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松配施氮肥对土壤微生物含量及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常青周生吴中凯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19-2020年开展2种耕作方式(深松、旋耕)和施氮水平(0、60、120、180、240 kg/hm2)试验,研究耕作方式和氮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耕作方式下,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地上部生物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总体表现为NO<N1<N2<N3≈N4.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玉米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且两者互作效应显著.2019年和2020年深松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比旋耕高4.48%和5.25%;2019年、2020年深松条件下玉米的氮肥利用率比旋耕处理分别提高13.46%、12.87%.在相同耕作模式下,2个试验年份N3与N4处理的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与N0、N1、N2处理多呈显著性差异,各施氮处理表现为N3>N4>N2>N1>NO.吐丝期各器官对氮素的吸收依次为叶片>籽粒>茎秆>穗轴,生理成熟期对氮素的吸收依次为籽粒>叶片>茎>穗轴.2种耕作方式的玉米氮素回收率相似,但深松条件下的氮肥偏生产力较旋耕处理提高14.10%.不同耕作方式和年份下,N3处理的氮素回收率分别比N1、N2、N4处理提高了 132.81%、38.26%、11.84%.因此,深松条件下配施氮肥180 kg/hm2是提高华北地区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最优组合.

    玉米耕作方式施氮量产量氮肥利用效率

    鲜食玉米-饲用豆带状复合种植对作物群体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陈艳秋王晓东张丽耿柳婷...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鲜食玉米的需求量逐年增多,鲜食玉米-饲用豆带状复合种植能够在基本保证鲜食玉米单位面积穗数的同时增收饲用大豆,收获后玉米秸秆和饲用大豆混合青贮,有效增加了土地收益,提高了鲜食玉米产业链的同时,有效解决了 2种作物争地的矛盾.为探明鲜食玉米-饲用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鲜食玉米产量的影响,确定最佳田间配置,采用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鲜食玉米密度分别为4.50万株/hm2(D1)、5.25万株/hm2(D2)、6.00万株/hm2(D3);饲用大豆种植设1个密度,为15万株/hm2.种植模式为副处理,分别为单作鲜食玉米(P1)、单作饲用大豆(F)、玉米大豆行比2∶2(P2)、2∶4(P3)、4∶4(P4)、6∶4(P5).测定鲜食玉米、饲用大豆各生育时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以及鲜食玉米的产量.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种植模式对玉米大喇叭口期和大豆盛花期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鲜食玉米产量存在显著影响(P<0.05),且有着较强的互作效应.其中,苗期玉米D3处理的SPAD值较D1处理显著增加了 34.01%;苗期玉米D2处理的平均净光合速率和平均蒸腾速率较D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 61.82%和29.05%.玉豆行比处理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光合特性影响有所差异,大喇叭口期玉米SPAD值在P4处理达到最高,SPAD值为23.84;玉米苗期的平均净光合速率在P5处理达到最高,为26.77 μmol/(m2·s);玉米大喇叭口期的平均蒸腾速率在P3处理达到峰值.各种植模式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或先增后降,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同一种植密度下,随着玉米、大豆行比的增加,玉米产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D3种植密度下的P5处理除外).综合分析,在试验区生产条件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密度为5.25万株/hm2,同时玉米、大豆的行比为6∶4时,具有较高生产潜力.

    鲜食玉米秣食豆叶绿素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

    不同酵素菌肥对烟苗根系及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孙意佳王飞鄢敏贺帅...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酵素菌肥及用量对烟苗生长发育的作用,探究其对烟苗根系及烤后烟经济指标的影响,以中川208为供试品种,以漂浮育苗的育苗方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烟苗小十字期时喷施不同浓度配比(0.5、1.0、1.5 mL/L)的不同酵素菌肥(日本活力酵素、糖木酵素和牛奶酵素),以不施用酵素菌肥的处理作为对照(CK),分析成苗期烟苗的农艺性状、根系活力、干物质积累量、叶绿素含量和相关酶活性以及烤后烟经济指标.结果表明,对烟苗施用不同种类及用量的酵素菌肥,与CK相比,酵素菌肥可提高烟苗根长、株高、根干重等农艺性状,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提升幼苗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提升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部分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提高烤后烟经济性状,且均为1.0 mL/L糖木酵素处理的提升效果优于其他处理.综上,不同酵素菌肥及用量处理在烟苗的农艺性状、抗氧化酶活性、幼苗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施加不同种类及用量的酵素菌肥能够提升烟苗的农艺性状、抗氧化酶活性、幼苗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1.0 mL/L糖木酵素对于烤烟幼苗的改善效果整体优于其他处理.

