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麦花药液体漂浮培养体系优化及黄淮麦区高花药培养力基因型筛选

    王永霞张弯弯常莹莹华夏...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优化和提高小麦单倍体诱导效率,以中麦895、郑麦7698、万丰269等为材料,研究不同低温预处理时间、胚状体共培养时间和培养基附加成分对小麦花药液体漂浮培养体系的影响,并利用该体系对42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的花药培养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小麦花药培养效率随着低温预处理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处理1~5 d时培养效率最佳;胚状体共培养时间与绿苗分化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共培养25~35 d转出胚状体的绿苗分化率和绿苗产率较高,随后逐渐降低,55 d后基本丧失绿苗分化能力;培养基附加成分对花药培养效率的影响同样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添加3 mg/L AgNO3或60 mmol/L山梨醇能有效提高胚状体诱导率、绿苗分化率和绿苗产率,AgNO3效果优于山梨醇.42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的花药培养特性差异明显,筛选出郑麦0856、徐麦856、郑麦1354、郑麦1936、周麦32、郑麦6687和07H508等7个高花药培养力材料.本研究结果可为小麦单倍体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筛选的高花药培养力基因型在黄淮麦区单倍体育种、DH群体构建或遗传转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小麦液体漂浮培养低温预处理共培养时间培养基附加成分绿苗产率基因型

    大豆行距对玉米‖大豆间作营养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董韦李思梦王维耿晓月...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大豆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在玉米大豆2:4间作下固定大豆种植密度,设置大豆不同行距(分别为30、40、50 cm),玉米单作(M)和大豆单作(S)为对照,分析不同大豆行距对大豆和玉米营养品质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大豆单作(S)相比,间作显著提高大豆粗蛋白含量(P<0.05),增幅为2.5%~5.3%,显著降低大豆粗脂肪含量,降幅达4.5%-7.3%;随着行距的增加,边行和中间行大豆的品质和氮、磷、钾含量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粗蛋白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大豆行距40 cm时大豆各项指标总体较好.间作总体上降低了玉米的百粒重和磷含量,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大豆行距的增加,玉米百粒重和氮、磷、钾含量总体上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玉米各项指标没有显著变化.间作显著降低了玉米土壤中的土壤养分含量.除大豆以及大豆玉米间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显著低于单作土壤外,其他土壤指标均高于对照;随着大豆行距的增加,土壤中速效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土壤有效磷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先下降后上升.间作总体上对玉米大豆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综合玉米大豆品质以及土壤养分利用,在大豆行距40 cm时,大豆的品质理想,玉米品质不受影响,土壤利用效果良好.

    大豆玉米间作行距品质土壤养分

    不同水稻不育系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盐性评价

    徐远逍王钰媛杨益善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土壤盐渍化形势的日趋严峻,作物的正常生长与生产遭受了严重冲击.为有效开发利用盐碱地并保障粮食的高产稳产,耐盐品种的筛选培育以及耐盐调控策略的研发显得尤为关键.选取6个不育系水稻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全生育期的盐水灌溉处理(设定浓度为0.3%和0.5%),探究盐胁迫对不育系水稻农艺性状、生理指标以及每穗颖花与包颈度的影响,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对耐盐性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在盐胁迫条件下,齐穗期水稻的株高、有效穗数、成穗率、绿叶干物质重以及总干物质重等生长指标均受到显著抑制.此外,盐胁迫抑制了第1节间的长度,降低了每穗颖花数量,增加了包颈度.同时,叶片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出现显著上升,伴随着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的相应增加.此外,叶片的钠离子浓度上升而钾离子浓度下降,导致钠钾离子比显著增加.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揭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能够解释盐胁迫下19个单项指标88.31%的变异情况.其中,穗长、每穗颖花数、成穗率、包颈度以及齐穗期的钠、钾离子浓度等指标在评估不育系水稻耐盐性时起到了主要作用,可视为评价水稻不育系全生育期耐盐性的重要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的分析,得出6个供试水稻材料的耐盐性强弱顺序为菊11S>盐416S>花9S>培矮64S>W9593S>盛1618S.这一研究结果不仅为水稻不育系的耐盐性鉴定与评价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筛选出了一批具有较强耐盐性的水稻不育系种质资源,为后续耐盐品种的培育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稻不育系盐胁迫农艺性状生理指标耐盐性评价隶属函数

