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健康周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健康周刊
健康周刊

周刊

健康周刊/Journal Health Weekl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术中医护麻合作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对胃肠手术患者的影响分析

    王鑫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术中医护麻合作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对胃肠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7月-2018年5月收治的胃肠手术患者7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n=38)和试验组(n=38),对照组实施常规措施,试验组实施医护麻合作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对2组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排气、下床、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中医护麻合作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技术有利于促进术后恢复,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具有临床借鉴和推广价值.

    胃肠手术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医护麻合作

    PDCA在院感质控中的具体应用及效果评价

    欧阳文格赵丽华
    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PDCA循环管理模式,将医院感染工作与制度具体落实到院级、科级.方法:PDCA循环是在一切管理活动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所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工作的循环过程.结果:院感管理质量评分显著提高,全院员工感控级别素质得到提升,并在三级医院评审中医院感染管理以高分通过.结论:实施PDCA管理,持续改进,可提升院感管理水平.

    PDCA医院感染管理

    纳洛酮影响地佐辛麻醉复苏的临床研究

    车志新何丽兴何文峰邓铭锋...
    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纳洛酮对地佐辛麻醉镇痛患者术后复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肠道手术的患者120例,ASA II-III级,年龄40-75岁,体重45-80kg,随机分成低剂量纳洛酮组(L组)、高剂量纳洛酮组(H组)及空白对照组(C组).麻醉后机械通气,恒速输注地佐辛1-3μg/kg/min维持镇痛,术毕送PACU.L组、H组分布给予7、14μg/kg纳洛酮各溶于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0min,C组则予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苏醒后即刻、1h、2h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布氏舒适评分(BCS)和镇静/躁动评分(SAS)并测定γ氨基丁酸(γ-GABA)含量;记录患者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出PACU时间;记录术后48h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分别记录各组患者麻醉前、苏醒后3h、1d、2d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评分.结果:L、H两组患者的苏醒、拔气管导管及出PACU时间均明显缩短;L组患者苏醒即刻及1h时SAS评分升高;H组患者苏醒即刻、1h、2h时VAS评分升高,BCS评分降低,SAS评分升高(P<0.05);与C组比较,L、H两组呼吸抑制发生率下降,L、H组苏醒后1h、2h时点γ-GABA水平明显升高;H组MMSE评分在苏醒后3h、1d、2d时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苏期使用低剂量纳洛酮能够明显缩短由于使用地佐辛麻醉所致的苏醒、拔管及在PACU停留的时间,改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降低呼吸抑制的发生,有利于术后平稳复苏.

    麻醉复苏纳洛酮地佐辛认知

    改良胸膜剥脱术在慢性结核性脓胸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李君刘志东韩毅
    7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胸膜剥脱术在慢性结核性脓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期间治疗的60例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胸廓成形术,观察组为改良胸膜剥脱术,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留置胸腔引流管时间、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观察组的低热、乏力、干咳、胸闷评分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改良胸膜剥脱术在慢性结核性脓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症状得到改善,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减少了治疗费用,加快了康复速度,值得应用.

    改良胸膜剥脱术慢性结核性脓胸临床价值

    经方茵陈蒿汤的临床运用

    朱晨王梦然周朋
    7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茵陈蒿汤是医圣张仲景的经典名方之一,首见于《伤寒论》与《金匿要略》,本方是治疗湿热黄疸的专方,组方严谨,用药精简,疗效显著.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并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扩大了应用范围,认为凡属中阳不运、湿热凝聚之证都可灵活使用,临证可治之病繁多.现代茵陈蒿汤经过千年的沉淀、发展,除了本身组方的改变,又形成诸多衍生方,在西医学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应用体系.在临床应用方面,结合西医对于疾病的认知,配合辨证论治思维,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方法,在肝炎、胆管炎、黄疸的治疗中,茵陈蒿汤作为西医治疗手段的有力补充,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被广泛应用.今后的研究方向中,仍在于寻求其真正的有效成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强化其临床疗效.

    茵陈蒿汤经方方义体会

    从"肺肠合治"论加味茵陈蒿汤在湿热哮喘治疗中的应用

    王梦然朱晨张桂菊
    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有"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说法,即二者在生理与病理方面相互影响,临床在肺系病的治疗中,常加入通腑之剂,调畅腑气,从而"通腑以调肺",使肺部气机通畅.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入手,分析加味茵陈蒿汤临床应用效果,探讨分析肺肠合治法在湿热哮喘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治疗开拓思路.

    加味茵陈蒿汤肺肠合治湿热哮喘

    肝癌综合介入治疗联合适形调强放疗及热疗的临床研究

    李瑞峰郭秋峰路大鹏崔立强...
    7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课题是在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基础上,结合CT引导经皮穿刺瘤内注射碘油无水乙醇(CT-LPEI)联合适形调强放疗(IMRT)及热疗综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旨在探讨其综合治疗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10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51例(研究组)采用TACE+CT-LPEI+IMRT+热疗四联疗法,B组(对照组)57例采用TACE+CT引导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无水乙醇(PEI)方案,严格按照课题设计程序操作.结果:研究组(TACE+CT-LPEI+IMRT+热疗)与对照组(TACE+CT-LPEI)比较,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3%(43/51)、60.7%(31/51)、39.2%(20/51)和66.6%(38/57)、40.3%(23/57)、14.0%(8/57),两组生存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ACE+CT-LPEI+IMRT+热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切实可行,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肝肿瘤肝动脉化疗栓塞X线计算机经皮酒精注射适形调强放疗

    乳腺肿块穿刺与切除标本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高静
    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患有乳腺肿块患者术前、术后进行不同检验方式的诊断有效率,为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进行乳腺肿块治疗的60例患者,被选患者分别进行术前乳腺肿块粗针穿刺活检术和术后切除肿块标本的病理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性.结果:诊断结果显示:术前乳腺肿块粗针穿刺活检术诊断出31例患者乳腺肿块为良性,25例患者乳腺肿块为恶性,另4例患者诊断不明确;术后对切除肿块进行病理检测结果显示:良性乳腺肿块患者31例,与穿刺诊断符合率为100%,恶性肿块患者29例,术前穿刺诊断符合率为86.21%;因此术前进行穿刺诊断乳腺肿块性质的符合率93.33%.结论:术前乳腺肿块穿刺诊断护理服务理念应用于稽留流产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情绪发生率,同时提高护理质量,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乳腺肿块乳腺肿块穿刺病理检查诊断

    咪达唑仑滴鼻复合地佐辛对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李元闵鑫罗方毅张明敏...
    7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咪达唑仑术前滴鼻复合地佐辛对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择期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M组)、对照组(C组).术前30min,M组经鼻滴入咪达唑仑0.2mg/kg,C组经鼻滴入生理盐水0.04ml/kg,两组患儿手术结束前15min静脉注射0.1mg/kg的地佐辛,常规麻醉诱导并以七氟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和记录术后躁动评分、苏醒和拔管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M组患儿在拔管后5min(T2)、拔管后10min(T3)、拔管后20min(T4)、拔管后30min(T5)、拔管后1h(T6)的躁动评分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滴鼻复合地佐辛可有效预防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不延长苏醒和拔管时间,且不增加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咪达唑仑滴鼻地佐辛苏醒期躁动小儿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临床疗效探讨

    杨汝斌杨成林王敏华黄玲...
    7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0名皮肤癌患者,将其分为两个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研究组则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结果:研究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手术创伤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以及住院时间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癌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皮肤癌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