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任露泉

双月刊

1671-5497

xbgxb@jlu.edu.cn

0431-85095297

130022

长春市人民大街5988号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ISSN 1671-5497;CN 22-1341/T)是由吉林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以工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957年创刊。原名为《吉林工业大学学报》,由原吉林工业大学主办。 2000年,吉林工业大学合并到新吉林大学。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吉林工业大学学报》更改为现名:《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主要报道吉林大学工学门类的科学研究成果。包括: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农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也发表国内外在上述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编辑委员会现有委员 43人,其中有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他均为在相关领域有重要研究成果的知名教授和学科带头人。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为中文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被国内外多种文摘、期刊及数据库摘引和收录,国外的有 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 、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的EC、CE、CIS、EM、ESPM、MTE、CORR、SSSA数据库。中国的有《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电子科技文摘》、《汽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工程机械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China 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本刊多次在国家和省部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期刊评比中获奖。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发表的论文60%以上为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学术水平较高。本刊现为双月刊,每年单月1日出版。    通信地址:中国长春市人民大街 5988号《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编辑部    邮 编:130022 传 真:0431-5094128 电 话:0431-5095297    E-mail : xbgxb@jlu.edu.c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温拌沥青的沥青烟成分及温拌剂抑烟性能

    徐永丽杨煦兰周吉森杨松翰...
    1701-17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3种温拌剂WSG-H02、Sasobit和Evotherm3g,利用重量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研究了温拌剂对沥青烟的抑烟性能以及不同温拌沥青与热拌沥青(HMA)相对比的减排效果以及沥青烟组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3种温拌沥青的沥青烟减排率由高到低依次为WSG-H02、Sasobit、Evotherm3g,且主要降低沥青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成分中的脂肪烃和芳香烃;WSG-H02温拌剂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双重作用,不仅可以作为降黏改性剂以降低施工温度、减少沥青烟排放,同时对VOCs的释放量有抑制效果,即还可作为沥青烟抑制剂以降低沥青烟的释放。

    道路工程温拌沥青沥青烟成分重量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抑烟性能

    考虑非均匀性的沥青混合料开裂行为细观模拟

    孙雅珍薛博欣孙岩王志臣...
    1708-1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沥青混合料内部非均匀性对其开裂行为的影响,通过室内试验获取有限元模型所需参数;使用插件实现骨料随机投放,并分别在骨料-砂浆界面处和沥青砂浆单元间插入内聚力单元,基于内聚力模型对细观尺度下沥青混合料中裂缝的萌生、扩展和失效全过程进行模拟;探讨了骨料物理力学性质和界面黏结强度对沥青混合料抵抗拉伸开裂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道路工程沥青混合料细观尺度内聚力模型开裂行为非均匀性

    新型地锚张弦梁式泥石流格栅坝稳定性分析

    王永胜吕宝宏王金珂杨大江...
    1719-1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防止新型地锚张弦梁式泥石流格栅坝在强度破坏前发生稳定性破坏,导致整个结构失效,基于新结构构件受力的简化计算方法对其局部稳定性和整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采用能量法推导了局部失稳时张弦梁结构平面内屈曲荷载公式,避免了直接求解张弦梁结构的内力,极大地提高了求解效率;分析了矢跨比和垂跨比对屈曲荷载的影响;提出了空库、半库和满库工况下新结构整体失稳破坏的安全稳定性系数计算方法。结合理论分析,升级了新结构设计计算软件,优化了算法,开发了稳定性计算模块。利用SAP2000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得到的张弦梁结构平面内的屈曲荷载计算值与有限元计算值吻合较好,可作为张弦梁结构平面内稳定性设计的依据;矢跨比和垂跨比的增大均有利于提高张弦梁结构的平面内稳定性;新结构工程应用时,张弦梁结构参数的选取可参考两铰拱给出,其空库和半库工况下整体失稳破坏要早于强度破坏,应着重考虑其整体失稳破坏,特别是空库工况下中柱的倾覆。

    防灾减灾工程泥石流防治结构新型地锚张弦梁式泥石流格栅坝局部稳定性整体稳定性

    高强格栅桩-网地基荷载传递桩-土应力特性

    于跟社商拥辉徐林荣
    1730-1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高强格栅桩-网复合地基上部路堤荷载传递过程中桩-土应力的传递特性,依托某高铁高强格栅桩-网复合地基工程背景,建立了适合较小桩-土差异沉降桩-网复合地基荷载传递特性分析的修正土拱模型,并将理论计算桩-土应力比与现场测试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本文修正模型计算的桩-土应力比与现场测试结果吻合度高,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相同条件下,土拱效应影响范围随填土高度的增加呈变小趋势,拉膜特征值随桩-土差异沉降的增加呈指数增大;高强格栅因具有"拉膜架驭"效应,桩-土协同发挥承载功效在填筑期基本完成,最终稳定时桩-土应力比为3。8~4。0。同时,对比桩-土应力比与沉降随填筑荷载变化规律可知,前者对填筑荷载的敏感性略大于沉降,说明利用桩-土应力比可达到高铁路基控沉效果评估的目的。研究成果可为高速铁路桩-网复合地基精细化建造提供理论依据。

