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吉首大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吉首大学

易小明

双月刊

1007-4074

jsdxxb@qq.com

0743-8563684

416000

湖南省吉首市人民南路120号《吉首大学学报》编辑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吉首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逢单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民族地区名刊、全国民族地区十佳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知识平台和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把观念装进头脑——马克思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性揭示

    钟启东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理论局限时指出,提出和回答人们怎样把宗教幻想"塞进自己头脑"才是问题的关键.这个问题在开辟通往唯物主义世界观道路的同时,也提出了确立"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的哲学革命要求.正是基于这个中心问题,马克思通过从个别到一般、从副本到原本的意识形态批判,推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和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观念源于生活,意识形态观念源于生活矛盾和阶级斗争,"把观念装进头脑"是国家进行统治和个人委身于信仰的共同需要;但是一种意识形态观念能否真正进入头脑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在根本上取决于这个观念是否意识到了占主导地位的物质力量,在策略上则取决于同时意识到这个物质力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孰优孰劣.在此意义上,"把观念装进头脑"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本身过程.马克思关于这个过程实质的规律性揭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观点与理论原则.

    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观念《德意志意识形态》

    总体国家安全观赋能全球安全治理的逻辑与路向

    刘远亮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安全治理中通过积极探索而形成的全新安全理念,是适应全球安全变局的重大理念创新.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的国家安全观,实现了对西方既有安全理念的超越,不仅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治理提供基本遵循,对于全球安全治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总体国家安全观从深层次体现出一种全新的安全认知,它以总体性思维审视当今人类面临的安全问题,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强调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主张走和平发展道路,提出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等,凸显在推进全球安全治理中的战略智慧,为打破"安全困境"进而解决诸多全球安全治理难题提供系统思路和可行方案.将总体国家安全观嵌入全球安全治理,引导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变革,促进实现人类共同安全,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参与机制,深度融入全球安全治理过程;着力搭建治理平台,为应对全球安全挑战提供重要支撑;注重发挥引领作用,体现大国在构建全球安全新秩序中的责任.

    总体国家安全观全球安全治理全球安全倡议共同安全人类安全共同体

    返本抑或生成:理学关于人性修证理论的两种路向

    谷继明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学对于人的修证方向之论述可分两种:一种可归纳为"返本",另一种可称作"生成"."返本"路向以"复性"说为代表,不管是朱熹的"性理",还是阳明的"本心",皆提倡人在后天的努力中要恢复其初,与此相关联的比喻意象是宝珠、镜子、原初水、赤子等.王阳明已经把良知和气放在一起讲,但仍然关注最初本原.此路向的问题是:如果最初的性理至善无恶,气则有善有恶,如何保证性与气质的一贯性?王夫之看到了这种学说可能带来的问题,才在性气合说的基础上,强调性日生日成的特色,面向当下和未来;同时给恶的来源问题以合理的安顿.这与朱熹、阳明是十分不同的另一种"生成"路向,却又是从朱熹、阳明的人性论问题中发展出来的.

    人性论理学善恶日生日成复性说朱熹王阳明王夫之

    作为研究范式的道德历史人类学

    周忠华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历史人类学的"道德转向",把人类学的实证分析方法和伦理学的价值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对社会道德生活或伦理文化作历史化考察,已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即道德历史人类学.这种转向,在研究内容上表现为通过众多的历史化或历史性的资料,从"道德"维度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在分析路径上表现为从个体到族群、从结构到过程;在研究方式上表现为在"史"与"志"的互证中分析社会道德生活或伦理文化传统.从学科属性来说,道德历史人类学凸显社会道德生活或伦理文化的历史向度,强调社会道德生活史或伦理文化史的文化解释及其多元特征,强调社会记忆与社会道德生活史或伦理文化史的互动.从叙事框架来说,道德历史人类学主要是围绕人、神、文、地、产、景、史等要素对人的道德性和道德的主体性、德性的陶冶与养成、德性呈现的空间以及德性的社会建构过程进行叙事.因其学科特点和独特的叙事,道德历史人类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示范引领新文科跨学科发展,在规范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论争中实现超越,回应了以往忽略的时代问题.

