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节水灌溉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

李远华

月刊

1007-4929

jieshuiguangai@188.com

027-68776133

430072

湖北武汉武汉大学二区

节水灌溉/Journal Water Saving Irrig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节水灌溉》杂志是中国节水灌溉专业领域唯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类刊物。创办的宗旨是:在中国大力宣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准确及时地传递国内外有关节水灌溉技术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和新信息;既能满足广大科技人员获取信息指导其科学研究的要求,又能满足广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学习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要求。先后多次获得国家水利部、湖北省优秀期刊奖;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吉林省参考作物蒸散演变特征及气候成因定量分析

    岳元颜鹏程纪玲玲秦孟晟...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参考作物蒸散是能量平衡和水分循环的重要环节,明晰吉林省参考作物蒸散演变特征及成因,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和科学开展灌溉.根据吉林省28个气象站1970-2019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法、去趋势法探究考蒸散演变特征及其定量化成因.结果表明:近50 a中,吉林省年平均参考作物蒸散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四季中,夏季蒸散减少,其他季节蒸散不同程度增加.近50 a中,吉林省各气象因子变化差距明显,年、季平均气温和水汽压差增加,风速和日照时数减少,其中风速和水汽压差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气温和日照时数;吉林省年均蒸散变化由水汽压差和风速主导,各因子正贡献略超过负贡献,使年均蒸散呈弱增加趋势.春季平均蒸散演变主要由水汽压差和风速驱动,夏季平均蒸散由水汽压差、风速和日照时数共同驱动,秋、冬季平均蒸散演变是由水汽压差和风速驱动.空间上,西部地区年蒸散的变化主要由风速驱动,中部年均蒸散同时受到风速和水汽压差变化影响,东部由水汽压差变化驱动.吉林省西部春季蒸散变化主要由风速驱动,中部和东部春季蒸散由水汽压差主导;西部和中部地区夏季平均蒸散由日照时数主导,东部则主要由水汽压差驱动;西部和中部秋、冬季蒸散变化主要受风速影响,东部主要由水汽压差的变化驱动.

    参考作物蒸散量去趋势法成因定量分析驱动因子贡献气候变化吉林省

    "干态"下的悬臂式多级离心泵响应性能研究

    葛杰王川季静陈泽...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悬臂式多级离心泵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鉴于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其振动相关研究十分重要.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重点分析了"干态"下悬臂式多级离心泵的响应性能.研究表明,随着不平衡力矩增大,泵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尤其是泵启动后2.6~3.0 s内径向位移的不稳定突变明显.基于SAMCEF谐响应分析,发现二阶振型为扭转耦合振动,首级叶轮在二阶临界转速时的响应幅值随不平衡质量相位变化影响较大.当首级叶轮不平衡质量相位为180°时,螺母与首级叶轮的一阶加速度以及位移幅值达到最小.因此,通过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减小零件的不平衡力矩以及错开各级叶轮不平衡质量的相位可以减小转子径向振动,从而提高悬臂式离心泵的运行稳定性.

    干态瞬态响应谐响应悬臂式多级离心泵数值模拟

    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杨兴洪堵朵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农业用水绿色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决策参考.采用SE-SBM模型测度2006-2020年粮食主产区13省份的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Dagum基尼系数考察区域差异及来源,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绿色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下降态势,多年均值为0.922,且不同流域具有鲜明的异质性特征;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绿色效率空间非均衡性显著,区域差异贡献率呈现超变密度(47.760%)>区域内差异(32.097%)>区域间差异(20.043%),超变密度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受多因素共同影响,其中水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对外开放对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财政支农政策及有效灌溉水平的影响作用显著为负.粮食主产区各流域应根据资源禀赋与生产条件因地施策,探索农业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的路径,推动农业用水绿色效率的区域协同发展.