    烟草育苗酵素肥根系发育农艺性状经济性状

    小麦穗下节性状与灌浆特性、穗部相关因素的关系

    黄杰周璐琪葛昌斌王君...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漯河市77份小麦材料的穗下节性状与千粒重的关系,筛选出3种穗下节长度、粗度、壁厚、体积、干重共21份小麦材料,进一步将其灌浆特性和穗部相关因素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穗下节长度、粗度与千粒重之间回归显著,壁厚与千粒重之间回归极显著.穗下节长度中等小麦材料的Rmax、Rmean、R2与其余2种类型相比,差异显著;粗度最粗及中等小麦材料的平均值Rmax、Rmean、R2与最细小麦材料相比,分别高出4.52%、3.15%、11.05%,差异显著;壁厚中等小麦材料的Rmax、Rmean、R2、T2、RGC2与壁厚最厚、最薄小麦材料相比,值较高且存在显著差异.穗下节长度中等小麦材料的穗数、结实小穗数、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粒长和千粒重,值均较高,与长度最短小麦材料差异显著;粗度最粗小麦材料的穗数、结实小穗数、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值最大;壁厚中等小麦材料的穗数、不孕小穗数、单株生物量、穗粒数、粒长均较好,单株粒重、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余2种类型.筛选出漯麦50、漯麦906、漯麦49、百农207、郑麦1860、周麦18共6个灌浆特性及穗部相关因素表现好的小麦材料.因此,漯河市田间选择穗下节长度中等、粗度较粗、壁厚中等的小麦材料,更有机会得到灌浆特性及穗部相关因素表现好的小麦新品种(系).

    漯河市小麦穗下节灌浆特性穗部性状

    沿海滩涂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对不同外源物质喷施的响应

    张蛟韩继军崔士友陈澎军...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6-11月,在江苏南通沿海滩涂地区选择南粳5055(V1)和扬农稻1号(V2)开展水稻种植试验,设置6个外源物质喷施处理,即清水处理(CK)、禾稼春处理(L1)、真打粮处理(L2)、碧护处理(L3)、硝钠-萘乙酸处理(L4)、1.4%复硝酚钠处理(L5),旨在研究沿海滩涂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对不同外源物质喷施的响应效果.结果表明:(1)水稻种植过程中灌溉水盐分含量变化幅度为0.78~1.12 g/kg,2个水稻品种生长期间土壤盐分含量变化幅度均在1.10~1.90 g/kg;(2)与CK相比,L1、L2和L3处理下水稻产量均显著提高,V1产量分别提高了 7.73%、7.05%和7.30%(P<0.05),V2产量分别提高了 5.33%、4.24%和5.45%(P<0.05),但各喷施处理之间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各喷施处理对滩涂水稻单位面积穗数和结实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水稻每穗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L1处理对水稻千粒重的提高效果最为显著(P<0.05),L3与L5处理对每穗粒数和实粒数提高效果最为显著(P<0.05);(3)L2和L3处理下水稻品种扬农稻1号的着粒密度显著提高(P<0.05);各喷施处理对滩涂水稻一次枝梗性状的影响会随品种有所差异,但各喷施处理对滩涂2个水稻品种的二次枝梗性状如枝梗数、总粒数和实粒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L3和L5处理对2个水稻品种的二次枝梗总粒数和实粒数均有显著的提高;(4)相关分析表明,整体而言滩涂水稻每穗粒数均与水稻二次枝梗性状有关,特别是二次枝梗总粒数和二次枝梗实粒数.总之,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外源物质禾稼春、真打粮和碧护喷施处理主要是提高了滩涂水稻的千粒重以及每穗粒数(特别是二次枝梗性状粒数),进而提高了滩涂水稻产量.因此,在滩涂地区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种植水稻可通过适宜喷施外源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缓解盐胁迫对水稻的不利影响进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水稻穗部性状滩涂水稻盐碱地利用

    干旱和盐单一胁迫对绿豆种子萌发期的影响及其种质评价

    武泉栋王新妤姚玲郭锋...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干旱胁迫和盐胁迫分别对绿豆种子萌发期的影响,研究绿豆萌发期生长指标与抗旱性和耐盐性的关系,筛选出干旱胁迫、盐胁迫单独处理下表现优秀的绿豆材料,试验使用PEG-6000溶液(15%)和NaCl溶液(1%)分别模拟干旱环境和盐环境,纯水作为对照,利用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36份绿豆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对干旱和盐单独处理下绿豆各变异指标的分析可以得出,与对照相比,2种处理下绿豆的发芽势、发芽率、根长、芽长、芽鲜重、根鲜重、根干重均受到了抑制,但对照组绿豆的芽干重却低于处理组,这可能是因为对照组绿豆芽中含有较多水分,而处理组的绿豆芽分别吸收了较多的PEG-6000和NaCl试剂导致的.根据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生长指标,按照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的大小筛选出抗旱性和耐盐性较好的材料,其中抗旱性和耐盐性最好的均是晋绿豆8号.根据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进行聚类分析,将绿豆材料分为3类.干旱胁迫下,高抗旱材料2份,中等抗旱材料28份,不抗旱材料6份;盐胁迫下,高耐盐材料3份,中等耐盐材料13份,不耐盐材料20份.

