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健康周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健康周刊
健康周刊

周刊

健康周刊/Journal Health Weekl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徐娟
    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治疗急性胰腺炎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8年6月入我院的64名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并做好每个患者的护理记录.结果:干预组的完全康复率及平均住院时间都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具有较好的效果.

    急性胰腺炎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抗菌药物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胃泌素指标的影响

    范现英刘晓晴
    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及胃泌素指标所出现的变化对临床治疗的影响.方法:抽选A医院在2014-2017年接诊的84例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并且将之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奥美拉唑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单一的奥美拉唑给药和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甲硝唑给药治疗,并且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CRP、IL-1、IL-6)和胃泌素(GAS、CCK、MTL)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记录,并且根据数据得出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结果:在进行治疗之后,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以及胃泌素水平都发生了变化,得到了比较有效的改善,且联合治疗组患者两项指标的水平都比奥美拉唑组要更好;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要比奥美拉唑组的76.2% 高出19个百分点;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4%,要远远低于发生率为9.5% 奥美拉唑组.结论: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与甲硝唑联合给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体内的血清炎症因子和胃泌素水平,整体治疗效果比较好,患者不易出现不良反应,应该在临床中大力进行推广.

    抗菌药物血清炎症因子胃泌素幽门螺杆菌胃溃疡

    路径式健康教育对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脱垂患者的影响研究

    郭明燕
    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路径式健康教育对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脱垂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2018年7月收治的子宫脱垂行阴式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54例作为观察目标,依照1:1比例分为甲组(27例,予以路径式健康教育)和乙组(27例,予以常规护理),对2组护理效果的差异予以比较.结果:甲组疾病知识水平、自护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乙组,盆底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乙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脱垂患者开展路径式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和自护能力,改善其盆底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全面推广.

    子宫脱垂阴式子宫切除术路径式健康教育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联合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影响分析

    罗东平
    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析尿路感染诊断中尿液有形成分分析联合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2月~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669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为研究目标,均予以尿液细菌培养,分析尿液有形成分中细菌计数、白细胞计数阳性率,并对比尿液细菌培养阴性组、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组、尿液有形成分阴性组、尿液有形成分阳性组与健康对照组(67例)的血清PCT水平.结果:尿液有形成分中,细菌计数阳性率为30.04%,白细胞计数阳性率为49.78%.尿液细菌培养阳性组与尿液有形成分阳性组的血清PCT水平比较,差异不存在显著性(P>0.05);尿液有形成分阴性组、健康对照组的血清PCT水平均低于尿液有形成分阳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在尿路感染诊断中,可将尿液有形成分分析联合血清PCT检测作为快速筛查指标,值得临床推广与借鉴.

    尿路感染尿液细菌培养尿液有形成分降钙素原

    生化检验仿真模拟软件使用对提高生化检验技术技能的研究

    周启芬刘艳
    5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以生化仿真模拟软件,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课进行有效融合,将生化仿真模拟软的优势进行充分挥发会,进而为临床生化检验提供了一个技术与技能学习的仿真模拟环境,通过生化检验仿真模拟软件的应用,其存在的可视化与网络化和交互化等优势,是的生化检验试验的实验条件以及实施实施的限制彻底被打破,同时也使得生化检验过程的安全性得到了大大增强,促进了学生生化检验技术技能的不断提升.

    虚拟仿真模拟软件生化检验应用技术技能提高

    PDCA循环在普外科规培护士带教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曾鑫
    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PDCA循环在普外科规培护士带教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8年8月期间普外科规培护士28名进行本次研究,按照不同的教学模式将其平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每组护士14名.参照组予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育,研究组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教育,对两组的教学成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护士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在普外科规培护士带教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教育模式,可有效提升规培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的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PDCA循环普外科规培护士带教管理

    血清肿瘤相关物质检测在恶性胸腔积液诊疗中的价值研究

    陈镇炎
    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对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选择TAM(血清肿瘤相关物质)检测方法 完成诊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5月~2018年03月收治的6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实验A1组;同期选择50例良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实验A2组;同期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实验A3组;针对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清TAM含量,均选择比色法完成测定,最终对测定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同A2组良性胸腔积液患者以及A3组健康志愿者TAM含量比较,A1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表现出显著增高(P<0.05).同A2组良性胸腔积液患者以及A3组健康志愿者检测阳性率比较,A1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表现出显著增高(P<0.05).结论:对于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在进行疾病诊疗期间,TAM检测方法的应用,呈现出广谱性以及有效性显著的特点,对于胸腔积液疾病鉴别诊断的顺利完成可以做出充分保证.

