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适合无土栽培设施种植的樱桃番茄品种筛选

    刘志新郑北平张洪亮阿克拜尔江·卡德尔...
    166-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适宜湖北省咸宁市当地栽培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樱桃番茄品种,调查18份樱桃番茄品种植株生长、果实品质及产量相关的16个性状指标,比较分析不同品种樱桃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var.cerasiforme)在湖北省咸宁市连栋温室无土栽培模式下的产量和品质.利用变异系数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8份樱桃番茄品种生育期在5~209 d之间,株高、茎粗、单株产量等各性状指标间存在差异且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6.01%~58.97%之间,各品种单果重在6.16~15.20 g之间,小区产量在4.04~26.91 kg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果重与果实纵径呈显著正相关,茎粗与叶绿素相对含量、果形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茎粗与果实纵径呈极显著负相关.系统聚类分析将18份樱桃番茄品种在相似度为72%处划分为5类,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各性状权重系数依次为叶绿素含量>株高>茎粗>节间距>第一雌花节位>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单株产量>单株结果数>小区产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加权后排名前三的品种依次为钱江红珠、钱江金珠、粉铃.钱江金珠和粉铃单株结果数多、产量高,钱江红珠维生素C含量高、可滴定酸含量低,风味品质较佳,3个品种综合表现较好,适宜作为咸宁地区连栋温室无土栽培的优质高产樱桃番茄品种.

    樱桃番茄变异系数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

    100份西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

    张露瑶陈中全卿东山孙小武...
    175-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100份西瓜种质资源为试材,采用变异系数分析、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100份西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34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平均为24.91%,子房形状、果实形状、覆纹形状和单瓜种子数4个指标均超过50%;多样性指数(H')范围在0.44~2.10,最小为叶片缺刻类型,最大为果皮硬度.果实重与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果皮硬度、果皮厚度、中心糖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15个果实性状根据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简化为4个主成分,这4个主成分代表100份西瓜种质资源的大部分遗传信息,累计贡献率达75.817%.聚类分析显示在欧氏距离为5时,100份西瓜种质资源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含51份西瓜种质资源,主要为圆形中果形瓜,种质综合性状中等;Ⅱ类群包含33份种质材料,主要为圆形小果形瓜,含1份特异覆纹种质;第Ⅲ类群的2份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优异,主要为椭圆形大果,且果皮硬度大,宜作运输储藏亲木材料;第Ⅳ类群有14份种质资源,主要为圆形大果形瓜,宜作籽小高糖的亲木材料.

    西瓜种质资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生物炭、AM真菌与氮对镉污染土壤番茄养分吸收、镉累积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陈艳平王喜
    182-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镉污染土壤中(3.06 mg/kg)空白对照(CK)、施用生物炭(BC)、AM真菌(AM)、氮(NN)及其复合(BC+NN、AM+NN、BC+AM、BC+AM+NN)处理对番茄养分吸收、土壤性质及Cd累积的影响,为番茄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提高菌根侵染率,而添加氮肥略微抑制了菌根定殖,而接种AM真菌配施BC、氮肥对番茄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皆有积极影响.与单一处理或双组分处理相比,三组分复合处理(BC+AM+NN)具有最高的地上部生物量,而在根系生物量中以BC+AM处理最佳.与CK相比,AM、BC、NN单一或复合处理皆整体提高了番茄地上部与根系相关养分(N、P、K、Mg、Ca、Mn、Fe)的吸收量、改善部分土壤理化性质,整体以BC+AM+NN、BC+AM处理较佳.AM、BC处理皆降低了番茄地上部、根系及土壤Cd浓度,生物富集系数(BCF)较小,转移系数(TF)较大,生物炭配施AM真菌(BC+AM)处理效果最佳.在单一施氮下,番茄地上部、根系Cd含量升高,BCF较高,TF较低,而NN与BC或AM组合处理下,Cd相关指标得到改善.综上,在中低浓度Cd污染土壤中,BC、AM、NN单一或组合处理均可促进番茄生长及养分吸收、改善部分土壤理化性质,但单施氮促使Cd富集,因此氮肥不宜单独施用,需与AM真菌、生物炭配合施用.

