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计算机应用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计算机应用研究
四川省电子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
计算机应用研究

四川省电子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

刘营

月刊

1001-3695

arocmag@163.com

028-85249567

610041

成都市成科西路3号

计算机应用研究/Journal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以其新颖性、技术性、实用性、工具性、知识性于一身,设置众多栏目,信息量极大,反映并涵盖了当今国内外计算机应用研究的主流技术、热点技术及最新发展趋势,是一份极具收藏价值的技术刊物。本刊读者对象为从事计算机应用、开发、研究的科技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各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计算机业余爱好者及相关管理、情报工作者订阅、收藏。本刊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为多个检索数据库收录,在国内科技期刊评比中多次荣获优秀科技期刊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多时间划分的深度聚合特征的行为识别

    程石磊解梅马争李思琦...
    584-586,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点研究了视频中的人体行为识别问题,提出了基于多时域划分的深度聚合特征的行为识别算法.通过多时间划分的采样形式,丰富行为深度特征的多样性,并引入多聚合中心,量化深度特征与聚合中心的残差关系,进而形成人体行为的结构化建模方法,构建可以学习复杂行为特征分布的深度聚合模型,解决时间跨度较长时的人体行为分类问题.通过在开源行为数据集UCF101与HMDB51上的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行为识别深度学习多时间划分深度聚合特征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抽象画情感研究

    白茹意郭小英贾春花
    587-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抽象画作为一种寓意含蓄的艺术作品,传递出的情感也是含蓄的,确定其情感分类也比较困难,为此采用多特征融合方式预测抽象画的情感.首先采用K-means聚类提取抽象画图像的主色调作为底层颜色特征,采用灰度—梯度共生矩阵提取底层纹理特征,采用卷积神经网络自动提取高层语义特征;其次由于特征维度不同,采用多核学习对底层和高级语义特征进行融合;最后采用支持向量机实现抽象画情感识别,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类.在MART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并与其他现有分类模型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在测试性能上优于已有模型.

    情感识别灰度—梯度共生矩阵特征融合多核学习

    基于dropout正则化的半监督域自适应方法

    李志恒何军胡昭华
    591-594,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机器学习中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概率分布不一致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dropout正则化的半监督域自适应方法来实现将神经网络的特征表示从标签丰富的源域转移到无标签的目标域.此方法从半监督学习的角度出发,在源域数据中添加少量带标签的目标域数据,使得神经网络在学习到源域数据特征分布的同时也能学习到目标域数据的特征分布.由于有了先验知识的指导,即使没有丰富的标签信息,神经网络依然可以很好地拟合目标域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此算法在几种典型的数字数据集SVHN、MNIST和USPS的域自适应任务上的性能优于现有的其他算法,并且在涵盖广泛自然类别的真实数据集CIFAR-10和STL-10的域自适应任务上有较好的鲁棒性.

    域自适应方法正则化半监督学习神经网络

    嵌入注意力机制模型的人脸表情迁移学习方法

    赖阳文杨振国王勇刘文印...
    595-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脸表情识别中,利用深度网络进行训练时,往往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而且实际应用中常常缺少标签数据,域适应人脸表情迁移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现有基于域适应的人脸表情识别大多采用浅层网络、深度学习网络方法,因此提出了将条件对抗域适应方法应用于人脸表情迁移学习,以及应用熵函数保证分类器预测的不确定人脸表情图像的可迁移性,并通过嵌入注意力机制模型来改进深度学习网络对人脸表情图像的特征提取.实验表明,通过注意力机制模型改进的条件生成对抗网络能有效地提高实验室控制和现实生活中的人脸表情数据识别的准确率.

    条件生成对抗域适应网络注意力机制模型熵函数人脸表情识别

    基于引导滤波和快速共现滤波的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融合

    朱文鹏陈莉张永新
    600-604,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融合结果背景信息不足、对比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引导滤波和快速共现滤波的融合方法.首先,以高斯滤波将源图像分解为细节层和基础层.然后以去除值域滤波器、全局统计共现信息的方式简化共现滤波,形成快速共现滤波,再用其融合细节层;此外,引入窗口因子,用图像大小与窗口因子比值确定引导滤波窗口值,再用其融合基础层.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增加了图像背景细节,提高了人物与背景的对比度.主观和客观的实验分析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图像融合红外和可见光图像快速共现滤波引导滤波

