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冯伯阳

双月刊

1674-5442

jybjbok@sina.com

0431-85641602

130021

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695号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Jilin College of the Arts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坚持“双百”方针,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文化艺术的主旨,重点探讨跨世纪的高等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把学报办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厚、质量上乘、富含学术价值的高品位艺术类综合学术刊物。读者对象:国内外艺术工作者、艺术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统灶具造物智慧文化基因提取与设计路径探析

    郑勉勉刘洋张晴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灶具作为中国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有制作食物的功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传统灶具造物智慧的设计转化提供方法与路径,促进中国传统灶具文化的现代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基于文化基因理论,对其功能、形态、纹饰、材质、色彩及文化寓意进行研究,绘制分析图谱进行可视化呈现.从中提取传统灶具造物智慧文化的功能、形态、纹饰、材质、色彩等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产品设计审美需求,依据文化基因理论的排列组合、重组转换方法进行设计再造.以系列灯具、咖啡机、茶具产品的设计,验证基因提取方法的应用价值,得到基于文化基因理论的传统灶具造物智慧文化基因提取与产品创新设计方法.

    传统灶具造物智慧文化基因设计路径产品创新

    论沂蒙精神美育叙事的价值、逻辑与路径

    邵珠春徐静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育叙事需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存在意义.沂蒙精神的美育叙事,以沂蒙精神美学为理论基础,以沂蒙精神文化符号为重要载体,以沂蒙地区特有的人文历史为现实来源,以沂蒙精神内外美的统一性为内在逻辑.沂蒙精神融合美育的叙事过程拓宽了美育的深度与广度,借助艺术符号、公共艺术、档案资源、影像传播等叙事载体与形式拓展了沂蒙精神美育叙事的空间,增强了美育叙事的情感与视觉体验,其内含的美育精神、生活智慧、文化符号、美学思想和本土意识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在新时代,美育研究者应不断创新以红色文化精神为代表的国家精神与学校美育融合的策略与方法,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美育叙事体系、话语体系.

    沂蒙精神美育叙事文化符号传播

    《韩熙载夜宴图》所见家具再讨论——以赣州慈云寺塔出土绘画为图证

    吴东宇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历来备受专家学者瞩目的珍贵古画,画中的家具也被视为五代家具形象的关键性图证而被广泛引用.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故宫本《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宋摹本,其中的家具样式具有南宋特征,不能作为五代家具的图证案例,进而对"高坐家具在五代就已比较普及"的观点提出质疑,甚至否定.2004 年江西赣州慈云寺塔出土了一批五代宋初的绘画.对这批出土绘画所见的家具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再与《韩熙载夜宴图》所见家具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韩熙载夜宴图》虽然是宋代摹本,但所见家具在大类型与组合方式上仍然能够反映五代家具的发展面貌,可见围绕垂足高坐的家具体制在五代已经齐备,并且在上层社会流行.

    《韩熙载夜宴图》赣州慈云寺塔出土绘画家具史高坐家具

    《甘肃民国日报》中的戏剧资料辑述

    胡文建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 1937 年开始,塞克、郑君里、曹禺、戴涯、李朴园等人先后到兰州进行过停留,兰州戏剧活动一度十分繁荣.因战乱资料佚失,《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甘肃戏剧史》中对兰州 1937 至 1949年间的戏剧运动只提及旧秦腔班社和京剧、蒲剧演出,对兰州话剧团体活动和话剧演出、评论没有详细记述.经查阅,《甘肃民国日报》中记载了二十多个戏剧团体的活动,登载有塞克、郑君里、叶露茜等创作的三十多篇剧评,刊载了多部戏剧作品.这些戏剧团体活动和剧评真实记录了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兰州剧运,客观反映了抗战时期兰州剧运从积极抗日到消沉停滞的转变.对《民国甘肃日报》中有关兰州戏剧资料进行梳理,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民国时期兰州戏剧运动提供基础性资料.

    《甘肃民国日报》戏剧团体戏剧评论戏剧作品辑述

    论荷兰绘画与黑格尔艺术史叙事的三层次关系——基于贡布里希批判语境的考察

    李丰海刘晓静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学》中所论述的荷兰绘画,内嵌于三大艺术类型、三段绘画发展史、浪漫型的三样艺术门类之间,形成了三层逻辑关系,黑格尔式形而上学艺术史叙事范式在这相互交叠的三层次关系中得以显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贡布里希对黑格尔展开了彻底批判,这既是针对其艺术史范式的"学科内"批判,也是站在波普尔的反形而上学立场对黑格尔一元论真理观的"学科外"批判,这也是贡布里希批判话语所立基的哲学史语境.但 70 年代以后,哈贝马斯对波普尔的反批判及其形而上学总结,作为贡布里希批判语境的反向观照,深化对黑格尔演绎方法的反思,从而反推回荷兰绘画在黑格尔艺术史叙事中的总体性阐释.