    生物炭AM真菌养分吸收镉累积土壤养分

    3种秸秆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樱桃萝卜生长的影响

    朱凤君张春燕乔印虎张刚...
    190-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种类秸秆生物炭对土壤及樱桃萝卜生长的影响,以水稻、小麦及油菜秸秆为原料,分别在550 ℃限氧60 min的条件下制备稻秆生物炭、麦秆生物炭及菜秆生物炭并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设置CK(不施生物炭)、4SDC(添加4%稻秆生物炭)、8SDC(添加8%稻秆生物炭)、4XMC(添加4%麦秆生物炭)、8XMC(添加8%麦秆生物炭)、4YCC(添加4%菜秆生物炭)及8YCC(添加8%菜秆生物炭)处理组.结果表明,在土壤特性方面,与CK相比,不同添加量、不同种秸秆生物炭处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pH值、田间持水量及养分含量,其中有机质含量提高了 18.6%~37.36%,对土壤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作用不显著,土壤中有效磷、有效钾、硝态氮含量分别为43.48~57.74、572.63~825.31、29.03~34.76 mg/kg.与其他处理组相比,8SDC处理对土壤有效态含量的作用较强.在作物特性方面,与CK相比,不同处理组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樱桃萝卜的株高,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的增长率分别为2.55%~9.55%、4.42%~12.15%,以8SDC处理的提高幅度相对最高.综上所述,稻秆生物炭更适宜用于土壤改良.

    生物炭樱桃萝卜土壤理化性质秸秆

    中华绒螯蟹在低温胁迫下的转录组SNP位点识别及其功能分析

    李青曹玉兰李丽娟葛传龙...
    197-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探究低温环境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转录组的影响,特别关注SNP标记位点及其关联基因SNP-Unigene在低温胁迫条件下的作用.选择在低温环境和原产地条件下饲养的中华绒螯蟹作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平台对其肝胰腺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SOAPsnp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SNP位点检测,并对这些SNP-Unigene进行GO、KOG和KEGG数据库的比对及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中共发现了 429 684个SNP位点,这些位点分散在22 249条SNP-Unigene上.SNP位点的突变类型有12种,其中转换SNP位点远远多于颠换SNP位点,而其中又以C-T类型的突变数量最为显著.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在低温胁迫下,中华绒螯蟹的SNP-Unigene主要涉及细胞活动、代谢途径和信号传递等关键生物学过程,尤其是与能量代谢相关的路径.进一步研究筛选出了599条SNP-Unigene被注释到了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通路等26条与信号转导相关的通路中,以及315条SNP-Unigene被注释到了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22条与免疫相关的通路中.本研究为未来深入探讨中华绒螯蟹在低温胁迫条件下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材料.

    中华绒螯蟹低温胁迫转录组测序单核苷酸多态性功能分析

    抗新型鹅星状病毒Cap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代格章丽娇黄欣梅杨靖...
    204-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备抗新型鹅星状病毒Cap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建立基于病毒Cap蛋白的快速诊断方法奠定基础.构建pET-32a-ORF2重组质粒,转化BL21、IPTG诱导,原核表达出新型鹅星状病毒Cap蛋白,并对其分别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且具有一定的免疫学活性.以原核表达的Cap蛋白为免疫原,免疫6~8周龄BALB/c雌性小鼠,对免疫后血清效价为阳性的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做间接ELISA筛选出阳性克隆,并以有限稀释法连续进行3次亚克隆,成功筛选出1株分泌抗新型鹅星状病毒Cap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1D7,采用腹水法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效价可达1∶64 000.鉴定出1D7的亚型为IgM.1D7分别与重组Cap蛋白和接种新型鹅星状病毒的LMH细胞进行Western Blot分析,发现该单抗既能识别重组Cap蛋白又能与新型鹅星状病毒发生特异性反应.

