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冯小涓

月刊

1006-026X

jnwxzazhi@126.com

0816-2290056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沈家坝下街11号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Journal Jian Nan Wen Xue(CLASSIC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个以绵州文化为内涵的精神视界——读杨荣宏《故事·思想·谈锋-西蜀文艺名家访谈录》

    钟文静
    2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融汇涪江、安昌江和荚蓉溪的绵阳,旧称为绵州。人口约530万,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它跟广州一样也是一座承载着悠悠2000多年历史烟云的文化名城。巴蜀风拂过的沃土,有着其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美丽传说中嫘祖、大禹的故乡自古文人辈出.李白、欧阳修、苏易简、文同、李调元、沙汀……

    文化名城访谈录名家文艺西蜀故事视界精神

    《天天都有大月亮》的朦胧——谈裘山山短篇小说《天天都有大月亮》的审美价值

    蜀中八仙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著名军旅作家裘山山的短篇小说《天天都有大月亮》发表于《人民文学》1992年第1期。这篇作品通过西藏的月亮这一意象的介入,通过男女主人公在高原特殊环境下发生的种种经历为纽带.将男女之间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流露于字里行间,在平淡自然的故事情节中融入真诚、细腻的爱情色彩;但是在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的要求下,人性深处产生的某种真情却不得不停留在友谊的层面,作品感人之处隐含着淡淡的崇高。在人物与环境描写的交错中,作者用一种朦胧美,凸显了《天天都有大月亮》这篇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

    短篇小说审美价值裘山山朦胧美月亮《人民文学》环境描写军旅作家

    论孔子的诗歌审美教育观

    马朵
    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最早提倡美育的人是孔子。他认为诗具有审美的功能,并阐释了诗歌“兴,观,群,怨”对人们审美教育思想。孔子确立了中国传统的“诗教”审美教育观念,这对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都产生深远影响。诗歌独特的审美教育特征,其本质是引导人追求人性的完满,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对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孔子诗歌审美教育影响美育本质

    张咏诗歌浅谈

    吕菁
    3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诗人众多,历来学者对北宋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名家,比如“江西诗派”的黄庭坚等。本文将探究的是一位在北宋文坛上身份特殊的,集文人,政客于一身的诗人-张咏。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来分析其诗歌创作,并对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进行简要的分析。

    诗歌思想诗歌内容诗歌风格

    李贺歌诗中神仙境界的探析

    张海娥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读《李长吉歌诗》,深为其诗中瑰丽奇异的天上境界所打动。于是想李贺以如此笔力刻画了神仙世界,为何不称他为仙才呢反而称其为“诗鬼”呢?李贺不信鬼神,不信天命,却为何尽情地描写天上、神仙的境界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中的原因。(一)李贺受《楚辞》和楚文化“好幻想、喜怪异”的影响着眼于天上神奇迷离的境界。(二)广泛地取材于神话传说,加工与再创造的结果。(三)李贺的苦闷及对现实、人生、生命的清醒的认识与隐逸地揭示。(四)对现实人生彻底的失望与厌弃,天上神仙境界的幻觉是对心灵的安慰和补偿。

    神仙境界仙才游仙楚文化忧郁心灵幻境

    她——略论东方女性形象及其他

    谢舒曼
    3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新时期文学出现了一群与以往的女英雄、铁姑娘迥异的东方女性形象,她们身上既有妻性又有母性,且妻性与母性彼此交叉。本文将对她们的形象做简单阐述,略探她们出现的原因、意义以及局限。

    东方女性形象母性妻性母性与妻性的综合

    解读《复活》中的光的象征含义

    鲁春
    3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男主人公心灵复活的过程中,月光和太阳光一直伴随其中,见证了聂赫留多夫的整个心路历程,并被赋予了不同含义。

    聂赫留多夫月光和太阳光

    余华的历史书写——从《活着》看余华的历史叙事

    谭晓曦
    3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贤亮说:“对个人经历的命运感,推而广之,就是对世界对国家的历史感”,个^命运是—个国家一段历史的缩影,一个人一生的生存状态也同样映示着—个国家在历史中的生存处境。《活着》就是这样一部书,由一个人的命运史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社会变迁。但余华并不是只想把苦难的现实呈现给观众,呈现之外更让人们反思这样一种生存状态。“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这是余华在《活着》的前言中提到的。

    《活着》历史叙事余华历史书写个人经历生存处境社会变迁人的命运

    “嗡嗡的孩子”作品赏析

    王菁
    3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萨普基尔(Ferlp x Canr p)的散文是后现代主义怪诞派的典范。在他的散文中既有苛刻的讽刺,自由的文字游戏,又有理智主义,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很深刻的存在主义问题。他的短篇小说都是用独特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压缩。他甚至可以从头至尾仅用半页纸长短的文献性质的小片段来表达有上百个主人公,发生在千百年间的长篇小说巨作。本文就其作品之一进行赏析,进一步领悟其写作手法及技巧。

    嗡嗡的孩子社会反常苏联解体

    探究托尼莫里森文学中的魔幻现象

    杨亚萍
    4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到魔幻现实主义,最著名的两部代表作就是南美洲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北美洲韵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英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其实魔幻现实主义是属于非常地域化的文学表现形式。而托尼莫里森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所罗门之歌》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那么她为何会采用魔幻现实主义而非其他文学形式来表达其主题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探究这个问题。

    魔幻现实主义文化传统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