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刘颖

月刊

1000-5072

oxbwk@jnu.edu.cn

020-85224092

510632

广东省广州市石牌暨南大学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inan Journal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1936年创刊,抗战时期及文革时期停刊。1979年复刊。本刊为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为人文社会核心期刊,为社会科学文献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本刊在人文社科学术界有良好的声誉。综合水准在全国综合性大学排名25位之前。应用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文艺学、海外华人文学、华人华侨研究、汉语方言为本刊的重要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对海外华文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的若干思考:个体与学科的双重自觉

    王列耀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史料学的意识觉醒,到史料学的倡导、建设与发展,中间似乎都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个体的自觉,到学科的自觉;从理论的探讨,到全面的建设.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发展,也大致如此.建立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是学科建设与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发展的刚性要求.

    海外华文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学科发展个体自觉学科自觉

    作为方法的异质与共构——以新移民文学为中心

    李洪华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移民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新的生长点,代表了世界华文文学发展的新力量和新方向.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新移民文学在题材领域、思想内涵和话语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新质素.本文借鉴希利斯·米勒等的异质理论和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将"异质"与"共构"作为方法,尝试为新移民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思路.新移民文学的"异质"研究,即在共构视域中,把新移民文学的特质作为重点,研究新移民文学在主体构成、书写对象、审美情感、话语风格等方面的新特点.新移民文学的共构研究,就是把新移民文学纳入海外华人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或居住国文学等场域,探讨其如何参与不同文学场域的建构,及其与场域中他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异质"与"共构"研究突破了区域研究或个案研究的零散性,进而拓展新移民文学的研究空间.

    新移民文学异质共构场域方法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体系构建与机制完善

    姚锋李恩军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背景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基于实践层面形成的关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十大对立统一的内在关系的归纳和阐释,我国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进一步完善各项实施机制以实现体系的构建:宏观上要重点设立一个囊括中央到地方、高效且权威的协调统筹部门,采用"大传播"型管理体制,酝酿制定"文化促进与传播法"等,再从顶层扶持政策、管理服务制度和供给侧改革等方面,整体化、系统化、长效化着眼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机制的完善.微观上则应出台针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配套财政补贴制度和金融扶持制度、文化创新激励措施等,为更好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了具体落地机制.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对立统一关系习近平文化思想

    《全球数字契约》的历史回响——洞察全球网络治理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变革趋势

    方兴东钟祥铭
    3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数字契约》(GDC)标志着网络治理全球机制的历史性突破,改写全球机制长期缺失的历史难题,堪称是网络治理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个分水岭.同时,GDC也标志着联合国正式回归网络治理主战场的里程碑.尽管面临地缘政治急剧上升和全球数字秩序日益分裂的巨大挑战,GDC为数字时代如何更好安身立命注入了全新的力量,必将深刻改变全球网络治理的基本格局和范式转变.贯穿始终的数字鸿沟主线,以及全球数字公域、智能鸿沟等全新理念的提出,昭示着GDC坚持互联网初心,胸怀全球的视野.一向坚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治理体系的中国也迎来了全新机会.通过积极参与GDC进程,进一步塑造和提升多边和多方模式多管齐下的创新治理机制,多层次推动全球各方合作,有力促进全球网络治理变革的到来,也为国内网络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新思想和新动能.

    全球网络治理全球数字契约数字鸿沟智能鸿沟多方模式

    NFT交易的法律意涵及其规制路径

    邵怿
    5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NFT自其诞生伊始就受到了市场与资本的追捧,但与庞大的市场规模不成正比的是NFT交易的治理路径与规则体系.目前,立法与理论依旧无法就如下两个问题达成共识,即NFT"是什么"以及"怎么管".现阶段较为科学且现实的路径是承认NFT具备多样化法律定性的可能,即同时具备数字财产、数字身份以及去中心化金融产品三类属性的可能,并且,在已有共识的基础上,构建最大化买卖双方权利转移的交易关系.具体到我国,考虑到本土化数字藏品与NFT之间的重叠关系,我们也应在着力发掘技术潜在价值的同时,探讨多样化NFT产品的开发,并在激活市场活力的同时进行交易规则与平台合规预研,以应对可能到来的金融、侵权等风险.