    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区域差异粮食主产区SE-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

    秸秆覆盖对喀斯特不同类型坡耕地降雨产流的影响

    吴瑶琴吴攀徐勤学敖利满...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喀斯特地区土层不连续且常有岩石出露,坡耕地类型多样.为研究秸秆覆盖对不同类型喀斯特坡耕地降雨产流特征的影响,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裸坡地(BS)、岩石出露型(RE)和砾石覆盖型(RF)3种典型坡耕地类型在4个秸秆覆盖度(0、20%、50%、80%)下的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产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3种类型喀斯特坡耕地中,RE的平均地表径流系数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分别为BS和RF的1.8和7.8倍,而RF的平均壤中流径流系数显著低于其他类型,分别较BS和RE减少了83.7%和78.9%;②秸秆覆盖在BS和RE减少地表径流的效果优于RF,其中20%覆盖度在BS的减流效果最好,较无覆盖减少了26.2%,50%覆盖度在RE的减流效果最好,较无覆盖减少了44.5%;③秸秆覆盖对壤中流的影响较为复杂.秸秆覆盖在RF均会增加壤中流量,在BS均会减少壤中流量,但对RE壤中流的影响无明显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布设提供参考.

    喀斯特坡耕地秸秆覆盖地表径流壤中流

    基于作物表型的温室精准灌溉策略研究进展

    冯倩尹义蕾王柳王春辉...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分状况直接决定着温室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根据作物表型变化来反应其水分胁迫状况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作物表型参数综合考虑了由于土壤(或基质)水分减少和蒸腾蒸发需求量而引起水分胁迫的累积效应,据此可以更精确地判断作物水分胁迫水平,进而为实现精准灌溉提供相关依据.该文对国内外基于作物表型(茎直径变化、茎流、冠层温度)的温室精准灌溉策略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相关研究表明,茎直径变化、茎流和冠层温度3个诊断指标可以反映植物的水分状况,但作物表型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一般需排除环境因子对作物表型的影响或与环境因子等外界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建模,建立综合作物表型-环境因子等因素的作物需水模型,用以指导灌溉;同时提出了国内基于作物表型进行灌溉还存在基础理论不完善、技术研发不先进、设备监测不精确等问题,并对基于作物表型的灌溉策略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未来国内温室灌溉领域需向着加强作物表型与灌溉的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探索新技术、研发新装备、提升温室环境控制水平等方向前进.该文可推动该领域相关研究为实现温室作物的精准灌溉提供参考.

    温室精准灌溉水分胁迫作物表型茎直径微变化茎流冠层温度研究进展

    城市建筑废弃物对植物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许惠玉程自豪米美霞王冲宁...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研究城市土壤中常见建筑废弃物对植物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城市绿化植物和土壤水分管理提供依据.在盆栽试验中,选择砖块、混凝土碎块和卵石3种建筑废弃物,设置20%和40%两个含量,土壤与建筑废弃物混合填装后种植典型绿化植物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 Thunb.),以无建筑废弃物土壤为对照.定期测定土壤、建筑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土壤混合介质质量含水量,根据含水量变化得到植物耗水量,结合植物生物量,计算得到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①与对照相比,研究期间20%砖块-土壤、40%砖块-土壤、20%混凝土碎块-土壤、40%混凝土碎块-土壤、20%卵石-土壤和40%卵石-土壤混合介质总耗水量分别减少25.8%、28.8%、23.0%、34.4%、21.8%和37.7%;②植物耗水过程中,建筑废弃物含水量开始减小的时间滞后于土壤,建筑废弃物具有缓解干旱的作用,且砖块优于混凝土碎块和卵石;③建筑废弃物混入具有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砖块和混凝土碎块高含量处理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高32.8%和24.3%.综上所述,建筑废弃物与土壤混合后,降低土壤含水量,抑制植物耗水量,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可见,建筑废弃物具有缓解土壤干旱的作用,这对城市土壤水分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废弃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含水量土壤改良园林绿化植物

    基于AquaCrop模型的玉米需水和降水匹配度变化特征研究

    高爽丁一民朱磊万愉快...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雨热同期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热资源,但从需水机理的角度评估作物生长和降水过程匹配度的变化特征还有待深入.基于AquaCrop模型模拟了关中地区1978-2017年夏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灌溉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和产量的变化特征,并在充分考虑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程度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了作物需水与降水匹配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关中地区玉米生育期内累积降雨量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但降水过程明显后移,且更多的以暴雨的形式发生;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均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增加幅度分别为4.10 mm/10a和13.38 mm/10a,而有效降水量则以-10.28 mm/10a的速率减小;玉米生育期内需水与降水的平均匹配度为58%,且整体以-2.7%/10a的速率下降.上述结果表明关中地区降水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夏玉米的水分需求,延迟播种可作为提高作物需水与降水匹配度的应对措施之一.

