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冯小涓

月刊

1006-026X

jnwxzazhi@126.com

0816-2290056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沈家坝下街11号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Journal Jian Nan Wen Xue(CLASSIC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汉族学生维吾尔语直接陈述式学习中的偏误分析

    张程晨
    295-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有关维吾尔语直接陈述式的80份有效试卷进行了分析、统计、归纳,并总结出汉族学生在维吾尔语直接陈述式学习中出现的偏误类型;总结出产生偏误的原因;最后针对偏误成因提出了解决对策。

    维吾尔语直接陈述式偏误类型偏误成因解决对策

    使用典故丰富意蕴--论方文山歌词的语言美

    方锐
    296-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文山歌词能够风靡一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挖掘汉语本身的美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诗词的成功借鉴与大力传承。我国古代诗人吟诗作赋常用典故,用典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意蕴,使语言既简洁又意味深长,而且对突出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方文山在歌词创作时,也借鉴了这种方式,常常借助于典故来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深化意境,用有限的文字,最大限度地融汇曲折深邃的内涵。

    方文山歌词典故意蕴历史故事

    谈维吾尔民间故事《阿凡提》中的语言表达艺术

    丁志伟
    298-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策略是交谈主体在交流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技巧。《阿凡提故事》再现了各种交际情况中交际主体对语言策略的熟练运用。通过阅读《阿凡提故事》,我们发现合作原则、预设理论和关联原则可以被看做是“阿凡提”语言策略的来源,因此本文以这三种语用学理论作为基础对“阿凡提”的言语交际行为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最后总结出其语言幽默技巧的表现形式及深层含义,有助于提高我们在各种场合中的交际能力。

    阿凡提语言策略合作原则预设关联

    碛口方言的文白异读

    陈改改
    302-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碛口镇属山西吕梁地区临县,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临县之最南部,碛口方言属晋语吕梁片汾州小片,碛口方言中文白异读现象十分丰富,主要表现为声母和韵母成系统的异读。文白异读能反映出词发展的历史层次,能区别词义和词性。由于受普通话的影响,碛口方言新老派的文读音与白读音存在差异,这一差异表明文读音与白读音正处于竞争的过渡阶段。

    碛口方言文白异读特点

    16至17世纪西班牙的汉语研究

    张婧
    304-304页

    继承与创新--简析陈建华话语考证方法的特征

    马骁
    305-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建华的《“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被相当多的中国学者推举为中国现代性问题研究的典范之作。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结合历年学界相关研究成果,试图通过分析陈建华在《“革命”的现代性》一书中运用的方法与借鉴的理论这两者的创新之处,对陈建华的话语考证这一创新性方法和其追求创新的研究精神进行归纳与评价。

    陈建华革命现代性

    浅析公文事务语体的三个分语体之异同

    欧阳月茂
    306-306,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文事务语体(официально-деловоЙстиль)是为法律关系领域交际活动服务的一种标准语变体,基本上是一种书面语体。该语体又可分为三个分语体———外交分体(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иЙподстиль)、法律分体(юридическиЙ/законодательныЙподстиль)和纯公文事务分体(управленческиЙподстиль)。这三种分语体既拥有公文事务语体的基本特征,又各有不同。

    外交分体法律分体纯公文事务分体比较

    赵本山小品的语言特点分析

    邹佩佚
    307-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本山小品家喻户晓,深受大家喜欢。除了他精湛的演技外,还因为他的语言幽默风趣。本文通过分析赵本山小品语言的特点,试图探讨出其小品具有独特的幽默风趣效果的原因。

    赵本山小品语言

    英语介词on的语义认知分析研究

    文仙子
    308-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词是英语中最活跃的词类之一,它的多义性一直是语法学家和语言研究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空间介词on的多义进行认知分析研究。在先导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意象图式和隐喻理论分析,对词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认知意象图式空间隐喻范畴

    表字的研究述略

    沈建雄
    309-3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