    血清肿瘤相关物质检测恶性胸腔积液诊疗临床效果

    甲状腺结节中临床、病理特点及甲状腺癌发病风险的研究

    董睿
    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甲状腺结节中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描述;对甲状腺癌患病风险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方法:查据2014至2017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甲状腺结节切除术的3476例病人的病例,对病理学诊断资料调来研究,病例中有5548个结节是有清楚的结节和病理学资料直径记载的,以直径来分组,分为五组,并对其甲状腺癌发生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一、40至60岁是属于甲状腺结节的高峰期,主要病理类型是甲状腺肿,有由于手术治疗桥本病和甲状腺炎的误诊病人.二、3476位甲状腺结节病人中,有5548个结节是被评价的,其中有1482个甲状腺癌,而乳头甲状腺有1425例.三、直径小于1.0厘米和1.0到1.9厘米还有大于等于2.0厘米的结节甲状腺癌和乳头状癌发生率的差异是小于0.01的.四,在结节中直径大于等于2.0厘米,乳头状癌发生率与结节直径的增加成反比,结节的直径大于等于4.0厘米中,乳头状癌的发生率与直径2.0到2.9厘米的结节相比要低很多.五,乳头状癌所占比例与肿瘤直径的增加成反比,其他类型癌和滤泡样癌的比例也是越来越高.结论:在结节直径小于1.0厘米和1.0厘米到1.9厘米还有大于等于2.0厘米中,甲状腺癌的发生率和乳头状癌的发生率是有差别的;结节直径越大,乳头状癌的发病风险越低,滤泡细胞癌和其他罕见的甲状腺癌的发病风险则越来约高.

    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乳头状癌结节直径

    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面的比较分析

    徐瑞良
    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肝癌患者应用肝脏增强CT以及肝脏MRI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抽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63例在我院接受肝癌诊治的患者,全部患者均采用肝脏MRI检查以及肝脏增强CT检查.结果:缺乏血供型肝癌患者为14例,占22.22%,9例患者动脉期未见强化表现,5例患者动脉期可见轻度强化表现,49例患者肿瘤血供丰富,占77.78%.动脉期病灶密度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门脉期病灶组织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相同,延迟期病灶组织密度明显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低,存在上述表现患者占51例.动脉期病灶组织密度明显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高,延迟期以及门脉期、动脉期可见不均匀低密度,存在上述表现患者为12例.肝脏增强CT检查共检出51例肝癌患者,诊断准确率为80.95%,肝脏MRI检查共检出61例肝癌患者,诊断准确率为96.83%,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性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应用肝脏MRI诊断准确率明显较肝脏增强CT检查高,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肝脏增强CT肝脏MRI肝癌诊断准确率

    OCT测量的黄斑区GCC和视盘RNFL厚度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诊断效能分析

    武静陶少武郝丽莎
    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OCT测量黄斑区GCC和视盘RNFL厚度,分析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诊断效能.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5月 ~2018年5月收治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38名眼部患者为实验组38名,正常对照组36名,分别采用RTVue FD-OCT检查,并进行黄斑区GCC和视盘(RNFL)模式扫描,以SPSS 22.0软件分析差异.结果:实验组的黄斑区Avg GCC、Sup GCC、Inf GCC及视盘Avg GCC、Sup GCC、Inf RNFL均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且P>0.0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可以通过OCT测量黄斑区GCC和视盘RNFL厚度分析.

    OCTGCCRNFL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