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烟草疫霉拮抗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和发酵特性

    曾祥难刘新源彭博谢冰悦...
    161-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湖南郴州广西中烟基地单元黑胫病发病区域采集的健康烟田土壤为样本,采用土壤原位平板培养法,从卵菌类群中的烟草疫霉生长的平板上筛选出1株对烟草疫霉有抑制作用的真菌LYQ01.经过18S-ITS序列扩增测序比对,发现该菌与拜赖青霉(Peniciltium bilaiae)序列的匹配率为99.65%,因此初步鉴定为拜赖青霉.随后参照土壤磷循环有关的拜赖青霉菌株ATCC 20851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设计4对引物,随机扩增得到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有关基因簇的4个片段,总长度约6 kb,测序后比对发现该菌的4个片段序列与拜赖青霉ATCC 20851的相似性达到了99.9%.利用该青霉菌进行烟草疫霉菌平板对峙试验,以及青霉菌发酵原液、提取液进行烟草疫霉和根结线虫的生防试验,论证其分泌的酶与代谢产物对植物根结线虫、烟草黑胫病菌具有抑杀作用.由于菌剂生产过程中调低pH值可以防止杂菌污染,因此确定青霉菌生长的酸性阈值为pH值2.5.利用几种单糖等有机碳源,初步分析该菌对碳源的利用情况,结果显示,木糖与燕麦片最适合作为青霉菌生长的碳源,其次是葡萄糖与果糖,最佳浓度为0.5 g/100 mL.为了后续对该菌株进行遗传操作,确定潮霉素B可以用于构建菌株遗传操作体系,其应用时的浓度范围为125~250 μg/L.

    生物防治烟草疫霉烟草黑胫病根结线虫拜赖青霉

    湖南栽培油菜品种根肿病抗性鉴定及防控

    丁琳梁海迪赵辉丁佳丽...
    170-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菜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引起的严重影响油菜生产的土传病害,为鉴定评价不同油菜品种对根肿病的抗性与寻找防控方法,进行温室盆栽试验与田间病圃试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105个油菜品种对根肿病的抗性存在差异.温室盆栽试验中,37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占供试品种总数的35.24%;68个品种表现为高感,占供试品种总数的64.76%.大田试验中,4个品种表现为抗病,占供试品种总数的3.81%;47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占供试品种总数的44.76%;54个品种表现为高感,占供试品种总数的51.43%.在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中,100 g/L氰霜唑悬浮剂稀释1 000倍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7.37%和78.79%,1 kg 土壤添加1.2 g生石灰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5.52%和49.75%.结果对于油菜栽培品种的选择与根肿病的防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油菜根肿病抗性鉴定防控芸薹根肿菌

    209份甜瓜种质资源果实性状的综合评价

    冯路路闫洪朗王曼曼张惠敏...
    17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甜瓜种质资源在果实性状方面的利用效率,对209份甜瓜种质资源的9个果实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个果实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11.40%~60.00%,果实横径、果腔横径和果腔大小指数3个性状遗传较为稳定,其余6个性状则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空间;9个果实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75~2.07,单果重的多样性指数最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多样性指数最大.相关性分析中,单果重与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腔纵径、果腔横径和果肉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腔大小指数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90.65%,可以取代原来的9个性状指标进行甜瓜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209份甜瓜种质资源中 JSNT141综合得分最高,为11.351,JSNT206综合得分最低,为-4.659.系统聚类分析将209份种质资源分为4个类群.

    甜瓜果实性状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激素浓度及花穗整形长度对夏黑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王明洁
    186-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探究激素浓度及花穗整形长度对黑龙江地区冷棚栽培夏黑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为该地区夏黑花果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在开花前7 d(2023年5月24日),进行花穗整形,分别保留穗尖7、8、9 cm;并用浓度为3、4、5 mg/L的赤霉素(有效成分含量20%)进行拉花处理;盛花期(2023年6月7日)采用25 mg/L的赤霉素进行保果;保果处理后10 d(2023年6月17日)采用30 mg/L赤霉素+2 mg/L噻苯隆(有效成分含量0.1%)、40 mg/L赤霉素+2 mg/L噻苯隆、50 mg/L赤霉素+2 mg/L噻苯隆进行膨大处理.在果实成熟期测定果穗、果实及果实品质相关指标.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激素及花穗整形综合处理结果均能增加夏黑穗重及单果重,提升果实品质.其中,处理2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及糖酸比分别比对照高5.99%、23.78%、31.07%、32.07%;可滴定酸含量比对照低17.33%.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等品质指标的变化与果实性状密切相关,通过处理调整果实品质应首先考虑对果实大小和穗重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开花前7 d,采用保留穗尖7 cm的整形方式,并采用浓度为3 mg/L赤霉素进行拉花处理;盛花期采用25 mg/L的赤霉素进行保果;保果处理后10 d采用30 mg/L赤霉素+2 mg/L噻苯隆进行膨大处理可提升夏黑葡萄的果实品质.

