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植物茎尖再生与遗传转化技术研究进展

    封捷曾文丹严华兵吴正丹...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茎尖的分裂和分化能力强,是良好的植物再生和遗传转化外植体。建立简单高效的茎尖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在植物基因功能验证、性状改良、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基因工程发展。本文介绍了茎尖分生组织的形态结构,并简述了影响茎尖干细胞分化的调节因子及其在茎尖中的调控机制,以期加深人们对植物茎尖发育调控的认识,为植物茎尖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综述了外植体苗龄、茎尖处理方式、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温度等因素对植物茎尖再生体系的影响,并重点讨论和概述了当前影响植物茎尖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原因,包括预培养、茎尖处理方式、侵染方式、菌液浓度及侵染时间、乙酰丁香酮(AS)浓度、共培养时间、筛选剂等因素。结果表明,对茎尖外植体进行适当预培养和处理、在侵染过程中辅助AS或超声波、选择合适的侵染菌液浓度和共培养时间有利于提高植物茎尖的遗传转化效率。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选择合适的基因转化方法、载体类型和优化载体元件提高遗传转化效率的可行性,发现在转化载体上添加发育调节因子是促进植物再生的一种有效策略,推测该方法在植物茎尖研究中具有应用潜力。此外,本文简述了基因编辑发展现状,总结了目前发育调节因子在基因编辑中的应用,并对目前遗传转化技术优化和应用的研究热点进行了讨论,对未来茎尖遗传转化技术的优化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茎尖再生遗传转化细胞分化基因工程

    水稻精量直播排种器研究进展

    赵烁杨发展李玉环宋泉...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增加水稻产量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而精量播种是提升水稻产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播种设备以其高效作业、稳定可靠、省工省力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在实现水稻精量播种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综合了解播种设备应用现状及不足,对提高播种精度、改善播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水稻播种设备的研究现状,概括其实现精量播种的原理,并对其优缺点及适用地块进行分析,探讨了实现高速精量播种的研究方向;其次归纳排种器的类型,阐述不同类型排种器实现精量播种的工作原理,在综合国内外排种器应用改善现状的基础上,对其现有弊端提出改进方向,重点介绍气吸式排种器的优缺点及其应用现状,提出通过改善种子流动性、稳定吸室负压、调整稻种姿态等方式提高气吸式排种器的播种精度;最后针对排种器投种过程中出现的种间碰撞、落地弹跳而引起播种合格率降低的问题,分析投种速度、角度、高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动力学分析,增设导种管道确保种子按照预期轨迹运移,实现投种一致性与均匀性,以期为实现水稻精量直播提供参考。

    水稻精量播种排种器投种过程工作原理优缺点

    宁夏中部干旱带玉米高产、高光效生产存在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

    关雅静张茜李新孔德杰...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米作为宁夏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和饲料作物,高产稳产高效对促进农民增收和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宁夏中部干旱带不同年度降雨、温度等气候资源禀赋状况,评估降雨、温度、光照等资源对玉米生态适应、光能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关于该地区玉米育种、栽培文献的整理分析,探讨玉米品种、栽培措施、水肥管理对该地区玉米光合特性、产量的影响及对水肥光热资源高效利用的机制,指出气候干旱少雨、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玉米品种少、种植管理方式粗放是宁夏中部干旱带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了合理密植和高光效栽培是高产玉米的生理基础和目前育种、栽培研究的热点,阐明了玉米品种、种植模式、水肥管理对玉米光合效率及产量的协同作用机制。并指出鉴选和培育适宜当地生态环境的高抗耐旱耐密玉米新品种、研发集成配套水肥一体化、有机无机相结合培肥地力、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提高水、肥、光、热资源协同利用效率是该地区玉米高产稳产、产量潜力突破的技术途径。

    玉米品种密植高产高光效耕作方式

    基于SCAR分子标记和倍性鉴定兰属花卉的研究

    罗富寻杨小丹李枝林和凤美...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特异性片段扩增(SCAR)和倍性鉴定兰属花卉,为杂交育种亲本选配奠定基础,以兰属花卉的27个大花蕙兰和31个国兰品种为试材,通过SCAR分子标记和流式细胞仪进行亲缘关系和倍性检测,构建系统进化树。SCAR分子标记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58个品种聚为3支,第1支包括8个大花蕙兰品种(福娘、523、红袍等)和16个国兰品种(碧龙红素、汗血宝马、出水芙蓉等),第2支为11个大花蕙兰品种(金玉满堂、日本香兰、红双喜等)和6个国兰品种(一代天骄、春兰麻壳素、如意素荷等),第3支包括8个大花蕙兰品种(616、黄金岁月、杨贵妃等)和9个国兰品种(碧龙奇莲、西蜀道光、大雪素等);倍性鉴定结果显示:27个大花蕙兰品种中有7个二倍体(日本樱花、绿翡翠、梦境等)、16个三倍体(黄金岁月、蝶影、日本香兰等)、4个四倍体(英雄、523、福娘等)。部分大花蕙兰和国兰品种亲缘关系较近,可用作杂交育种亲本,但由于大花蕙兰倍性较为丰富。因此,大花蕙兰作为杂交育种亲本,选配时需进行倍性鉴定。综上,SCAR分子标记能高效、全面和精准鉴别兰属花卉间的亲缘关系,结合倍性鉴定,可为高效杂交育种奠定基础。