    关中地区玉米作物模型降水模式需水量匹配度有效降水量

    中国农田水利投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布动态演进

    吴学兵丁文杰叶云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农田水利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其投资效率问题不容忽视.采用EBM与GML相结合的方法,对基于非期望产出的中国农田水利投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探究地区差异的来源,应用核密度方法分析中国农田水利投资TFP的分布动态,最后通过Markov链方法描述中国农田水利投资TFP的分布格局.研究表明:中国农田水利投资TFP年均增长3.60%,呈现"双轮驱动"的特征;东北和东部地区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区域差异呈波动状态,主要由超变密度贡献;时空转移受空间因素影响较大,难以形成"等级锁定".研究成果有助于为政府优化水利投资结构提供正确方向.据此建议:注重中西部地区水利投资和水资源效率的提升,加强邻近省份农田水利投资的协同合作,推进农田水利投资市场化运行进程,激励各地因地制宜利用好自身水资源优势.

    农田水利投资全要素生产率TFPEBM-GML地区差异来源分布格局动态演进

    秸秆混掺对石漠化地区土壤水氮分布的影响

    沈秉涛王妍刘云根张水琳...
    66-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氮素流失已成为石漠化地区修复治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小麦秸秆为添加物,典型石漠化地区土壤为供试土壤进行水肥入渗试验,探究灌溉施肥下石漠化地区土壤水、氮的运移规律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一维积水入渗试验中,秸秆混掺对石漠化地区土壤水分下渗具有阻碍作用,处理组相较于对照组累积入渗量降低5.07%~59.32%,其中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运移距离与秸秆施加量成反比,而秸秆长度水平间变化并不规律.②入渗过程符合Philip入渗模型,拟合系数均在0.99以上,吸渗率S对施加量响应为在施加量0.7%水平下较CK提升,后随施加量增长,吸渗率降低,其中对比对照组最低减少31.11%,最高减少48.92%,秸秆长度对吸渗率的影响在3 cm长度水平下更显著,对比对照组降低47.21%,为所有处理中最低值.③各土层硝态氮含量在0~5 cm范围内高,后随湿润锋运移逐渐降低,而秸秆施加量的增长提高了1 cm、2 cm、3 cm长度水平下硝态氮在湿润土体下部的含量,对比对照组最高上升44.7%,不同于上述规律,秸秆粉末水平下,硝态氮含量随施加量增长而降低,A3对比A1最高降低47.55 mg/kg,秸秆长度对硝态氮分布同施加量水平下,2 cm、3 cm长度处理均高于1 cm处理.综上所述,对于石漠化浅薄的土层而言,秸秆混掺减缓了硝态氮随水分下渗的趋势,使得肥液在运移过程中,硝态氮得以在湿润锋上部累积,对于石漠化地区的浅薄土层修复治理有积极作用.

    秸秆混掺石漠化地区一维入渗土壤改良水氮分布氮素流失秸秆长度秸秆施加量湿润锋土壤硝态氮

    夏玉米12展叶期补灌的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吕丽华崔永增李谦姚艳荣...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制定华北地区夏玉米稳产节灌制度,研究了夏玉米长期不同施氮量及生育期降水对12展叶期补灌的增产效应.采用两因子裂区试验,灌水量为主区,设限水(W1)和适水(W2);施氮量为副区,纯氮分别为0、60、120、180、240和300 kg/hm2.结果表明施氮水平明显影响12展叶期补灌增产效应,施氮量≤60 kg/hm2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从第2和第4年开始逐年下降,多数年份12展叶期补灌增产效应基本消失;施氮量≥120 kg/hm2土壤养分含量升高或基本维持平衡,补灌的增产效应较大.12展叶期补灌的增产效应受播种-12展叶期有效降水量的影响,该时期降水量≥136 mm时,播前灌1次水即可维持较高的产量水平;降水量<136 mm时,12展叶期补灌可优化穗粒数和千粒重,增产效果显著.综合分析,夏玉米在灌溉播前水前提下,播种-12展叶期有效降水量可作为12展叶期灌水与否的重要决策依据.

    华北平原夏玉米水氮耦合灌溉策略高产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