    葡萄赤霉素花穗整形果实品质

    营养液用量对无土栽培番茄生长、品质及需肥规律的影响

    王东升胡卫丛黄忠阳刘庆叶...
    19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探究不同浓度营养液对无土番茄生长、品质及需肥规律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更加经济适用的无土栽培营养液配方.在无土栽培条件下,以习惯性营养液施用量作为参考(CK),在此基础上设置0.75倍(T1)、0.50倍(T2)和0.25倍(T3)3个梯度的施肥浓度,研究营养液用量对作物产量、生长、品质及不同部位需肥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CK处理番茄产量为704.67 g/盆,T1处理产量699.67 g/盆,二者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与CK相比,T1处理番茄硝态氮、维生素C、番茄红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并没有显著变化.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CK对于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有较好的作用,但T1表现也不差,且T1对番茄产量、品质以及养分的吸收均有良好的作用,可以显著降低营养液浓度的施用.因此,0.75倍习惯性营养液浓度的施肥量,可作为南京及周边地区春季无土栽培番茄的施肥参考.

    番茄无土栽培植株生长果实品质需肥规律

    温室不同遮阳部位与遮阳密度对番茄光合特性的影响

    王文元倪纪恒
    197-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番茄是江苏重要的园艺作物之一,江苏地区夏季高温、高湿、光照强的气候特点,使得番茄的越夏设施栽培较为困难,可利用遮阳网等设施设备达到节能、高效的目的.以番茄为试验对象,探究不同遮阳部位和不同遮阳网密度对江苏温室番茄越夏栽培光合特性的影响,试验共设计4种遮阳处理:顶部+四周双层遮阳(T1)、顶部+四周单层遮阳(T2)、顶部单层遮阳(T3)、四周单层遮阳(T4),以不覆盖遮阳网为对照.结果表明,4种遮阳处理的透光率从大到小依次为顶部单层、四周单层、顶部+四周单层、顶部+四周双层.遮阳增大了番茄光合可利用光的范围.当光合有效辐射小于2 000 μmol/(m2·s)时,无遮阳处理组番茄净光合速率大于所有遮阳处理;当光合有效辐射大于2 000 μmol/(m2·s)时,顶部单层遮阳处理的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超过无遮阳组.顶部单层遮阳处理的番茄叶片叶绿素、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高于其他所有处理,初始荧光F.、最大荧光Fm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即顶部单层遮阳提高了番茄叶片叶绿素、PS Ⅱ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综合各项指标,认为在江苏设施番茄越夏栽培中,采取顶部单层遮阳能够有效提升番茄光合特性,利于番茄的周年生产.

    设施番茄遮阳部位遮阳密度光合作用周年生产

    不同地理种群克氏原螯虾形态差异及相关分子标记研究

    高杨田灿姜京京杨楠...
    203-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我国克氏原螯虾不同地理群体的种属差异,加快克氏原螯虾的育种进程,筛选与目标性状紧密相关位点的基因型进行分子辅助选育,选取安徽巢湖、江西鄱阳湖、山东微山湖、湖南洞庭湖、湖北洪湖、江苏洪泽湖6个地区的克氏原螯虾样品,对全长、体长、体重、头胸甲长、头胸甲宽、腹部长、腹部宽、尾扇长8个形态学指标进行测量,以2个形态参数比进行多元分析;并根据标记位点鉴定出的个体基因型,与测量到的形态指标的差异进行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分析出克氏原螯虾重要的经济性状肌肉重、腹部宽、头胸甲宽等和与之相关的标记位点.聚类分析表明,6个地区的克氏原螯虾分为2个分支,第1分支为巢湖群体和洪湖群体;鄱阳湖群体、微山湖群体、洞庭湖群体和洪泽湖群体构成第2分支.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雌虾的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10%,其中,第1和第2主成分分别是腹长因子和腹宽因子;雄虾的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31%,第1和第2主成分分别为头胸甲和腹部因子.判别分析中,雌性综合判别率为82.16%,雄虾为83.28%,判别率较高.关联分析表明,14对分子标记的连锁不平衡共有105对SSR位点组合,满足P<0.01的条件,14对SSR引物在168份克氏原螯虾材料中存在连锁不平衡,可与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对克氏原螯虾种质的6个表型性状和2个质量性状同SSR位点进行关联分析,在P<0.01的阈值条件下,存在1组引物关联多个性状的情况,共检测到30组引物对6个表型性状和2个质量性状呈极显著关联状态.由此可以丰富克氏原螯虾群体关联位点的筛选,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克氏原螯虾种质资源的保护和亲本选育工作提供支持.

