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16S rRNA测序的植茶温室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研究

    孙君朱留刚林志坤张文锦...
    235-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温室栽培模式对茶园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找寻温室栽培、露天栽培模式之间的差异指示种,以更科学地为管理温室茶园提供理论依据.采用NovaSeq 6000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主坐标分析(PCoA)、置换多元方差分析(Adonis)及LEfSe等分析方法对不同栽培模式茶园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6S rRNA测序质控后,土壤样品总共获得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为11 137个(497 556条有效序列).3个处理间共同含有200个OTU,温室间共同含有495个OTU.茶园土壤细菌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等.ACE指数、Chaol指数、Simpson指数与Shannon指数等α多样性指数均以露天栽培模式极显著高于温室.PC1和PC2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65.10%、21.55%,共解释了 86.65%(R2=0.612,P=0.001)的信息.露天栽培处理差异指示种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Acidobacteriae等.温室处理指示种为罗丹诺杆菌科(Rhodanobacteraceae)、黄单胞菌目(Xanthomonadales)、弗兰克氏菌目(Frankiales)等.以上研究结果为从微生物水平上研究温室栽培模式对茶园土壤生态质量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温室茶园土壤细菌α多样性β多样性群落结构高通量测序

    耕地质量与农田固碳能力协同提升途径

    宋艳华杨建波樊鹏杨青伟...
    241-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索河南省2个典型区耕地质量及其评价因素与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关系,揭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对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影响程度和机理,采用相关分析和情景模拟法,分析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与农田生态系统碳存储能力的相关性大小,以及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改变后引起的农田固碳能力变化幅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生态系统总体表现为碳汇.两区耕地碳存储能力与耕地质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线性相关性,豫东平原区耕地质量改变会引起其固碳能力更大幅度的改变;豫东平原区和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耕地质量等别分别为7.91、8.96等时,耕地碳吸收和碳排放达到平衡,等别优于平衡点时,耕地碳吸收量大于碳排放量,表现为碳汇,反之为碳源.两区多个耕地质量评价因素与农田固碳能力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多个与农田固碳能力显著相关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对耕地质量及其固碳能力均有较大影响,具体指标及影响程度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显著差别;通过情景模拟对豫东平原区耕地质量和固碳能力影响显著的指标,依次为反映作物产量水平的利用系数、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而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则依次为灌溉保证率、利用系数、地形坡度.因此,可以通过采取耕地质量建设措施实现耕地质量和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共同提升,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耕地质量建设工程的重点方向应依次为农田灌溉工程、作物产量提升工程、土地平整工程;豫东平原区则依次为作物产量提升工程、农田灌溉工程、农田排水工程.对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实现碳中和途径进行有益探索,进而为碳中和背景下农田建设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耕地质量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协同提升

    不同粒径条件下菜粕堆肥茶养分释放效率研究

    陈月红黄莹林久军肖旭...
    249-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菜粕为试验材料,采用菜粕粉碎、菜粕发酵、菜粕先发酵后粉碎、菜粕先粉碎后发酵及菜粕先粉碎后发酵再粉碎5种工艺方法,通过粗粉碎、细粉碎、超细粉碎、超微粉碎的方法,制备成微米粉体、亚微米粉体样品,测定不同处理的样品理化性状,比较菜粕堆肥茶不同制备工艺的养分释放效率.结果表明,菜粕和发酵菜粕在不同粒径处理条件下,随着粒径的变小,养分释放效率显著增加;同等粒径条件下,发酵菜粕养分释放效率显著大于未发酵菜粕;菜粕先发酵再粉碎制备成不同粒径处理,养分释放效率以FC6处理最高;FC6处理养分释放效率优于先粉碎后发酵工艺处理的FC7和FC8处理,也优于先粉碎后发酵再粉碎至亚微米粒径的FC9处理.因此,菜粕堆肥茶5种提取工艺释放效率高低依次为:菜粕先发酵后粉碎>菜粕先粉碎后发酵再粉碎>菜粕先粉碎后发酵>菜粕发酵>菜粕粉碎;菜粕先发酵后粉碎工艺处理中,粉碎至亚微米粒径时养分释放效率高于微米粒径,为最佳处理.

