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计量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计量学报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计量学报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赵晓娜

双月刊

1000-1158

csmxb@public3.bta.net.cn

010-64271480010-84253162

100013

北京1413信箱

计量学报/Journal Acta Metr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季刊,现年均发表论文70余篇,并刊有征稿简则、学术会议和征文通知及新成果简讯。《计量学报》所刊登的英文文摘为《中国科学文摘》等收录,中文摘要为《计量测试文摘》、《中国物理文摘》等收录,部分英文摘要还为《EI》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柔性超导电路制备工艺技术研究

    朱承峰李万陈建孙潇莹...
    929-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导转变边沿探测器是坎德拉单位量子化复现和单能X射线量子计量的核心器件.大规模超导转变边沿探测器阵列探头的信号读出需利用柔性超导电路将信号传输至探头侧面的超导量子干涉器件.柔性超导电路是将超导信号线制备在柔性聚酰亚胺衬底上以实现信号低热导率、无阻传输.以硅片作为临时支撑,电子束蒸发100 nm Cr膜作为剥离牺牲层.非光敏聚酰胺酸旋涂在Cr膜上固化后,通过紫外曝光、溅射薄膜沉积和剥离等工艺制备Nb/Al薄膜传输线结构,利用Cr膜高应力特性将聚酰亚胺薄膜从硅片上剥离,湿法腐蚀Cr膜完成柔性超导电路的制备.测试的40 根Nb/Al传输线的超导转变温度Tc 为8.91~9.02 K,剩余电阻比rRR为5.83~6.96.温度为8K时,38 根传输线临界电流Ic 超过1 mA;温度为4.2K时,所有样品Ic 均超过1 mA,其中有25 根传输线Ic超过10 mA,满足超导转变边沿探测器阵列测试需求.

    电学计量超导转变边沿探测器聚酰亚胺柔性超导电路超导转变温度临界电流

    在等电位工作状态下校准多元感应分流器

    杨迪林君张江涛石照民...
    935-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了在等电位工作状态下校准多元感应分流器(multiple inductive current divider,MICD)的1 种方法.在校准装置中加入由跟随器和电阻组成的I/V变换器,以使MICD各支路间的电流比例与其工作状态保持一致;用参考电流互感器(CT)提供独立的参考电流,以避免影响支路电流的比例关系.在20、55、400 Hz及1 kHz下对11 支路MICD校准所得10:1 电流比例的比值差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优于0.2 μA/A,相位差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优于1.5 μrad.

    电学计量多元感应分流器等电位电流比例比值差相位差校准

    基于模糊熵加权融合的单轨运输机器人动态倾角辨识研究

    刘泽朝李敬兆郑昌陆王国锋...
    941-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传感器检测单轨运输机器人动态倾角时存在辨识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熵加权融合的单轨运输机器人动态倾角精准辨识方法.首先,基于构建的轨道曲率与倾角变化双模型,通过改进的遗忘递归最小二乘(IFFRLS)算法分别计算出轨道曲率值和倾角动态变化率;其次,再以轨道曲率值和倾角动态变化率作为输入值,通过无迹卡尔曼滤波(UKF)和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算法不断迭代更新分别计算出倾角动态角度;最终,采用全局模糊熵加权融合(GFEWF)将各角度值深度融合,提高动态倾角的检测精度.实验表明,基于双模型的全局模糊熵加权融合(GFEWF)与基于单一模型的UKF或EKF算法相比,其辨识的动态倾角精度在轨道段 1和轨道段2 分别提升了10.38%和25.60%.

    几何量计量单轨运输机器人动态倾角递归最小二乘算法无迹卡尔曼滤波全局模糊熵

    基于改进注意力机制和曲面微分几何的2阶段点云重建

    王凯陈辉陈廉明黄和平...
    952-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单个阶段直接预测点云的直通式结构会导致生成的点云相对稀疏、细节描述不清晰、结果分布不均匀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注意力机制和局部曲面微分几何的 2 阶段密集点云重建网络,实现分阶段预测不同分辨率、分布均匀的密集点云.首先通过嵌入改进坐标注意力机制,提高网络对输入图像中目标的方向感知和坐标信息的捕获能力;然后预测出目标的稀疏点云,并提取稀疏点云的密集连接特征获得描述稀疏点云的结构感知信息;最后采用局部曲面微分几何完成点云扩展进而生成分布均匀的密集点云.实验结果表明,与 3D-FEGNet相比,所提密集点云重建网络在CD和EMD上分别降低 25.4%和 25.1%,采用真实物体进行实验,所获得点云三维尺寸误差均<1.5 mm.

    机器视觉点云重建深度学习单幅图像局部曲面微分几何密集点云重建网络

    基于分段三次曲线和数据更新的色谱信号基线校正

    陈金林吴一全苑玉彬
    964-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利用多项式曲线分段拟合实测信号基线过程中,常存在分段点影响拟合精度、运算速度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分段三次曲线和数据更新的色谱信号基线校正算法.构造了一种基于 5 点的分段三次曲线对实测信号进行拟合,这种曲线具有低阶光滑的优点,能够有效地克服分段点影响拟合精度的缺陷;为了减少基线校正算法的迭代次数,提高运算速度,提出了改进的数据更新方法,在每次迭代运算中,将基线以上原实测信号的波峰按比例反转的结果更新基线,改进前后的算法运算时间比约为 7:1;将新算法的实验结果与现有的 4种相关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分段三次曲线和数据更新的基线校正算法对基线的近似度高,速度快.新基线校正算法已在液相色谱仪中得到实际应用,证明了该算法能有效地从原色谱信号中去除基线.