    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肥力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梁文卫毕影东李炜樊超...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研究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措施对大豆干物质积累、株高、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为黑龙江省大豆单产提升提供高效施肥方案.2022年和2023年选用中龙豆120和黑农81这2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6种施肥措施处理,分别为T1(常规施肥:尿素25 kg/hm2、磷酸二胺150 kg/hm2、硫酸钾50 kg/hm2)、T2(常规施肥+新美洲星拌种剂拌种+喷施新美洲星作物生长抗逆免疫剂)、T3(常规施肥+ARC微生物菌剂)、T4(常规施肥+十方生物菌剂拌种+喷施十方生物菌肥)、T5(常规肥减半施+硫代硫酸铵灌施)、T6(常规施肥+喷施富硒肥),对比研究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肥力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T3处理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株高、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产量及土壤肥力均高于其他处理(P<0.05).2022年,与T1处理相比,T3处理中龙豆120的产量提高了 20.96%,达到了(3 056.7±69.3)kg/hm2;黑农81的产量提高了 23.82%,达到了(2 893.3±56.2)kg/hm2.2023年,与T1处理相比,T3处理中龙豆120的产量提高了 21.44%,达到了(3 053.3±62.1)kg/hm2;黑农 81 的产量提高了 22.03%,达到了(2 839.3±41.8)kg/hm2.说明在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常规施肥+ARC微生物菌剂的施肥措施,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及大豆的产量,是大豆单产提升一种较好的高效施肥方案.

    大豆施肥措施大豆—玉米轮作干物质产量土壤肥力

    水氮互作对超高产小麦灌浆和抗衰老特性的影响

    余双双陈磊郭冰玲殷岩...
    117-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水氮互作对超高产冬小麦灌浆特性和抗衰老特性的影响,以超高产冬小麦烟农1212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2个施氮量处理,分别为N1(270 kg/hm2)和N2(180 kg/hm2),副区为4个灌水量处理,分别为全生育期不灌水W0、水分处理W1、水分处理W2以及充分灌溉W3(其中W1、W2和W3分别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65%、75%和85%),重点探讨不同水氮处理对烟农1212的产量、灌浆特性及抗衰老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处理、水分处理及水氮互作对小麦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平均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期、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等多个关键指标均有显著影响,水氮组合N1W2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水氮组合N1W2的CAT活性高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在同一氮肥水平下,不同水分处理下的SOD和POD活性表现为W0>W1>W2>W3,水氮组合N1W0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处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烟农1212籽粒产量和产量三因素(千粒重、穗粒数、穗数)均显著提高,水氮组合N1W2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综合考虑水分和氮肥对小麦灌浆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抗衰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水氮组合N1W2(施氮量270 kg/hm2、拔节期和开花期土壤相对含水量75%)为烟农1212的最佳水氮组合.

    超高产小麦灌浆特性抗衰老特性施氮量灌水量产量

    基质覆盖式免耕播种技术对玉米出苗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史健伟邹华芬严晓丽孙海天...
    125-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基质覆盖式免耕播种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基质覆盖量和基质占比,以彩甜糯2号玉米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基质覆盖量(9.0、16.1、25.0、36.1 t/hm2)和5种基质占比(40%、50%、60%、70%和80%),以常规种植方式为对照(CK),开展基质覆盖式免耕播种田间试验,解析基质覆盖量、基质占比对玉米幼苗出苗率、生长性状、物质积累量和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质覆盖量为16.1 t/hm2,基质占比为60%时出苗率达到最大(96.34%).基质覆盖量为16.1 t/hm2和基质占比60%(A2处理)时玉米幼苗性状表现好,早期易发挥显著优势,幼苗长度、胚芽鞘长度、初生胚根长度以及茎基宽均优于其他处理.基质覆盖量为16.1 t/hm2和基质占比60%时总根长度、根表面积、平均直径达到最大值,A2处理总根长度较CK增加44.93%,根表面积较CK增加65.09%.基质覆盖量为16.1 t/hm2和基质占比60%时玉米幼苗地上生物质积累量最大,基质覆盖量为25.0 t/hm2和基质覆盖量为36.1 t/hm2处理的地下生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但其地上生物质积累量均不具有优势.基质覆盖式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的适宜基质覆盖量为16.1 t/hm2,基质占比为60%,此时培育玉米幼苗出苗率高,幼苗性状好,生物量提高显著,根系活力好.研究结果可为亚热带地区玉米免耕播种种植技术提供参考.