    菜粕发酵菜粕堆肥茶

    不同碳氮比牛粪对基质化堆肥中温室气体排放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周新伟吕志伟金梅娟施林林...
    260-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不同碳氮比(C/N)牛粪在基质化利用时,堆肥过程对温室气体排放及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为畜禽粪便的低碳化利用提供依据.以牛粪为主料、木屑为辅料,设置初始C/N分别为20、30、60的3个处理(C/N20、C/N30、C/N60),通过定期翻堆的高温好氧堆肥及腐熟物免复配、直接育苗试验的方法,监测堆肥体的CO2、CH4、N2O等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不同碳氮比对堆肥体的总温室效应、腐熟后基质的理化性质、萝卜育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均能在35 d内完全腐熟,初始C/N显著影响牛粪堆肥中温室气体排放,整个堆肥期间的平均排放速率及累计排放量为C/N30>C/N20>C/N60,C/N30、C/N20、C/N60的总温室气体排放量(以CO2当量计)分别为367.0、471.7、79.9 g/kg,C/N30、C/N20的总温室气体排放量以CO2、CH4为主,2种气体占比分别为44.0%~47.3%、44.0%~52.4%,而C/N60以CO2产生温室效应占总量的99.80%.C/N20、C/N30处理腐熟后的容重、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大小孔隙比、pH值、EC值等基质理化性质指标均与草炭复合基质(商品对照)无显著差异,并优于C/N60.C/N20、C/N30堆肥体腐熟后用于萝卜育苗的出苗率、单株鲜重、散坨率均优于C/N60.C/N20、C/N30的基质理化及育苗性质指标差异不大,但C/N20较C/N30减少总温室气体排放22.2%.采用牛粪堆肥制备蔬菜育苗基质,建议堆肥的初始C/N为20,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可提高育苗质量,是一种可完全替代草炭复合基质的绿色低碳废弃物利用方式.

    碳氮比育苗基质堆肥温室气体牛粪排放理化性质

    绿色金融对中国农业碳减排的影响

    王依恬刘晓玲马波包悦...
    26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大背景下,作为温室气体产生的"主战场"之一,农业也面临降碳减排的绿色发展需要.受制于低迷的农业生产投资、低效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健全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与风险分散机制,我国农业碳减排工作推进缓慢.从绿色金融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究绿色金融对我国农业碳减排支持的可行性及路径,试图在绿色金融主体与农业主体之间建立可靠桥梁,借助绿色金融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持续助力我国农业降碳减排.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剖析绿色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分析我国农业碳排放的现状及减排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绿色融资实践案例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绿色金融能够从优化资源配置、信号传递、技术进步3条路径影响农业碳排放;第二,我国广义农业CO2排放总量存在波动,但排放强度却在逐年下降,且从排放占比构成上看,各省(市、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三,我国一些地区已出现针对性的助力环境治理、实现绿色转型的有益金融项目,但目前绿色资金仍不能全面覆盖需求,结构上绿色金融资源中流向农业的占比较小,监管也存在一定的缺失.可见,绿色金融能够有效支持农业碳减排,但农业实现低碳转型仍有很长的路需要走.综上,应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发展碳金融;通过利率调整、优惠税率、再贷款支持等政策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利用财政支持和绿色基金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有效运用绿色金融的知识溢出效应,在农村地区推广绿色金融业务时宣传环保理念.

    绿色金融农业碳排放双碳目标资源配置信号传递技术进步

    农业特色产业绿色发展路径

    吴春王美玲张春淦姜礼尧...
    274-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色产业绿色发展需要立足全产业链,用历史的、全局的、立体的、辩证的思维做好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与布局规划,在产业链协同发展、产业链同构性再生、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上把握重点环节,找准绿色发展存在的短板弱项.围绕种养结合、农工结合、农旅结合、农能结合等关键举措,做好循环融合生产,促进绿色生产增效.紧抓土壤生态治理保护、农药化肥减量、农膜回收利用、畜禽粪污处理、秸秆资源化利用等重点领域,持续推进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绿色生产急需技术研发和引进集成,促进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培养服务绿色发展的技术人才队伍,发挥科技对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种植、加工、营销等产业链过程,赋能农业绿色生产,推进绿色转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生产组织化程度,构建法规体系,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等支持政策,发挥好市场引导作用,推进绿色品牌创建,建立起特色产业绿色发展的保障措施.

    农业特色产业绿色发展措施路径

    以"全周期管理"系统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监督质效

    印莉邱昱东周敏陈文君...
    280-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首次要求,用"全周期管理"方式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推动各项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工作成效上相得益彰.立足农业科研单位实际,广泛运用调研工作法,分阶段、分层次、分区域开展专题调研,学习借鉴其他同级别的科研院所运用"全周期管理"在系统监督理念、闭环监督体系、创新监督方式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深入分析挖掘当前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廉政风险防控有待完善、基层监督质效有待提升、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通过综合研判、实践探索提出规范化"制度+执行"强化风险防控、系统化"部署+联动"强化持续监督、常态化"教育+宣传"强化固本培元、精准化"学习+培训"强化队伍建设等4项针对性举措,切实将情况分析透彻、找准问题、对策抓实,以期为其他科研院所监督检查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农业科研院所全周期管理监督质效借鉴经验廉政风险基层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