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吉首大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吉首大学

易小明

双月刊

1007-4074

jsdxxb@qq.com

0743-8563684

416000

湖南省吉首市人民南路120号《吉首大学学报》编辑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吉首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逢单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民族地区名刊、全国民族地区十佳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知识平台和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向

    周洪宇齐彦磊
    1-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实现了历史的锤炼、理论的凝结和经验的跃升,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从历史渊源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师道精神的历史智慧,承继了建党百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脉络,源自夯实教育强国基础工作的历史使命.从理论基础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理论为源泉,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成果为依据,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基.从实践指向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培养新时代"大先生".

    习近平教育家教育家精神教师"大先生"

    返本·开新·复命:教育家精神的内涵阐释

    刘铁芳孙露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时代要求,彰显弘道育人的基本使命,是返本、开新与复命的统一."返本"是回返中国古代优秀教育传统,从价值使命、实践原则、情感动力角度解析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开新"是关注教育家精神的时代面向,从教育的整全性、时代性、人类性三个角度加以阐释."复命"着重教育家精神的使命担当,复归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职使命:一是以真切高远的家国理想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二是以爱教善教的职业素养复归教书育人的本质使命,三是以致诚至信的天下情怀实现教师人格的升华.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不仅直面教育的中国问题,也面对教育的世界问题,意在以中国的方式努力寻求当今人类教育问题的基本答案.

    教育家教育家精神历史传承时代面向使命担当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涵育之道

    龙宝新杨飞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家精神是指在教育行家专家、杰出教育实践人才、先进教育改革者身上呈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涵育教育家精神、加速人民教育家成长,是当代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教育家精神的生发要经历"双重飞跃",即"教育思想"向"教育精神"、"教育精神"向"教育家精神"飞跃,思想精神化、精神人格化是其实质所在."人民教育家精神"的立体架构是底层的修已精神、中层的治事精神与顶层的胸怀天下精神的梯级性合成.中国教育家精神的人格长相是:人格基质是修己达人的教育楷模,人格内核是仁智兼美的教育行家,人格高地是家国情怀的教育志士.当代中国教师的教育家精神涵育要求启动体系化建设工程,即构筑以正身、仁爱、敬业、担当为核心的积极师德教育体系,建设以求真、尚美、创造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营造以民主、自由、和谐为核心的教育家成长环境.

    教师教育家教育家精神人民教育家人格

    从历史和现实的双向角度看茶史与茶业研究

    仲伟民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是产茶大国,更是具有悠久茶文化传统的国家.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茶叶开始向全世界传播,茶叶贸易不仅成为助推全球化的重要因素,而且使当时的头号强国英国成为全民饮茶国家,并形成了独特的英国茶文化.然而,繁荣的茶叶贸易并没有使中国走向强国之路,相反,中国却成为了列强的半殖民地.中国茶业从清末走向低迷,直至20世纪后期才开始恢复,但离茶业强国还差很远.通过对茶史进行深入研究,能找到中国茶业低迷不振的根源;对茶业现状的反思同样也能促使茶史研究的深入.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茶史、茶文化的研究,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的双向角度来思考茶业振兴的问题.

    茶史茶业经济史研究全球化民族主义

    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在体育运动领域的四重应用场景

    周成林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在体育运动领域的应用既包括揭示大脑参与认知功能、提高人类运动能力的神经机制,也包括各种硬件技术设备的使用及具体效果.围绕探索高水平运动员感知-运动加工优势、完善大赛心理科技服务、提升儿童青少年学习效益以及促进成瘾人群认知康复等四重核心主题,脑电、功能磁共振成像、近红外、经颅磁刺激等技术的现实应用和功能表现,为揭示大脑在运动中的可塑性和认知机制,提高运动训练和学习效用以及促进心理康复提供了科学依据.体育运动解锁更多高科技需求场景,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为体育运动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可以预见算法提升将是解决个体差异与群体共性问题的有效手段,可穿戴设备的革新在满足多体育运动场景科技应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大脑运动系统运动心理学习心理成瘾性心理