    基质覆盖玉米幼苗免耕播种生长性状

    190份广西鲜食玉米自交系叶酸、维生素E、锌含量分析与评价

    邹成林黄开健莫润秀翟瑞宁...
    13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筛选高微营养素鲜食玉米种质,为微营养富集型广西鲜食玉米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以190份广西鲜食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分析籽粒中3种微营养素叶酸、维生素E、锌含量的变化幅度和分布规律等,并通过隶属函数法对鲜食玉米自交系微营养素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叶酸含量变幅为20.94~283.26 μg/100 g,平均含量为119.01 pg/100 g,变异系数为51.60%;维生素E含量变化幅度为13.23~47.68 pg/g,平均含量为23.67 μg/g,变异系数为25.57%;锌含量变化幅度为6.59~46.09 mg/kg,平均含量为23.05 mg/kg,变异系数为29.12%.含量变幅和变异系数均为叶酸含量>锌含量>维生素E含量.3种微营养素高值类型种质较少,大部分自交系叶酸含量和锌含量属于中值水平,大部分自交系维生素E含量属于低值水平.未发现3种微营养素含量均高的自交系,少部分自交系有2种微营养素含量较高.3种微营养素品质综合排名前10位的自交系依次是GXTN13>GXT32>GXT61>GXT43>GXN38>GXN42>GXT57>GXT88>GXT33>GXT48.广西鲜食玉米自交系叶酸、维生素E、锌含量具有较大的变异基础,其中叶酸含量的变异幅度最大,可作为微营养富集型广西鲜食玉米品种选育的重点方向.

    鲜食玉米自交系叶酸维生素E分析与评价

    不同分子量羊栖菜多糖对烟草抗旱性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陈芊如龚鹏飞杨波戴永平...
    14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羊栖菜多糖(Sargassum fusiforme polysaccharides,简称SFPS)是一种生物活性多样的水溶性多糖,被广泛应用于作物抗逆研究.为探究3种不同分子量羊栖菜多糖对烟草生长、抗旱性以及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测定不同分子量羊栖菜多糖处理下的烟叶农艺性状、营养特性及抗性相关指标,同时通过分析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来探究羊栖菜多糖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多糖处理后,干旱胁迫下的烟草渗透调节物质积累,防御酶活性升高、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减轻,其中,分子量为23 ku的羊栖菜多糖(D-20)处理效果最佳.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添加羊栖菜多糖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羊栖菜多糖均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此外,羊栖菜多糖还增加了放线菌门(Actinomyc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减小了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明显改善了 土壤微环境.以上结果表明,羊栖菜多糖能够显著缓解烟草干旱,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羊栖菜多糖烟草抗旱机制微生物多样性主坐标分析

    解淀粉芽孢杆菌PB-1对灰葡萄孢的抑菌机理

    杨蕊石红利郎剑锋陆宁海...
    14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高效生防菌株,对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PB-1从抑菌谱、发酵液的抑菌作用、抗生素合成基因PCR检测、挥发性物质(VOC)的抑菌作用、离体叶片防效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B-1的抑菌谱较广,对8种供试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灰葡萄孢(B.cinerea)、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4 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为63.5%、70.7%、63.4%、56.0%.PB-1发酵液不仅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具较强抑制作用(20%浓度发酵液抑菌率达96.6%,受抑制菌丝肿胀扭曲、原生质外渗、分枝异常),而且对分生孢子萌发也具有强烈抑制作用.抗生素合成基因PCR检测发现,PB-1扩增出srfAB、ituA基因片段,这说明PB-1能够产生表面活性素(surfactin)、伊枯草菌素(iturins)脂肽类抗生素.PB-1挥发性物质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此外,小白菜品种上海青离体叶片防病效果检测发现,PB-1能明显抑制灰葡萄孢的侵染.本研究结果表明,PB-1有作为植物灰霉病生物防治菌剂的潜力.

    解淀粉芽孢杆菌灰葡萄孢抑菌机制抑菌率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离体叶片防效

    西洋杜鹃叶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和防控药剂筛选

    田芸菁芦俊佳杨明国张梓月...
    15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云南省昆明市西洋杜鹃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及其有效防控药剂,以西洋杜鹃叶斑病病叶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联合形态学与多基因序列(ITS、TEF-1、TUB2)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并对其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析5种药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从云南省西洋杜鹃叶斑病病叶组织中分离得到1种致病菌,将其回接到健康植株上,接种后的叶片病症较为明显,叶片生成黄褐色病斑,严重时脱落,与田间症状一致.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棒孢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该病原菌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值为7,甘露醇和蛋白胨分别为其最适碳源、氮源;在供试的5种化学药剂中,苯醚甲环唑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为 0.020 0 mg/mL.

    杜鹃叶斑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杀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