    克氏原螯虾形态差异微卫星标记关联分析

    蚯蚓硒制备工艺优化及其在番鸭中的应用效果

    刘珍妮吴丽娟田玉玲成笛...
    214-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蚯蚓硒的制备工艺条件,研究其对番鸭生长性能、硒沉积规律和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研究亚硒酸钠的硒浓度(0、20、40、60、80、100、120、140、160 mg/kg)、亚硒酸钠摄食时间(0、30、60、90 min)对蚯蚓硒中总硒、有机硒和有机硒占比的影响,检测模拟最优工艺条件制备蚯蚓硒,并将其用于番鸭养殖,探究其在番鸭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发现:(1)蚯蚓硒的最佳制备工艺:硒浓度为159.758 mg/kg,放置49.673 min,45 ℃酶解24 h.测得总硒含量、有机硒含量和有机硒占比分别为28.880 mg/kg、24.330 mg/kg和84.251%.(2)与对照组相比,0.3 mg/kg酵母硒显著降低番鸭终末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0.5 mg/kg蚯蚓硒显著增加番鸭的平均日增重(P<0.05);0.3、0.5 mg/kg蚯蚓硒显著降低番鸭的耗料增重比(P<0.05).(3)0.3 mg/kg酵母硒,0.1、0.3、0.5 mg/kg蚯蚓硒极显著增加42 d和56 d肌肉中的硒含量(P<0.01).此外,0.1、0.3、0.5 mg/kg蚯蚓硒组56 d肝脏的硒含量显著低于0.3 mg/kg酵母硒组(P<0.05).(4)0.3 mg/kg酵母硒极显著提高番鸭血清的白细胞介素2含量(P<0.01);0.5 mg/kg蚯蚓硒显著提高番鸭血清的免疫球蛋白G水平(P<0.05),极显著提高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P<0.01).结果表明,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蚯蚓硒的制备条件是合理可行的,蚯蚓硒在番鸭肌肉组织中具有显著的富集效果,且不易于聚积在番鸭的肝脏中,能有效提高番鸭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是一种安全的硒源补充形式.

    响应曲面法蚯蚓硒番鸭生长性能硒沉积免疫相关指标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的全周期枣树叶片SPAD值检测

    洪国军谢俊博张灵付仙兵...
    221-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新疆阿拉尔垦区枣树叶片SPAD值的实地测量存在难度大、无法快速准确预测的问题,以不同生育期的枣树叶片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多光谱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整合多种植被指数,构建了高维数据集并进行特征优选,以确定最优多变量组合.还定量评估了 3种机器学习算法[K近邻模型(KNN)、随机森林模型(RF)和XGBoost模型]在单变量与多变量条件下对不同枣树生育期树叶SPAD值预测能力.结果显示:(1)枣树叶片的SPAD值在不同生育期间存在明显差异,整体上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坐果期为转折点;(2)SPAD值与光谱指数的相关性分析以及特征优选,确定各生育期的最佳光谱指数和最佳特征多变量;(3)XGBoost模型在所有生育阶段的预测效果均优于KNN和RF模型.在盛花期,结合了 NDVI、GRNDVI、DVI和SAVI特征的XGBoost模型表现最佳,R2=0.949 5最大与RMSE=0.086 4最小.研究结果表明,结合XGBoost模型和无人机多光谱数据的最优多变量组合,能够最准确地预测枣树叶片的SPAD值,特别是在盛花期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为显著.利用本研究方法可以实现对新疆阿拉尔垦区枣树叶片SPAD值的精准监测,可为垦区枣树生长监测提供有效与及时的技术参考.

    枣树SPAD值生育期光谱指数特征优选XGBoost模型

    基于深度学习的轻量化农作物叶片病害识别模型

    周江龙王天一李论蒋宁...
    230-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图像分类模型在识别农作物叶部病害过程中因计算资源消耗高昂从而难以部署于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MobileNet v3的轻量化农作物叶片病害识别模型EDCA-MobileNet v3.首先在高效注意力机制中加入一条并行路径,提取不同区域的通道特征信息进行编码融合,得到新的高效双通道注意力机制EDCA,将EDCA注意力机制嵌入到MobileNet v3网络中的倒置残差结构中以提高模型的跨通道信息捕获能力;其次将原始网络中的ReLU、Hard Swish激活函数替换为SiLU激活函数以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最后根据农作物叶片病害特征调整网络结构和通道维度以降低模型计算量,删减不必要的网络层以抑制过拟合.结果表明,改进模型对农作物叶片病害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 98.95%,较原始模型提高了 2.64百分点,同时参数量下降到2.02 M,为原始模型的79.53%,权重大小仅有4.39 M,模型还在未出现过的新作物和新病害上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本研究模型具有高效、轻量的特点,因而适合在计算资源有限的移动设备和农机上部署,为农作物叶片病害防治与诊断提供技术支撑.

    农作物叶片病害MobileNetv3注意力机制激活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