    绿豆干旱胁迫盐胁迫隶属函数综合评价

    贝莱斯芽孢杆菌TC-52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水稻幼苗生长和立枯病的影响

    李坤洪秀杰王欣悦齐鹏宇...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丰富可用于水稻育秧基质防治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所引起的水稻立枯病的生防菌资源,从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对尖孢镰刀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对该菌株分泌的胞外酶与促生能力进行了测定,并进行菌种鉴定.同时,初步研究了该菌株的抑菌谱、对水稻幼苗的促生作用以及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菌株TC-52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其对尖孢镰刀菌抑菌率达到72.7%,其分泌的 上清液和挥发性气体都能抑制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并具有广谱抑菌活性;该菌株能够分泌蛋白酶、纤维素酶与几丁质酶并具有固氮、产铁载体与吲哚-3-乙酸(IAA)能力,其IAA产量达到21.70 µg/mL,耐受最低pH值达到4.0.与无菌水浸种处理相比,1.0× 106 CFU/mL的菌悬液浸种,水稻胚根的生长量可提高19%;相较于未添加生防菌的育秧基质,在菌浓度为1.0×109 CFU/mL的育秧基质中种植水稻,主根长度增长了 25%,侧根数增加了 29%,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效果>75%.可见,菌株TC-52在水稻育秧基质中具有促生与防病作用,有一定的开发和应用潜力.

    水稻立枯病尖孢镰刀菌贝莱斯芽孢杆菌生物防治

    3种梨树链格孢病菌的鉴定、遗传多样性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贾艺凡赵延存李朝辉孙伟波...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梨黑斑病是梨树的主要真菌病害之一,可引起叶片早落,降低梨果产量及品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从各地区梨园采集病叶病果后进行病原菌分离,基于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串联进化树构建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进行室内药剂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从昆明、砀山、成都、贵阳等地采集的样品中分离鉴定到梨黑斑病菌41株,将其分为4个种,分别为乔木链格孢(Alternaria arborescens,3株)、梨黑斑链格孢(A.gaisen,1株)、棉链格孢(A.gossvpina,1株)、链格孢(A.alternata,36株).选取3种链格孢进行致病力分析,在翠玉梨叶片、库尔勒香梨果实上均表现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差异.4种杀菌剂室内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3种梨黑斑病菌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均有较好的敏感性,抑制中浓度(EC50值)为0.051 8~10.114 7 mg/L;乔木链格孢9-15菌株对嘧菌酯敏感性较好,EC50值为1.533 0 mg/L;乔木链格孢8-34、9-53,黑斑链格孢9-1,棉链格孢8-46对嘧菌酯敏感性较差.明确了 3种可引起梨黑斑病的链格孢属真菌特性及其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为后续药剂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梨黑斑病链格孢病原菌鉴定致病力分析敏感性

    油茶根际土壤拮抗菌分离鉴定及其对油茶炭疽病的防效

    桑梦科刘君昂周国英
    14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茶炭疽病是由多种真菌引起的主要危害油茶叶片和果实的病害,其发生严重时会影响油茶的产量.为从土壤中寻找对油茶炭疽病具有生防潜力的拮抗菌,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出可人工培养的微生物与指示菌平板对峙试验,经过初筛和复筛确定目标菌株.对目标菌株进行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功能验证.利用盖玻片斜插法于显微镜下观察目标菌株对指示菌菌丝的影响,并进行抑菌谱试验.利用离体刺伤接种试验,验证目标菌株对油茶炭疽病发生的防治效果和治疗效果.通过16S rDNA基因扩增技术、gyrA基因扩增技术,对目标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从土壤中分离出可培养不同菌落形态的菌株34株,结合初筛、复筛,将菌株YFB-10-3-2确定为目标菌株.菌株YFB-10-3-2具有产生解淀粉酶、解纤维素酶、蛋白酶的能力和固氮功能,能使指示菌菌丝膨大、弯曲.进一步试验发现,目标菌株对10种病原菌的抑制率为46%~72%,表明该菌株具有抑菌广谱性.室内试验发现,该菌株对油茶炭疽病有68.11%的预防效果和28.60%的治疗效果,结合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通过双基因分子鉴定,将菌株YFB-10-3-2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综上,菌株YFB-10-3-2具有开发成为油茶炭疽病生防菌剂的巨大潜力.

    油茶拮抗细菌分离鉴定离体防效生物防治

    硒叶面肥对黄瓜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李蒙赵苗苗王雅琪屠哲鑫...
    153-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提高硒肥利用率,培育优质黄瓜幼苗,以丫丫俩黄瓜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穴盘育苗的方式,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0、5、10、15、20 mg/L),研究其对黄瓜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一定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对黄瓜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同时还能改善植物的光合特性,促进黄瓜幼苗碳水化合物代谢.T3处理(亚硒酸钠溶液浓度为15 mg/L)黄瓜幼苗的叶面积、全株干重、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均为最大值,相比于CK分别提高了 14.59%、53.85%、48.72%和20.94%.随着亚硒酸钠溶液浓度的增加,黄瓜幼苗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以及全磷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在T3处理达到最大值.喷施一定浓度硒叶面肥可以显著提升黄瓜幼苗的抗氧化性,幼苗中丙二醛(MDA)含量在T3处理为最小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在T3处理达到最大值.综上可知,喷施一定浓度硒叶面肥可以促进黄瓜幼苗生长,改善幼苗品质,并以15 mg/L的亚硒酸钠溶液为最佳.

    亚硒酸钠溶液黄瓜生长碳水化合物抗氧化酶生理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