    兰属花卉SCAR分子标记倍性鉴定亲本选配大花蕙兰

    栽培大豆中黄13响应强光的转录组分析

    张玲阁杨菁菁高莹莹张兴坦...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兼用型农作物,正常生长周期为150 d左右,长达5个月的生命周期使得品种选育工作时间跨度较长,优良品种更新迭代缓慢。对在正常光照[200 μmol/(m2·s)]和强光[1 000 μmol/(m2·s)]下生长的中黄13进行表型观测及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发现,强光处理的大豆植株相比对照组表现为株高变矮、植株提前23 d开花,76 d成熟,且2组产量无显著差异。通过转录组分析共得到8 520个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叶绿体、类囊体中的光合作用系统、脱氢酶及氧化还原酶活性等植物光保护系统中;KEGG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激素信号传导、环境适应相关通路中。挑选可能参与缩短生命周期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匹配率为90%,证明转录组分析结果具有可靠性,揭示植物在强光条件下可能通过光信号、激素信号等通路引起代谢速率的加快,促使大豆提前完成其生命周期而不影响种子收获。结果可为进一步阐明大豆强光适应性及强光调控大豆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新见解。

    栽培大豆强光响应加速育种转录组分析基因挖掘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赋权同异分析法综合评价新麦系列小麦品种

    李晓航蒋志凯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11个新麦系列小麦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品质等11个区域试验指标进行全面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熵值赋权的同异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不同推广利用价值的优良小麦品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品质指标中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产量性状中的有效穗数、蛋白质含量、吸水率和稳定时间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对标准化的各个性状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提取了累计贡献率82。508%的3个具有代表性的主成分,这3个主成分因子的综合得分通过分别计算,综合得分排名前3位的是新麦58、新麦45和新麦60。11个指标中基于熵值赋权的结果表明,权重最大的指标为稳定时间,其次为容重和穗粒数。利用确定的权重对新麦品种进行同异分析,依据联系度值确定品种排序,同样以新麦58、新麦45和新麦60位于前3位。其余品种则由于分析方法原理的差异,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和同异分析联系度排序结果不一致。由此可得,新麦45和新麦58可以作为兼顾产量基础的强筋类小麦种质。

    小麦主成分分析熵值同异分析综合评价农艺性状品质指标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有机无机肥料配比对小麦养分利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宋朝玉王圣健黄俊杰宫明波...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筛选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小麦最佳有机肥无机肥配比方案,采取定位研究方法,设计了不施肥(T1)、100%有机肥(T2)、75%有机肥+25%化肥(T3)、50%有机肥+50%化肥(T4)、25%有机肥+75%化肥(T5)和100%化肥(T6)共6个试验处理,进行不同处理下小麦养分利用、籽粒产量、土壤养分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降低了茎叶和籽粒的N养分浓度,增加了茎叶和籽粒的P、K养分浓度,提高了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通过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小幅度增加千粒重实现籽粒产量的显著提高;适宜的有机无机配比利于提高养分积累量和肥料表观回收率;与100%化肥相比,T3的茎叶N养分浓度降低6。7%,茎叶P养分浓度提高37。8%,籽粒P、K养分浓度分别提高7。6%和11。9%,籽粒N、P、K养分积累量分别提高5。4%、15。0%和19。0%,N、K养分收获指数分别提高3。6%和12。5%,氮磷钾养分表观回收率分别提高6。3%、136。9%和14。6%,土壤养分提升明显,小麦籽粒产量提高6。74%。因此推荐75%有机肥+25%化肥作为小麦玉米周年轮作体系中小麦最佳施肥方案。

