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金属矿山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金属矿山
金属矿山

刘效良

月刊

1001-1250

jsks@vip.163.com

0555-2404796 2404666 2309833

243000

安徽省马鞍山市经济开发区西塘路666号

金属矿山/Journal Metal M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矿业工程类专业技术刊物,主要报道国家矿业方针政策、冶金、有色、黄金、煤炭、化工、核工业、非金属、建材等矿山采选工艺、理论、研究成果与技术实践,介绍国内外先进技术与发展动态。《金属矿山》是美国Ei数据库Page One收录期刊,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矿业工程类首位,国家及省部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有限回采空间内贫矿资源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低贫损开采方案研究

    谭宝会王虎张志贵王永定...
    182-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做好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贫损控制对于矿山经济效益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当矿床开采条件复杂、矿石品位较低时,矿石贫损控制难度将会大幅增加,在此条件下如何做好矿石贫损控制一直是崩落法开采方向的重要关注点.金川龙首矿西二采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仅可布置 4 个分段,回采空间十分有限,不利于矿石的贫损控制,加之西二采区矿石品位较低但经济价值较高,因此在开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矿石贫损.针对西二采区的复杂开采条件及贫损控制需求,提出了一种"首采分段总量控制出矿、中间分段低贫化出矿、最末分段低贫化出矿+辅助进路回收残留矿石"的组合式低贫损回采方案.以西二采区为工程背景,设计并制作了一种高仿真度的物理放矿模型并对该方案展开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即便是在暂时不考虑回收最末分段残留矿石的情况下,该方案可使西二采区崩落法采场的矿石回收率达到 75.6%,而废石混入率仅为 6.0%,在确保矿石回收率的基础上显著降低了矿石贫化.该方案在现场应用后,实际的矿石回收指标与试验结果基本接近,表明该方案在西二采区有限回采空间内实现了贫矿资源低成本、高质量回收的总体目标.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贫矿资源有限回采空间放矿试验贫损控制

    一种新的岩爆等级评估指标及其在某超埋深矿井中的应用

    李鹏翔彭剑平张博超陈立...
    19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多数岩爆指标判据考虑因素较为单一,对一些具体工程岩爆风险存在误判可能,不利于岩爆风险防控.在分析现有岩爆指标判据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考虑岩爆发生内外因素的岩爆等级判别指标,该指标充分考虑了岩爆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即岩爆发生的外在驱动力(应力条件)和岩爆发生的内在条件(岩石固有的储能、耗能特性),弥补了多数岩爆判据只考虑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的不足,提高了判别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可更好地对潜在岩爆风险进行科学管控,实现地下工程的安全、高效开挖或开采.应用该指标判别了山东某超埋深金矿-1 480 m水平岩爆倾向性,判别结果经讨论分析认为可靠性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深地工程岩爆判据岩爆防控全应力—应变曲线

    袁家村微细粒难选磁赤混合铁矿石提铁降硅试验研究

    李贤吴承优罗良飞
    197-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袁家村铁矿选矿厂原生产工艺流程获得的铁精矿TFe品位仅 65%左右、SiO2 含量达 4%~5%,难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铁精矿的需求.为此,在详细分析生产流程中混合磁选精矿性质的基础上,采用卧式搅拌磨机细磨—弱磁选+强磁选—反浮选工艺流程开展了提铁降硅试验研究.对TFe品位 42.44%、SiO2 含量 35.42%的混合磁选精矿,在磨矿细度为-0.045 mm占97%情况下,全流程试验获得了产率53.87%、TFe品位67.87%、SiO2 含量1.96%、TFe回收率 86.15%的高品质铁精矿;磨矿细度为-0.045 mm 占 94%情况下,适当增大捕收剂 RA 用量,可获得产率54.76%、TFe品位 67.14%、SiO2 含量 2.09%、TFe回收率 86.63%的高品质铁精矿.研究结果可作为选矿厂提铁降硅工艺流程优化决策依据,对类似性质难选铁矿石的高效开发利用具有参考价值.

