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吉首大学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吉首大学

易小明

双月刊

1007-4074

jsdxxb@qq.com

0743-8563684

416000

湖南省吉首市人民南路120号《吉首大学学报》编辑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湖南省教育厅主管、吉首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逢单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民族地区名刊、全国民族地区十佳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知识平台和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文化保护区域协同立法的现实需求与实现路径

    王彬辉周睿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文化保护区域协同立法是具有典型区域特征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题中之义,是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和黄河文化保护地方事权落地制度供给的需要.但是,现有的黄河文化保护分散式立法加剧了黄河文化保护的不平衡,跨区域协作法制保障不足.开展区域协同立法,首先协同立法的主体应该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准确把握国家立法与区域协同立法的边界,以及合理调适区域协同立法与地方单独立法的界限.其次,根据黄河文化保护的实际需要,采取紧密型立法模式开展协同立法,并通过共同协商选择合适的协同立法体例,在区域协同内容上达成共识,在区域协同机制上规范统一.尤其在具体的协同立法机制上,要着力建构协同立法联席会议,共享协同立法信息,开展协同性评估和"伪协同"识别.

    黄河黄河文化保护立法区域协同立法紧密型立法模式区域协同立法机制

    增进共同性:推进大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方向——基于北京、上海、深圳的调查研究

    陈纪张杨子涵
    117-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重要精神,增进共同性是当前推进大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方向.调查结果表明: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受访者对共治公共事务的认知度较高,但共同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实践偏少;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水平较高,但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较弱;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种类多、内容丰富,但共建共有精神家园的条件不足;交往互动载体较多,但共推全方位嵌入尚需加大力度.这些集中反映了大城市民族工作中共同性建设的基本状况.同时,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生产要素配置不平衡,居民共享文化建设薄弱,互嵌结构整合方法欠缺,是三大城市民族工作中增进共同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现阶段,应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增进共同性,做好做细做实大城市民族工作,不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工作增进共同性大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共事务治理

    路与庙:空间失序与秩序重构的文化逻辑——基于319国道吉首段沿线村落的个案研究

    彭秀祝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路不是静止和固定不变的,它包含复杂的行动网络.道路基础设施所建构的现代性中隐藏着空间失序的风险,而庙宇及相关仪式活动成为消解这种风险的一种地方性策略.国道的快速流动等因素造成车祸事故的频发,从而使得事故频发的路段具有了"邪"性气息.文化作为趋利避害的工具,被巧妙地运用于修正村落空间秩序,并在"路"与"庙"的关系中得到充分体现.在"邪地"上修建孟公庙的行为反映了人们试图将现代社会中那些不可控的内容纳入到 自己熟悉的文化脉络中予以理解,生动地展现出了传统和现代文化交织的过程.在本质上看,"邪"是对巧合、恐惧和失序的感觉经验,它具有不祥、污秽和危险的文化意涵.人们控制"邪地"的行为是一种秩序重构的表现,"路—庙"体系包含了"正""邪"转换的文化逻辑,构建起了 一套道路上的文化景观.

    邪地空间秩序空间失序319国道村落

    智媒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对外传播路径的优化

    李文
    138-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媒体在深度嵌入人类生活的同时,不断重塑政党运行的基本环境,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媒介化,为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对外传播重配注意力资源并建构全新场域.作为一种新型数字工具,智能媒体虽然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的强势形象建构与受众弱势解构并存的媒体生态,但"茧房效应"诱发对外传播孤岛困局,算法操纵引发对外形象被解构风险,以及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内爆"等问题相继出现,甚至可能遮蔽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形象.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对外传播必须直面技术革新带来的现实挑战,强化中国共产党形象对外传播的基本遵循并给予有效回应.但因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套用西方政党形象理论难免水土不服.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形象对外传播需在理念与技术层面作出调适:在主体的表征符号上,打造中国共产党"大的样子"的多元素系统;在供给革新上,优化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对外展演形式;在场景搭建上,利用智能技术监测舆论动向,兼顾"官方"和"民间"两个话语场;在环境营造上,破除算法偏见,形成融通中外的传播格局.如此,智能媒体才能更好地赋能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对外传播,进而全面提升对外传播效能.

    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对外传播传播效能智能媒体信息受众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发展、质态构成与实践价值

    米洁
    147-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深刻揭示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新动向和新理念.新质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结晶,新质生产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变革力量的深入探索.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颠覆性突破和根本性跃升,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形成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创新质态促使生产力实现新跃迁,发展质态培育生产力新动能,科技质态重塑生产力形态,绿色质态则推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在各生产要素中的扩展渗透和优化组合,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将对经济、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发展新质生产力可有效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新质生产力理论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形成转型新动力和发展新动能,不断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蓄势赋能.

    新质生产力生产关系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经济思想

    作品选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