    历史人类学道德历史人类学社会道德生活伦理文化研究范式学科属性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变革的五重向度

    李雨燕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正引领一场劳动领域的重大变革.(1)人工智能时代,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资料,劳动资料智能化、虚拟化和无形化;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并更具可开发性和拓展性;劳动者能力大大提高,发展潜力得以全面激发,劳动三要素全面升级.(2)人工智能促进了劳动形态的变革,智能劳动成为新的主要劳动形态,"非物质劳动"的占比不断扩大,物质劳动和非物质劳动共同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动力源.(3)人工智能突破了传统劳动边界,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职业劳动与非职业劳动、生产与消费、劳动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定.(4)人工智能深刻重塑劳动关系,促发人类工作体系变革,催生虚拟劳动关系,促进组织结构扁平化,开启了劳动关系新纪元.(5)人工智能不断冲击和重塑劳动价值观,引发关于价值创造主体的讨论,促发价值创造方式的变革,促进价值分配机制的调整.尽管人工智能大大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财富呈指数效应增大,但人的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这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核依然没有改变.今天,我们需进一步加强对知识劳动、管理劳动、创新劳动与价值创造关系的研究,将数据等生产要素纳入分配体系,更好地增强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来解释人工智能时代典型经济问题的解释力,推进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劳动变革劳动要素劳动形态劳动边界劳动关系劳动价值

    "玩劳动":数字时代劳动新异化及其扬弃——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分析

    纪志耿黄维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时代,万物皆互联,万物皆可玩,劳动与休闲的界限日益模糊,"玩劳动"深度嵌入社会生产生活过程,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普遍形态,也成为数字资本剥削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劳动实践,"玩劳动"是"玩工"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在数字平台娱乐过程中附加生成或主动创造数据产品的劳动新形态.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异化的四重规定性透视"玩劳动",其实质是资本逻辑主导下劳动者以自愿形式展开的产消合一的无偿劳动,呈现出从有形产品到数据产品、从他者剥削到自我剥削、从机器操控到精神奴役、从资本宰制到数据垄断的新变化.基于此,要实现对"玩劳动"的积极扬弃,必须变革生产关系,实现技术反哺,加强价值引导,以破除数字资本对人的无形枷锁,加强人对数字技术的善用善治,推动人向自我的全面复归.

    数字时代"玩劳动"劳动异化休闲资本逻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论伟大事业的中国话语建构

    张艳涛王婧薇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伟大事业"话语是中国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学术之中国""理论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中国"的重要议题.作为当代中国新的话语表达,"伟大事业"话语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升华与实践总结,对于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国方案、展现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从话语建构的主要内容来看,"伟大事业"话语建构必须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社会主义.加快建构"伟大事业"的中国话语,必须扎根中国社会的土壤,遵循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人民性与人类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注重政治话语、学理话语和大众话语的协调发展,从而以中国特色话语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话语话语建构话语势能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元话语构建及其国际传播

    翦丹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话语的构建,本质在于对话语逻辑的主导、文明理念的塑造和价值影响的竞争.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了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时代坐标、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价值旨归、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成果彰显、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未来发展的价值元话语,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逻辑禁锢,实现了从以霸权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共同价值话语革新.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元话语,推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走出人类价值对立的话语陷阱,再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叙事表达.这不仅可促进中国理念的世界传播,提升中国价值的国际影响力,增进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而且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透视了世界发展的现实状况,为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提出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全人类共同价值元话语国际传播

    组团式帮扶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三重逻辑——以广东省H镇为考察对象

    韩莹莹李科生
    72-84,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乡村发展战略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帮扶工作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即由包村帮扶单位派驻干部的单兵式帮扶,转向由多个帮扶单位组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组团式帮扶,帮扶重心从村提升至镇(乡),努力推动镇村协调发展.组团式帮扶在帮扶理念、帮扶目标、帮扶层级和帮扶主体构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之所以能够成功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其背后蕴藏着互惠、嵌入和集成三重逻辑.其中,基于委托-代理的政治互惠、基于政绩共享的合作互惠、基于资源竞合的协同互惠和基于优势互补的利益互惠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内在动力;通过关系嵌入、人才嵌入和经济嵌入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综合资源;通过目标集成、政策集成和资源集成为乡村产业振兴集聚了发展合力.

    组团式帮扶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乡村产业振兴新内生发展资源依赖

    乡村教育振兴的国家逻辑及其优化路径

    邢振江
    8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教育振兴的国家逻辑体现了国家在乡村教育振兴中的四重角色,即责任的担当者、方略的设计者、结构的治理者和体制的塑造者.这一逻辑的核心要义包括:引导乡村教育理性回归,构建乡村教育振兴的有效机制,探索乡村教育振兴的适宜路线,塑造乡村教育振兴的具体方式.在价值层面,乡村教育振兴的国家逻辑体现为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教育强国进程和践行公平正义使命.为优化乡村教育振兴的国家逻辑,需要融入乡村振兴时空场域,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激活社会力量协同培育,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强化政府教育督导职能.乡村教育振兴的国家逻辑不仅涉及国家在乡村教育振兴中的多重角色和责任,而且强调了在实践中应关注的核心价值和优化路径.深入理解和实践乡村教育振兴的国家逻辑,对于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教育振兴国家逻辑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