    足球颠球学习对脑灰质体积的动态影响

    陈爱国董晓晓史一凡陈丹丹...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探究足球颠球技能学习过程中脑灰质体积变化特征,为揭示运动技能学习的神经机制提供新证据.方法选取11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自愿参加训练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70次的足球颠球学习,对照组常规学习生活.使用结构磁共振成像技术采集基线、球颠35次、球颠70次三个时间点的脑影像数据,并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分析学生脑灰质体积变化.结果(1)70次足球颠球学习使得相关脑区灰质体积改变,具体空间特征为:左侧小脑6区、左侧舌回脑区和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区域的灰质体积显著增加;(2)70次足球颠球学习过程中脑灰质体积变化存在差异,具体时间特征为:前期阶段(前35次),右侧中央后回、右侧额中回、右侧内侧额上回、左侧眶部额上回、双侧枕下回、双侧枕中回、双侧回直肌和右侧小脑下部区域灰质体积减少,小脑蚓部灰质体积增加;后期阶段(后35次),左侧枕下回、左侧海马旁回和左侧嗅皮质区域灰质体积减少.结论足球颠球技能习得与负责视觉信息和肢体协调的相关脑区的灰质体积增加有关;足球颠球学习能够引起与视觉信息、肢体协调和运动控制等有关的脑区的灰质体积变化,其呈现从脑的前部向后部转移的动态特征.

    足球颠球灰质体积时空特征结构磁共振成像

    我国对外体育场馆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时代价值

    陈元欣刘恒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对外体育场馆建设经历了从政府协调到企业主导的参与主体演变、从无偿援建到市场合作的参与方式演变、从劳力与技术输出到设计与理念输出的参与内容演变三个方面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对外体育场馆建设始终秉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多元互鉴理念,以切实的行动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共享,落实以人为本的全球发展倡议,促进公正合理的全球体育治理,助力构建区域共同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对外体育场馆建设应努力推动中国标准与世界标准接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和运营中国方案,共筑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世界体育发展贡献新时代中国力量.

    体育人类命运共同体体育场馆体育外交援建

    "好弄"之人与"黄家样"——黄永玉的艺术人生

    张敢刘畅
    63-71,中插1-中插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黄永玉先生离世,走完了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黄永玉不仅才华横溢、涉猎广泛,更因其豁达乐观、无拘无束的个性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在给黄永玉的散文集《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写的序言中,黄裳称他是个"好弄"之人.确实,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界,像黄永玉这样才华横溢、涉猎广泛的艺术家可谓绝无仅有.他没上过美术学院,但他的木刻、中国画和设计却在国内艺坛享有盛誉;他没受过系统的教育,但他的散文、新诗和杂文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朴实和智慧.在艺术上,黄永玉是一位勤奋而充满好奇心的探索者,经过多年的锤炼,形成了他概括、凝练、极富装饰意味的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无论遭遇何种困境,他都能以一种达观和幽默的态度去表现世界光明美好的一面,而这种风格就是他独具特色的"黄家样".在今天,回顾黄永玉的艺术人生,对我们而言是极具启示意义的.

    黄永玉艺术人生"好弄"之人艺术风格"黄家样"

    万物平等与历史呈现:黄永玉小说叙事中的"冗余物"——以《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为中心的讨论

    刘泰然
    7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永玉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并非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心血来潮的作品,而是倾注了几十年持续的热情,是反复思考、斟酌的产物,体现了 自觉的文体意识和创作理念.黄永玉延续了沈从文关于文学与历史关系的思考,通过"关注次要的东西",以一种惊人的感受力,去发掘那些被遮蔽的无名之物,让它们在一种新的视线中以一种新的形式显现出来.正是这些被主导性叙事排除出去的大量物质性冗余,那些看似多余的没有确定意义的人、事、物,构成了黄永玉为之心动的"历史".他将感觉的触角延伸至日常生活的各个细微层面,将那些处于价值序列低端的事物与那些高端的事物等同起来,将其看成是同等级的,不仅触及那些不被宏大叙事所关注的平凡的哀乐,而且触及那些自然与历史褶皱处的物质性的声色光影,让"历史"的河流在文字中缓慢而深沉地展开.

    黄永玉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历史"冗余物"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路径

    文丰安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强国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农业供给保障安全可靠、农业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农业设施装备配套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健全、高端农业资源利用集约高效、农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等特征.数字经济的发展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推动技术革新、产业变革的重要抓手.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强国建设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且取得了农业经济稳定向好、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农业经营方式进一步转变、现代农业活力更强等重要成效,但也面临着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数字资源供给不足、农业相关产品同质化严重、农业数字化转型受阻、数据要素流通不畅、农业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链融合程度较低等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进程中,应该致力于加强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供给质量,推动数字资源精准供给、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特色产业化建设、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确保进出口适度适当可靠,延长产业链、加快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强国目标早日实现.

    农业强国数字经济乡村建设农产品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