    卧式搅拌磨机组合式强磁选机提铁降硅反浮选高品质铁精矿

    CO2高速卸荷粉碎磁铁矿石产品的粒度分布与分形维数研究

    常一杨阳许鹏张耕豪...
    202-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矿石的高压气体高速卸荷粉化产品的整体粒径分布缺乏系统科学的表征,以某超贫磁铁矿石为原料、液态二氧化碳为工作物质,引入Rosin-Rammler分布函数和分形维数,系统地分析了不同液态二氧化碳渗透压力下所得产品的粒度分布特性.结果表明:粉化产品颗粒粒径分布不均匀,提高二氧化碳压力可以提高细颗粒产率.Rosin-Rammler分布函数可较好地拟合粉化产品的粒径分布,拟合结果表明,粒径分布的均匀性指数随着二氧化碳压力的提高而减小,粉体粒径更不均匀.针对粗颗粒产率较大情况下Rosin-Rammler分布函数表现出的不足,引入分形维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二氧化碳压力的增大,粉化产物的分形维数增大,粉体整体趋于细化.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科学系统评价二氧化碳高速卸荷粉化各类矿石的整体效果提供参考.

    铁矿石液态二氧化碳高速卸荷粒度分布Rosin-Rammler分布函数分形维数

    菱铁矿含量对铁矿石浮选指标的影响研究

    智慧施建军杜艳清余莹...
    207-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眼前山铁矿中菱铁矿含量高,难以直接分选利用.为了实现眼前山铁矿石合理利用,采用化学分析、XRD等手段查明眼前山铁矿石与配矿用齐大山低菱铁矿石的矿物组成及铁物相.通过磨矿—磁选、浮选试验研究了眼前山铁矿石与齐大山铁矿石在不同配矿比例下精矿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眼前山配矿量低于 45%、磨矿细度为-74 μm占 90%、混磁精矿中菱铁矿含量低于 5.41%时,浮选过程基本不会受到影响,仍可以获得TFe品位大于65%、TFe回收率高于 60%的精矿;当眼前山配矿量在 45%~50%、混磁精矿中菱铁矿含量在 5.41%~6.05%时,浮选环境已被菱铁矿严重恶化,精矿TFe品位若达到 65%,TFe回收率则大幅下降;当眼前山配矿量高于 50%、混磁精矿中菱铁矿含量高于 6.05%时,出现精尾不分的现象,难以通过浮选进行选别.激光粒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菱铁矿在磨矿过程中易泥化,产生的大量细泥容易罩盖在大颗粒矿物表面,阻碍浮选药剂的吸附,使得脉石矿物与铁矿物的疏水性差异变小,恶化浮选效果.

    菱铁矿浮选配矿细泥罩盖疏水性差异

    某黏土型风化铁铌多金属矿选矿工艺研究

    胡红喜张忠汉刘超陈志强...
    213-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某黏土型风化铁铌多金属矿石矿物成分较复杂,嵌布关系紧密,微细粒黏土矿物的存在严重影响有价元素铁、磷、铌的回收.试验采用原矿脱泥—浮选磷灰石—磁选选铁—重选烧绿石的工艺开展研究,通过脱泥以降低细泥对选别的影响,对脱泥后的物料进行磷灰石浮选试验,磷灰石浮选尾矿经磁选获得铁精矿,选铁尾矿采用选冶方法回收烧绿石.对含P2O5 8.56%、Fe 31.16%的原矿,试验获得了磷精矿含P2O5 30.78%、Fe 9.27%,对原矿磷回收率为45.95%;烧绿石回收作业获得磷精矿含P2O5 39.79%、对原矿回收率2.75%,总磷回收率48.70%;获得的铁精矿含Fe 60.73%、P2O5 1.00%,对原矿铁回收率为 45.35%;获得铌渣含Nb2O5 19.64%,对原矿回收率 20.98%.相对于原矿磷 49.37%、铁 55.45%的理论回收率,磷、铁资源得到了有效回收.

    黏土矿物脱泥磷灰石磁铁矿烧绿石综合回收

    某高硫砷难处理金矿石选矿试验研究

    潘彦岑靳建平李艳军董再蒸...
    220-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某高硫砷金矿石金、银品位分别为 2.90 g/t和 59.00 g/t,As含量为 6.06%、S含量为 5.20%.矿石中金矿物粒度较细,均为显微金与细粒金,其与黄铜矿、磁黄铁矿等硫化矿连生于毒砂中,单体解离困难.为进一步实现高硫砷难处理金矿的高效利用,在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浮选和氰化浸出试验研究,确定采用浮选—氰化浸出的联合工艺流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适宜药剂制度下,原矿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 75%时,进行 1 次粗选试验,粗精矿再磨至-0.038 mm占 99%时,进行 2 粗 2 精浮选—1 次硫砷分离流程试验.最终获得金品位为 17.19 g/t、金回收率为79.06%,银品位为269.00 g/t、银回收率为68.73%的金精矿.将浮选尾矿磨至-0.010 mm占86%时,采用氰化浸出工艺处理,金浸出率为 22.22%,银浸出率为 57.78%.选冶综合金回收率达到 83.71%,银回收率达到了 86.80%,实现了金、银的有效回收利用.