    基于显著性分析的网格模型语义特征线提取

    郭艺辉钟雪灵陆寄远黄承慧...
    605-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的基于局部微分属性度量的网格模型特征线提取方法较难描述模型全局语义特征.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显著性分析的、符合人类视觉注意力机制的语义特征线提取算法.首先以谱图理论为工具,构建网格模型光顺三维基准面,获取网格顶点显著性重要度;利用离散拉普拉斯—贝尔特拉米算子方向属性构建网格语义特征区域,提取特征区域骨骼线,对骨骼线进行优化后得到模型语义特征线.该算法完全去除了模型局部微分几何量的度量,提取的特征线能很好地完成全局语义特征描述.实验结果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网格显著性全局语义特征特征线提取谱图几何处理

    改进的在线随机张量分解的多光谱视频目标检测

    杨国亮喻丁玲林剑彬王杨...
    611-614,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大部分监控视频使用的单色或三色相机在目标检测中难以解决光照强度变化、颜色饱和度和阴影的问题,以及处理数百个波段的多光谱图像可能会增加计算量,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在线随机张量分解的多光谱视频运动目标检测算法.在在线随机张量分解的基础上进行扩展,采用在线优化方法实时处理,结合小样本批处理初始化缩小基矩阵大小,采用K-双边随机投影方法不断更新基矩阵和稀疏部分系数,每次处理一个视频帧直到达到设定的迭代次数或所有样本计算已经完成,并在MSVS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检测结果在基于F-measure、recall和precision的定量评价中均有很好的效果,与现有同类方法相比,在检测精度和运行速度上有更加优越的性能.

    目标检测在线随机张量分解多光谱图像K-双边随机投影

    判别性双向协同表示的图像识别算法

    王亚楠宋晓宁
    615-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协同表示的分类(CRC)以其卓越的协同能力成为人脸分类领域的一个突破.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只提供很少甚至是单个人脸图像来进行人脸识别,这导致了CRC无法很好地处理光照、表情、姿态和遮挡等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判别性双向协同表示的图像识别算法(DB-CRC).首先通过引入判别式字典学习(FDDL)模型学习得到一个结构化字典,使得每个特定类的子字典对相关类的样本具有良好的表示能力,由此,较大的类间离散度和较小的类内离散度使得重构误差和编码系数都具有判别性;然后将学习得到的稀疏编码系数作为测试样本数据进行双向表达,建立快速逆向表示模型,利用双向表示策略估计每个测试样本与结构化字典之间的双向重构残差信息;最后利用竞争融合方法对来自双向表示模型的重构残差进行加权排名,实现最终的人脸分类.在AR、PIE、LFW等通用人脸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特别是对小样本问题的鲁棒性.

    基于Fisher判别式字典学习双向协同表示分类快速逆向重构人脸识别

    基于联合约束策略和稀疏表示的图像分割

    刘国奇董一飞李旭升宋一帆...
    619-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像素级的交互式图像分割算法对初始种子位置和噪声敏感,同时仅基于超像素的分割方法无法保留图像细节经常导致分割结果出现欠分割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超像素/像素约束和稀疏表示的图像分割模型.该方法利用高斯函数分别对像素和超像素构造了相互约束的代价函数,引入了稀疏分解对模型进行优化以提升模型对图像噪声的鲁棒性,最后利用联合优化策略对代价函数求解估计出目标和背景标记实现目标提取.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的分割方法相比,提出的方法能获得较好的分割效果,对高斯噪声和椒盐噪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超像素稀疏表示概率图模型交互式图像分割

    基于延迟着色与动态目标光效应的航空场景反走样算法

    宋歌张子亚潘卫军
    625-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航空仿真中的视景画面走样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延迟着色与动态目标光效应的反走样算法.首先,针对宏观静态场景,综合利用法线信息与位置信息提取场景的边缘区域,通过抖动采样对边缘进行平滑处理,并采用一定倍数的超采样进行反走样结果优化;其次,在上一步的基础上,针对场景中的动态目标,建立几何变换与光效应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动态目标伪距离和动态目标在虚拟场景中的位置坐标确定最终的显示效果,以解决动态目标在实时运动中走样和像素丢失的问题.最后,在某型号飞行仿真平台进行了算法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解决航空仿真中静态场景和动态目标的走样问题,适用于航空仿真训练.

    延迟着色反走样动态目标光效应视景仿真航空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