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吉首大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吉首大学

易小明

双月刊

1007-4074

jsdxxb@qq.com

0743-8563684

416000

湖南省吉首市人民南路120号《吉首大学学报》编辑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吉首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逢单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民族地区名刊、全国民族地区十佳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知识平台和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为何出现困境?——基于湖南省S市的案例分析

    李中仁蔡庆鸣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入市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分配比例不合理是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面临的突出问题.案例研究发现,村集体收益提留难和村民间分配矛盾多是分配困境的主要表现.借助"土地产权格局-精英治理能力"双重逻辑分析框架,可以证明集体土地产权格局是制定村入市收益分配规则的结构性条件,乡村精英在入市收益分配过程中的治理能力则是影响收益分配规则的能动性因素,而二者的互动决定了最终的收益分配格局.当入市村属于个体性土地产权格局且乡村精英治理能力较弱时,集体经济组织在分配入市收益时便容易陷入集体行动困境.未来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应重视乡村精英的作用,并加强政府对村收益分配工作的指导与监管.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土地产权格局精英治理能力

    侵权法生态化限度的判断模型及其应用——以《民法典》为重点

    胡静董宜君
    104-11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侵权法生态化顺应时代需要有其必要性,但应适当限制.对实在法生态化的限度判断可以采用功能和程度的二元模型.实在法经功能判断为保护公益的,可以认为超越了生态化限度,因为作为私法的侵权法的功能是保护个人利益;实在法经功能判断为保护个人利益的,则进入程度判断.根据该二元判断模型对《民法典》等规定的归责原则、因果关系、责任承担和免责事由进行立法评价的结论是生态化总体超过限度.应当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根据环境侵权可分为间接模式和直接模式的逻辑,结合利益性质,对现有规则进行矫正:摒弃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一元论,对直接模式适用过错责任,对间接模式中财产权受损的受害人适用过错推定原则;不应对直接模式的环境侵权适用因果关系推定,在健康权或生命权受损时适当降低证明标准;在责任承担上,对惩罚性赔偿的规则进行严格解释;对于免责事由,在受害人过错中增加重大过失免责等规定,免去第三人完全致害时行为人的中间责任.

    侵权法生态化限度判断模型环境侵权利益衡量

    法律与民间习惯社会共治之现实可能性——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

    陈文华
    118-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律与民间习惯的多元共治应当是社会规则治理的必选项.在结构功能主义看来,法律抑或民间习惯与政治或经济子系统形成功能耦合的前提是,其存在条件由自身或社会结构的政治或经济子系统所提供.法律从单向度的价值法走向契约型的实证法,国家强制力不是构成要素而是实施保障.法律以形式上的理性化和适用上的普遍化为主要特征,内生于契约型社会;民间习惯具有原生性、特殊性和圆融性,内嵌于范围狭小的合作型社会,以价值认同与舆论压力为实施保障.当代中国社会既不是单一契约型社会也不是单一合作型社会,而是契约型因素和合作型因素兼有的混合体,中国社会规则治理应当转向法律与民间习惯的二元共治.

    法律民间习惯合作型社会契约型社会二元共治

    国际人权斗争的学理意蕴及话语策略——基于对西方"普世人权"的解构

    洪乐为
    130-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人权斗争的主要场域是人权话语,这同"人权普遍性"这一学理命题紧密关联,而人权普遍性命题本身即蕴含着深刻的斗争性.对于西方实施人权干涉的主要话术——"普世人权"正当性的解构即是人权话语斗争的重要内容.而解构的关键在于离析这一话术长期以来同《世界人权宣言》及人权普遍性原则的绑定关系,以根本动摇其"普世"的正当性基础.《世界人权宣言》关于人权普遍性原则的规范表述,至少包含着"人权主体"和"权利内容"双重的普遍性要求.在此规范意涵的呈现和对照下,足见西方无论是在人权的传统观念还是现实实践上,都同人权普遍性原则存在严重背离.所谓"普世人权"无疑是虚伪和局限的,其断然无法代表人权普遍性原则.对比而言,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人权观念和实践才是真正契合与彰显这一原则的典范.故而,今时开展人权话语斗争,尤其在针对人权普遍性命题的表述上,应当积极争夺人权普遍性原则的代表与话语权,构建中国人权话语的"普遍性"立场,使人权普遍性原则不再为西方话语所独占和把控,以此进一步提升中国的人权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国际人权斗争人权话语人权普遍性《世界人权宣言》人权主体

    文化与权力网络中的清代文人交游——以杨守敬为中心的考察

    张宁崔梧桐
    140-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守敬一生有四次重大机遇,皆揭示了文人交游在清代学术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其本质是文化网络与权力网络的交融关系.在中国传统士文化中,文人雅好和学问是重要的文化资本,也是交游的核心内容.清代形成"好古"的学术文化风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却也减少了文人群体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弱化了士大夫文化中"文章合为时而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在文化需求和权力需求推动下,兼具收藏、学术、文人交游媒介和"雅贿"等多种功能的金石之学更呈现出畸形繁荣态势,金石学成为杨守敬等文人进入主流文化圈和扩大交游范围的文化资本.由此,关注传统文人交游圈对于深化学术社会史和艺术社会史的研究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杨守敬金石书法交游文人文化资本

    陌生人的社会共悼:中国特色的数字哀悼与持续性联结

    高嘉潞
    150-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社会,数字哀悼行为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媒介记忆实践.当一些个体生命消逝时,社交媒体上会涌现数以万计陌生人的哀悼,这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联结.本研究以"名流"逝者和"平民名人"逝者为案例,以持续性联结理论为视角,探究陌生人数字哀悼已逝公众人物的生成机制、意义和时代价值,并重点讨论中国语境下持续性联结的特色呈现.研究发现.,哀悼者基于信息补偿、灵性想象、情感树洞、固定仪式及记忆书写等五种动机建立联结,通过联结重新协商逝者身份以延伸逝者人格,并获得生活指引;联结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增强了群体经验,让哀悼者享受共同体带来的亲密感和信任感,以仪式对抗遗忘,进而促进公共议题的讨论.持续性联结在中国语境下有特别的时间节律特征,其哀思表达有实用主义倾向.中国特色的联结源于"事死如事生"的死后世界信仰模式,也源于数字技术提供的"永生"想象.这种联结有利于个体应对死亡现象的失去感和迷茫感,是数字时代情感共振的一种方式,也提供了社会信任重建的一种可能.

    数字哀悼公众人物持续性联结数字死亡集体记忆

    信息动态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