;在极端市场环境下,绿色债券市场与相关金融市场的关联性增强,导致风险溢出水平显著提高,且极端上行市场的风险溢出水平明显高于极端下行市场,绿色债券相较于公司债券和高收益企业债券,展现出更低的总体风险溢出水平和波动特征;绿色债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在常态市场和极端负面市场下风险溢出程度有所收敛,在极端正面市场条件下则表现出波动频繁、市场活跃的特征.市场主体在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时,应认识到绿色债券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的差异性和时变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极端市场环境下的风险管理;相关部门要加强绿色债券市场制度建设,促进绿色债券市场的创新发展.

    绿色债券市场金融市场极端时变溢出效应分位数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