    光学计量液相色谱仪色谱基线校正分段三次曲线数据更新

    一种改进的YOLOv5s航拍车辆检测算法

    张立国沈明浩金梅任婷婷...
    974-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航拍图像中车辆小目标检测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YOLOv5s航拍车辆检测算法.首先,将未利用的浅层特征信息与其他深层特征信息进一步融合,组成用于小目标检测的新检测层,提高小目标的检测能力;其次,结合SPD模块重新设计CSP模块构成SPD-CSP模块,代替原有网络的下采样操作,减少特征提取时小目标有效信息的损失;最后,将通道注意力机制ECA模块引入到Backbone部分中,通过自适应地调整不同特征通道的权重系数,使得网络更加关注特征图中的关键信息,减少无关信息的干扰.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在VisDrone数据集上,与YOLOv5s网络相比,均值平均精度PmAP 0.5提高了6.4%,检测速度FPS达到65 帧/s,能实时、精确地对航拍车辆进行检测.

    机器视觉YOLOv5sSPD-CSP模块航拍图像深度学习高效通道注意力机制

    基于坐标注意力脉冲神经网络的注视估计方法

    王红霞赵志国
    982-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相机在拍摄人眼运动时易产生动态模糊、时间分辨率低等问题,采用事件相机近眼拍摄构建Spiking-Eye数据集,并提出一种坐标注意力的脉冲神经网络模型(CA-SpikingRepVGG).模型读取编码后的事件数据,经过带坐标注意力的主干网络进行特征提取,最后馈入检测头进行检测.实验结果显示:CA-SpikingRepVGG的平均检测精确率RP 达到了70.8%,与SpikingVGG-16 比较,该模型的RP 提高了 15.9%,召回率Rr提高了 14.2%;仅需SpikingDensenet模型1/3 的训练时间,比其RP 提高1.8%、Rr提高0.9%.结果表明:该模型在针对眼球运动这一场景下对人眼的检测追踪能力更强,可以很好地完成注视估计任务.

    机器视觉目标检测脉冲神经网络注视估计坐标注意力召回率事件相机

    基于微流道冷却的水卡式量热计结构优化与试验分析

    文鹏陈连忠陈丁陈智铭...
    989-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声速飞行器再入过程中面临严峻的气动加热环境,最高气流温度可达上万摄氏度,常用量热计在如此高的气流温度下,缺乏良好的热流测试性能和热负荷生存能力.为解决地面试验中高超声速飞行器模型表面高热流的连续、精准测量难题,研发了一种基于微流道冷却的新型水卡式量热计,其内部微型流道结构采用 3D打印技术构建.通过数值仿真,确定了新型水卡式量热计的微流道尺寸与布局,与同一冷壁热流的传统水卡式量热计相比,其核心区域温升降低近50%,验证了微流道水卡式量热计在极端热环境下的测试能力和生存能力.电弧加热射流试验结果表明:微流道水卡式量热计可以同步测量压力、温度、热流数据,实现了高温流场参数的集成化辨识,并具有良好动态响应特性;最大热流测量值超过 18 MW/m2,测量绝对偏差和平均偏差分别控制在 3.44%与±1.72%以内.

    热学计量微流道冷却水卡式量热计3D打印电弧加热射流集成化辨识

    基于多视角热像图序列的物体表面温度场重建

    毕淳锴张远辉付铎
    997-10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面温度场模型能够有效反映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由于单一视角采集的图像信息无法覆盖整个物体表面,难以实现整个物体表面温度场的重建,此外温度场模型中非目标物体的存在,对温度模型分析存在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视角热像图序列的物体表面温度场重建方法.首先使用语义分割算法对可见光图像提取目标物体轮廓,然后结合深度数据与热像图温度信息实现目标物体单视角温度点云的融合;随后采用多视角图像数据和多视角温度点云拼接的方法,借助各视角相机的位姿对温度点云进行初始拼接,应用多视角的LM-ICP算法对全局温度点云进行配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重建了物体表面温度场模型,并且具有较小的尺寸误差(2.61 mm)和温度误差(0.56℃).

    温度测量温度场重建多视角热像图序列位姿估计点云配准

    一种利用自适应发射率模型补偿搅拌摩擦焊温度场的方法

    张玉存徐子奇李群
    1007-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搅拌摩擦焊温度场研究大多忽略热辐射作用或者采用固定发射率模型导致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粗糙表面的铝合金氧化膜生长过程的自适应发射率模型,对焊接温度场进行补偿研究.首先,考虑到搅拌摩擦焊过程中铝合金表面形貌的动态变化,采用二次曲面响应法确定焊接表面粗糙度及其与平均线单位长度平均值的交点数;随后,基于提出的自适应发射率,建立 6061 铝合金搅拌摩擦焊过程的完全耦合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焊接条件下,基于自适应发射率模型所得结果与实验结果之间的最大绝对误差仅为11 K,表明采用自适应发射率的数值模型能够较好地再现焊接过程中的温度场,可为提高搅拌摩擦焊焊接质量提供支持.

    温度计量焊接温场动态预测温场补偿自适应发射率搅拌摩擦焊铝合金氧化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