    高强格栅桩-土应力比桩-网复合地基荷载传递高速铁路

    蔗渣纤维表面改性及其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

    李祖仲李梦园刘卫东庞萧萧...
    1738-1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升蔗渣纤维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分别采用一步改性法(碱、硅烷、乙酸酐)和二步改性法(碱与硅烷、碱与乙酸酐)对蔗渣纤维进行表面化学处理,并依据规范测试纤维的基本技术性能。分别以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热重法研究其改性前、后结构变化和热降解特性,并以SMA-13沥青混合料为例,分析表面改性对蔗渣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的蔗渣纤维相比较,改性后纤维的吸油率倍数可提高10。9%以上;碱、硅烷、乙酸酐都能降低纤维表面分子的极性,且二步法中碱与硅烷的改性方案能够最有效地去除纤维中的无定形成分,提高了纤维表面的疏水性和界面相容性;改性后纤维的热解温度升高,热解速率变小;改性后蔗渣纤维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低温弯曲破坏应变、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和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指标最大可分别提高15。0%、12。6%、7。5%和7。0%。整体而言,在5种改性方案中,碱与硅烷改性方案呈现出最优的改性效果。

    道路与铁道工程沥青混合料蔗渣纤维表面改性路用性能

    面向脉动阵列神经网络加速器的软错误近似容错设计

    魏晓辉王晨洋吴旗郑新阳...
    1746-1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根据神经网络本身的错误弹性和层内过滤器相似性提出了一种近似容错设计,把过滤器划分成不同校验组进行不精确校验,保证严重错误被检出并恢复。通过优化过滤器-计算单元映射使校验流程与脉动阵列数据流契合,相较于传统双模冗余,本文提出的容错设计可以降低73。39%的性能开销。

    计算机系统结构卷积神经网络脉动阵列软错误近似容错

    基于稀疏多头自注意力的轨迹kNN查询方法

    张丽平刘斌毓李松郝忠孝...
    1756-1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基于位置信息的应用产生的时空数据体积量巨大且带有经纬度、时间等多维属性,基于索引的轨迹查询方法无法获取轨迹的时空语义特征,其轨迹表示方式忽略了轨迹的时空相关性并且对于大规模轨迹数据查询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多头自注意力机制的轨迹编码器。通过轨迹编码器可以提取轨迹的高阶语义特征,将轨迹表示为轨迹编码向量。在轨迹编码向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敏感哈希函数的轨迹查询方法,可以快速对大规模轨迹数据进行查询。理论研究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轨迹查询方法在查询准确率和查询效率上优于目前已有的轨迹查询方法。

    计算机应用时空数据轨迹数据挖掘深度学习轨迹表示学习多头自注意力

    联合时空注意力的视频显著性预测

    孙铭会薛浩金玉波曲卫东...
    1767-1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视频显著性预测任务中时间与空间特征联合建模的问题,提出联合时空注意力机制(COStA),共同提取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注意信息,突出特定时间和区域的特征供模型来感知。基于该机制,进一步提出视频显著性预测模型TASED-COStA,对比实验表明:COStA机制能为神经网络模型在CC、NSS与SIM三个评价指标上获得大于8%的性能提升,TASED-COStA模型能有效地建模视频信息中的时间与空间关系,并给出准确的预测结果。

    计算机应用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卷积神经网络视频显著性预测联合时空注意力机制

    基于梯度转移和自编码器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李延风刘名扬胡嘉明孙华栋...
    1777-1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过程中图像特征提取不充分、易丢失中间层信息和训练时间长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梯度转移结合自编码器的端到端轻量级图像融合网络结构。该网络结构由编码器、融合层和解码器三部分组成。首先,将Bottleneck块引入编码器当中,利用卷积层和Bottleneck块对输入的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得到深度特征图,将梯度提取算子引入融合层,对获得的深度特征图进行处理获得对应的梯度图。其次,将每张深度特征图和对应的梯度图在融合层通过融合层策略对应融合,重新设计损失函数,将融合后的特征图和梯度图进行拼接并输入解码器进行解码重建出融合图像。最后,选取目前的代表性融合方法进行对比验证,在SF、MI、VIF、Qabf、SCD、AG、EN和SD 8个融合质量评估指标上,前七个指标性能提升显著,分别提高57。4%、54。6%、28。3%、74。2%、23。8%、43。1%、1。3%,第八个指标性能接近。并进行网络模型参数分析和时间复杂度对比实验,本文算法模型参数为12 352,算法用时为1。1246 s。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快速生成目标清晰、轮廓明显、纹理突出、符合人类视觉感受的融合图像。

    计算机应用机器视觉红外图像可见光图像图像融合梯度转移自编码器

    多无人机吊挂负载运输系统的非线性鲁棒控制设计

    鲜斌王光怡蔡佳明
    1788-1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多无人机吊挂负载运输系统中负载的位置跟踪和姿态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非线性鲁棒控制策略。首先,在存在未知外界扰动和考虑系统内部状态耦合的基础上,基于拉格朗日力学建立了多无人机吊挂负载运输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其次,设计了一种基于误差符号函数积分(RISE)和几何控制方法的非线性鲁棒控制策略,用于补偿未知外界扰动的影响,实现了对负载位姿的精确控制。基于Lyapunov方法的稳定性分析证明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和吊挂负载跟踪误差的渐近收敛。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可以实现良好的轨迹跟踪效果,并对外界干扰有较好的鲁棒性。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多无人机吊挂负载几何控制非线性控制鲁棒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