    黑格尔贡布里希哲学史艺术史

    王国维与梁启超书法美学观念比较研究——以"力""气"为例

    徐宇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民国时期西学东渐潮流势态甚旺,中国社会在异质文化传播过程中剧烈激变,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而受到极大影响.与此同时,中西文化的对抗与交融使得国人文化的主张与立场更加复杂、多变,众多人物叠加构成了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王国维与梁启超同为晚清民国时期的学者,在中西文化对抗与交融的背景中有着相似的学术主张与艺术观念,而在微观视野下的王国维与梁启超书法美学观念则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通过比较王国维与梁启超"力""气"书法美学观念,不仅可以理清接受西方哲学美学理论的学者阐释中国传统文艺的方法论与立足点,还能探析晚清民国时期"西学东渐"潮流背景下,书法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化的真实面貌.

    王国维梁启超书法美学观念

    灵璧钟馗画的寓意特色及审美特征

    陈一笑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灵璧钟馗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千年而不衰,深受百姓的喜爱.它以唐代吴道子所创作的"钟馗样"为粉本,经过众多画师的摹写与创新,逐渐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绘画图式,是中华民间艺术的瑰宝.灵璧钟馗画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在传统宗教、仕人文化和民风习俗的共同滋养下,展示出多样化的文化表达,蕴藏着丰富的寓意内涵.文章通过对灵璧钟馗画风格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出构图经营意象、形象塑造程式、色彩传达共情、技法语言多样的图像表征,总结在传统文化语境下形成的审美特征,挖掘灵璧钟馗画的艺术魅力,让传统民间绘画重新焕发艺术活力,促进地域性文化的发展.

    灵璧钟馗画寓意内涵情感审美特征

    辨识与象征:福州古厝彩绘纹饰的审美特征与文化意蕴

    陈抒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州古厝彩绘纹饰是福州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以福州的三坊七巷和市区周边典型古建墙体彩绘装饰纹样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对福州古厝彩绘纹饰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进行总结提炼.研究表明福州古厝彩绘纹样采用多种表现技法并遵循形式美规律;构图具有程式化的美感和独特的立体感、空间感;色彩搭配质朴淡雅;展现出情境融合的意境美.纹样蕴含着传统吉祥文化,反映了当地崇文重教的传统、崇宗敬祖的习俗、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研究的展开对古厝装饰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福州古厝彩绘纹饰审美特征文化意蕴

    《只此青绿》:发扬中华文化舞绘数字中国

    李艳娜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中国背景下,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了文产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一大批运用数字技术参与创作的艺术作品应运而生.《只此青绿》成功的背后蕴含着艺术创作思维模式在数字技术背景下的创新,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采用"舞蹈诗剧"这一特别呈现形式,以"静待入画"的展卷人和"出画入人"的画中青绿为主角;其二,通过数字技术手段给予艺术家更多艺术创造可能性、给予传统艺术形式以震撼的视觉盛宴,将虚拟布景与现实舞台结合,营造虚幻与现实交织的氛围,使舞台呈现更加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其三,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在数字中国背景下给予文化产业全新赋能,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社会效应和市场效应双丰收盛况.

    数字技术中华文化艺术创新《只此青绿》

    赛博文本视域下互动电影的叙事探索

    王雪菲岳琳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机械结构与用户体验的阐释使得亚瑟斯的赛博文本理论为互动电影的叙事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观察视野和理论导向.在此视角下,将传统电影的故事逻辑与电子游戏融合的互动电影成为人机共生的电影实践.以亚瑟斯的赛博文本为理论基点,通过阐明互动电影对赛博文本理论的意涵延伸,挖掘出互动电影的叙事特征,即数据库形式的文本单元让影片的叙事宇宙充满多种可能性、跨越功能实现了影片的遍历性从而为观众提供了多面性的叙事选择,以及影片脚本单元所形成的故事遵循最小叙事原则.互动电影的叙事特征,也让其叙事策略在叙事空间、叙事时间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其独特的参与叙事及人机交互的叙事体验,促进了电影工业的多元发展和人机共生的未来.

    赛博文本互动电影叙事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