    难处理金矿石浮选高硫高砷氰化浸出

    PDDA对稀土原地浸出过程中的抑膨作用机理研究

    吴明吕鸿庆周多多何正艳...
    226-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工艺是开采战略性中-重稀土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注液过程中,矿体所含蒙脱土等黏土矿物水化膨胀会诱发山体滑坡,造成资源浪费.为此,选用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DA)为抑膨剂,研究其对蒙脱土和稀土矿物颗粒的抑膨性能及作用机理.线性膨胀试验结果表明,质量浓度 0.5%的PDDA溶液即可对蒙脱土和稀土矿物颗粒产生良好的抑膨效果.激光粒度、SEM和沉降分析显示,PDDA可使细小矿物颗粒絮凝团聚,减少矿物表面孔隙,提高沉降效率,防止其水化分散.红外光谱、Zeta电位和XRD分析证明,PDDA有机阳离子基团可吸附于矿物颗粒表面,中和黏土矿物表面负电荷,抑制其晶层间距水化扩张.此外,常用稀土浸取剂硫酸铵对PDDA的抑膨作用无明显干扰.本研究可为稀土原地浸出过程中矿体抑膨剂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参考.

    稀土蒙脱土抑膨剂PDDA原地浸出

    煤系战略性金属锂镓的富集分离研究进展

    方丹夏阳超李永改邢耀文...
    233-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系物中存在丰富的锂、镓等战略性金属矿物,从中提取利用这些金属,既促进了资源再利用还可以增加我国战略性金属储备.由于锂镓的富集分离必经以厘清煤系锂、镓的赋存状态为前提,故先阐述了锂、镓含量检测和赋存形态研究,继而提出锂镓的预富集方法和分离提取方法,详细分析了物理分选法、化学分选法等富集方法,以及化学沉淀法、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分离方法的技术原理和适用性.针对煤系锂、镓富集分离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探清目标元素与有害元素的组合形式和成矿机理,提高煤系锂、镓的活化适应性和选择性,突破金属分离的技术瓶颈并优化生产工艺,实现酸碱溶液循环利用.研究成果可为煤系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其他战略性金属的提取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煤系物锂镓赋存状态物理分选化学活化提取分离

    锂云母中锂浸出的影响因素与浸出机理研究

    周轩平汪洋赵昊陈瑜...
    24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回收隐爆角砾岩筒型锂云母矿中的锂,采用焙烧—浸出工艺提取锂,并与花岗岩型锂云母中的锂提取进行对比研究.通过L9(33)正交试验得到最优锂浸出条件,并探讨了锂的浸出率影响因素和锂浸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硫酸质量分数15%、液固比4 mL/g、焙烧时间4 h的条件下,角砾岩筒型锂云母中锂浸出最优条件为焙烧温度 450℃、反应时间 4 h、浸出温度 200℃,而花岗岩型锂云母中锂浸出最优条件为焙烧温度 900℃、反应时间 4 h、浸出温度200℃.最优条件下锂浸出率分别为99.65%和94.11%.不同因素对于锂浸出率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浸出温度、焙烧温度、反应时间.进一步研究发现,焙烧—浸出过程中,锂云母结构被破坏,锂转化为可溶性硫酸盐扩散到溶液中.同时,高温焙烧后硫酸中氢离子更易置换锂云母结构中锂离子和其他金属离子,使锂的浸出率升高.角砾岩筒型锂云母中因含有萤石和托帕石等含氟矿物,其在适当温度(450℃)焙烧后再浸出时,氟与H+即可发生反应破坏其结构,有利于锂的溶出.花岗岩型锂云母需高温(900℃)焙烧脱羟基后,才能使其结构中锂易于与H+置换,从而获得较高的锂浸出率.焙烧—浸出工艺使用硫酸浓度较低,对设备腐蚀性较小,且工艺简单高效,具有工艺优越性.

    锂云母硫酸焙烧—浸出工艺正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