    非同质化通证数字财产去中心化网络区块链

    脑机接口技术应用背景下神经权利的证立与穿透式保护

    童云峰
    6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技术使以认知自由权、精神隐私权、精神完整性权利和心理连续性权利为内容的神经权利得以彰显,作为数字人权的神经权利包含公法权利和私法权利的双重内容.然而,传统权利均无法充分涵摄神经权利,凸显规范与新兴技术之间的代际鸿沟.对此,应穿透数字社会与物理社会、不同法律部门之间的壁垒,塑造保护神经权利的领域法.在私法层面,通过合理解释一般人格权和类推适用具体人格权来保护神经权利,未来可以将神经权利纳入民法典中的人格权体系.在公法层面,政府应充分履行保护神经权利的国家义务,督促企业履行合规义务,规范公民合理使用神经技术产品.在刑法层面,串联数据犯罪、信息犯罪和人身犯罪,塑造保护神经权利的罪名体系.

    神经权利数字人权公法权利私法权利脑机接口

    生命法作为科技法分支的理论证成

    刘玖林
    7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命科技的研发和应用关系人类生命安全与国家生物安全.作为协调生命科技健康发展的重点领域立法,生命法的法域定位关系生命法的立法主轴与发展方向.学界就生命法的法域归属问题主要围绕生命法与卫生法、生命法与科技法两组关系展开.相形之下,学界就生命法与卫生法的关系给予了足够的讨论,认为生命法与卫生法二者并列各有侧重,然学界就生命法与科技法的关系命题并未形成定论.遵循部门法研究范式,从生成缘由、调整对象、调整手段三个维面比对发现,生命法是科技法的分支.

    生命法科技法生命科技法域定位生命权

    智能汽车芯片产业如何实现突破式创新?——基于资源协奏理论的分阶段多案例研究

    陈洁韦俊龙
    9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中国智能汽车芯片产业存在对外依存度高、国产化率低、高端产能不足以及外部技术封锁等问题,发展面临创新困境.智能汽车芯片产业具有复杂的网络结构,需要依托跨知识、跨网络的研究,改变知识要素的联系、推动跨界网络嵌入以突破核心技术,进而实现"卡脖子"芯片的国产替代和规模量产的突破.但是,在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面临差异化的目标导向和资源约束,需要基于产业发展变化去动态配置知识要素特征和跨界网络嵌入两类创新要素,以实现各阶段的突破式创新.因此,依据"要素一行动一结果"的内在逻辑,资源协奏理论能够揭示智能汽车芯片产业突破式创新的机理和演进,有助于破解创新困境.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智能汽车芯片产业20个企业的深度访谈和编码分析发现:在导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不同阶段分别对应差异化的目标导向和资源约束,通过动态配置知识要素特征和跨界网络嵌入,衍生出"资源建构、资源捆绑、资源撬动"三层递进的创新机理,从而在各阶段更高效实现"研发、产品、价值"的突破式创新.理论上,从资源协奏和产业演进视角,丰富了智能汽车芯片产业突破式创新的机理和演进研究;实践上,为加速"卡脖子"芯片的国产替代,推动中国智能汽车芯片产业自主创新提供启示.

    知识要素特征跨界网络嵌入资源协奏突破式创新芯片产业

    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赋能数字时代金融业:基于隐私保护,算法歧视与系统风险

    许雪晨
    10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几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并在多领域广泛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除了具备传统人工智能在分析、判断和决策方面的能力,还在模型结构、数据依赖性、应用场景和可解释性方面更具优势,能发挥其创造性特质,推动人工智能行业从决策型、分析型向生成型跨越发展.金融行业因其涉及大量文本数据,需要迅速决策,天然对大语言模型具有较高的需求,而大语言模型对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也将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大模型如何通过改变金融业的业务模式,助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本文深入探讨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同时分析其为金融业所带来的机遇、挑战以及应对策略.最后,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规划展望.

    大语言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金融行业ChatGPT

    合理负债促进共享发展:基于消费不平等的经验证据

    易行健杨雨佳杨碧云
    123-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我国居民家庭整体消费不平等高企的现状,利用CHFS面板数据探究了中国家庭负债对消费不平等的影响.发现合理的家庭负债规模扩大会显著降低家庭消费不平等,促进共享发展.进一步讨论发现负债规模扩大会导致家庭面临财务脆弱性问题,并由此对消费不平等产生异质性影响,只有当家庭的月偿债额低于或等于阈值时,家庭负债才有助于降低消费不平等.机制检验发现,合理的家庭负债规模扩大会通过降低家庭收入不平等,以及缓解暂时性收入冲击对消费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显著降低家庭消费不平等.异质性分析发现,平滑消费动机的负债、社会地位消费品负债、住房负债的规模扩大均有助于降低家庭消费不平等,而投资类负债对消费不平等的影响并不显著;高金融素养家庭、创业家庭的负债一资产比上升对消费不平等的抑制作用显著更大,且只有户主健康的家庭其负债规模扩大才有助于降低家庭面临的消费不平等程度.

    家庭负债消费不平等消费相对剥夺财务脆弱性收入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