    小麦玉米轮作有机无机肥料配比养分浓度养分积累土壤养分

    水肥一体化技术下减量施肥对高氯土壤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陈思原康辉卢平马扬扬...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水肥一体化技术下减量施肥对高氯土壤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以红花大金元为试验对象,通过大田试验,比较CK(常规施肥)、T1处理(水肥一体化方式追肥,总施肥量为CK的92。5%)、T2处理(水肥一体化方式追肥,总施肥量为CK的80。5%)、T3处理(水肥一体化方式追肥,总施肥量为CK的68。5%)4种施肥模式下烤烟生长发育、不同器官中钾离子和氯离子的迁移规律、烤后烟叶品质和经济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技术下减量施肥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移栽后45~60 d,随生育进程的推进,水肥一体化处理的农艺性状与CK逐渐趋于一致。在烤烟生育期内,烤烟各器官钾、氯含量均表现为茎部>叶部>根部,水肥一体化处理会提高移栽后90 d叶部钾的分配比,并抑制钾由叶部向根部迁移;降低移栽后60-90 d叶部氯的分配比,抑制茎部氯离子向叶部迁移。在烤烟生育期内,T1处理不影响烟株对钾离子、氯离子的吸收,T1处理叶部钾含量与CK差异最小。与CK相比,T1、T2、T3处理会显著降低烤后烟下部叶氯含量;T1处理显著降低烤后烟各叶位氯含量,其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钾氯比分别较CK对应叶位提高18。00%、31。34%、53。34%。T1处理对烤后烟上部叶感官质量有提升作用,燃烧性较CK高;T3处理对烤烟上部叶、中部叶感官质量的提升效果明显,总分最高。T1、T2、T3处理经济性状均优于CK,其中烤后烟均价、上等烟比例均得到提高,具体表现为T3处理>T2处理>T1处理>CK;T1处理产量较高,相比CK提高约7。54%;T1、T2、T3处理产值分别比CK提高9。81%、12。11%、7。04%。综上,水肥一体化技术下减量施肥基本不影响烤烟的生长发育,能够降低烟叶氯含量,提高烤后烟钾氯比,改善烟叶品质,提高烤烟经济性状,以T1处理表现最优。

    烤烟水肥一体化技术钾含量氯含量钾氯比

    基于SNP标记的玉米遗传多样性与杂优模式分析

    代力强李天娇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我国玉米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育种实践中所用的杂种优势模式,利用58个北方春玉米自交系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鉴定并筛选了 2 559 400个高质量SNP用于解析供试材料的遗传特性。分析结果显示,核心自交系中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在0。09-0。38之间,平均值仅为0。21,说明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程度较低。玉米自交系间的亲缘关系系数范围在-0。21-1。75,其中自交系丹598与吉1037的亲缘关系系数最大,而自交系PH6WC与GS01的亲缘关系系数最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群体明显地被划分为6个亚群,分别为SS、NSS、PA、兰卡斯特、塘四平头和旅大红骨。进一步对东北地区主要玉米品种的杂种优势模式进行分析得出,SS × NSS、NSS × PA、NSS ×兰卡斯特及SS×塘四平头可作为东北地区主要推广的杂种优势模式。以上结果为自交系的改良创新及强优势玉米杂交种的组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玉米SNP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杂种优势模式

    土壤消毒与微生态改良对连作障碍烟田烤烟生长、病害和产质量的影响

    陈雅琼杨松兵郭存李杰...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解决连作障碍烟田烟株生长障碍和恢复烟叶产质量的高效低廉方法,采用土壤消毒、施用微生物菌剂和消毒后施用微生物菌剂开展田间小区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消毒、施用微生物菌剂、消毒后施用微生物菌剂均可显著提高烟株农艺性状,极显著降低烟草黑胫病和花叶病病情指数,烟株抗烟草黑胫病和花叶病能力增强,显著提高烟叶产量。F3处理促生长效果最好,株高(109。43 cm)、叶片数(21。53张)、最大叶长(82。25 cm)、最大叶宽(31。21 cm)、最大叶面积(1 631。24 cm2)均为最高;F2处理抗烟草黑胫病和花叶病效果最好,团棵期和打顶后对烟草黑胫病防效分别为89。69%、89。28%;对烟草花叶病防效分别为89。30%、75。14%;F3处理烟叶产质量、产值最好,平均单叶重为8。95 g,单株产量为171。86 g/株,单位面积产量为2 384。56 kg/hm2,中上等烟比例为69。12%,产值为75 901。92元/hm2;F6处理净收益和产投比最高,分别为14 110。56元/hm2、5。70。F3处理在促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增加烟叶产量和产值等方面表现均为最佳,但因成本较高,具有较高的成本压力和风险,大面积推广具有较大难度;F6处理(壮观链霉菌69-1)净收益和产投比均最高,烟农生产投入压力和风险最小,较适合在具有连作障碍的烟区示范推广。

    土壤消毒微生态改良连作障碍烟叶产质量烤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