    鹅星状病毒Cap蛋白原核表达单克隆抗体

    湖北贝母中主要生物碱的HPLC-ELSD定量分析及安全性评价

    解鹏李小平吴晨奇蒋静...
    209-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对不同产地的湖北贝母中的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3种主要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与比较.同时,利用小鼠原代脾淋巴细胞,通过MTT比色法进一步评估了这些生物碱的安全性,以期为湖北贝母的临床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产地的湖北贝母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HB-1至HB-5这5个产地的湖北贝母中,贝母素甲的含量范围为31.5~117.4 μg/g,贝母素乙的含量则介于359.3~1 412.4 μg/g之间,而贝母辛的含量从224.3~967.5 μg/g不等.其中,HB-2产地的湖北贝母在3种生物碱的含量上均表现出最高水平.进一步的安全性评估显示,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的半数致死量(CC50)分别为153.24、85.05、62.64 μg/mL,值得注意的是,贝母辛显示出最高的细胞毒性,其CC50值为62.64 μg/mL.总之,HPLC-ELSD法测定生物碱和MTT比色法评估安全性表明,不同产地的湖北贝母在生物碱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且部分生物碱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这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加安全合理地使用湖北贝母.

    湖北贝母生物碱HPLC-ELSD安全性评价

    海南茶园土壤及茶树叶片养分分析与评价

    张雯婷林夏周颖怡符传良...
    214-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海南省主产区茶园土壤及茶树叶片养分丰缺状况,为海南茶园土肥管理及茶叶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收集了海南省白沙、五指山、琼中、定安及保亭等5个主要产茶区土壤样品和茶树叶片样品各121份,检测pH值、有机质、N、P、K、Zn、Se等7个土壤营养指标和茶树叶片N、P、K、Zn、Se等5个营养指标,分析了土壤样品和茶叶样品的养分含量及养分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海南省茶园土壤呈弱酸性,pH值平均为5.16,有机质含量整体较高,土壤中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整体处于中上等水平,有效钾含量偏低.茶园土壤肥力质量总体水平良好,大量元素上建议增施钾肥;锌、硒含量总体水平适中,部分地区土壤锌、硒含量丰富,少部分地区茶树叶片可达富锌、富硒茶标准,有开发锌硒茶的潜力;海南省茶树叶片氮、钾含量适当,但缺磷现象较多;土壤指标与茶叶中的N、P、K无显著相关性;土壤锌、硒含量与茶叶锌、硒含量之间均具有正相关关系.

    海南茶园土壤肥力有效养分相关性

    基于改进YOLO v8s的葡萄叶片病害检测

    张立强武玲梅蒋林利黄鸿柳...
    221-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葡萄叶片病害检测技术存在特征提取能力不足、精度不高、漏检等问题,以葡萄叶片3种病害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YOLO v8s改进的检测模型.在主干网引入全局注意力机制,通过融合跨维度信息,增强主干特征提取能力.在主干网末端,引入动态蛇形卷积替换原算法的卷积网络,增强网络对几何变形的感知,以更高的精度捕获图像中复杂几何特征.在输出端改进边框位置回归损失函数,引入Focal-EIoU损失函数,平衡不同类别和不同质量的样本,提高边界框的回归精度.在输出端通过增加小目标检测头,提高算法对小目标的检测性能.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在mAP@0.5、mAP@0.5∶0.95分别达到90.9%、58.0%,相比YOLO v8s提高了 4.5、3.1百分点;FPS达到132.6帧/s,满足实时检测要求,并且与其他5种非基线代表性检测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检测精度和速度,为葡萄病害检测提供了一种更优的方法,对于防治葡萄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葡萄病害YOLOv8注意力机制动态蛇形卷积小目标检测

    基于改进YOLO v8n的轻量化茶叶嫩芽识别模型

    宋敏谭立新胡程喜王文胤...
    229-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智能采茶机器人在茶叶嫩芽检测过程中存在的准确率低、计算量大、检测鲁棒性不足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 v8n网络模型的茶叶嫩芽检测算法YOLO v8-TD.该算法分别在不同天气(晴天、阴天、雨后)及不同季节(春、秋)采用不同角度拍摄嫩芽图像,构建数据集,利用翻转、旋转、改变亮度、添加噪声等操作来进行数据增强,以加强模型在实际环境中光照、角度不同的鲁棒性.在算法结构上,YOLO v8-TD对YOLO v8n模型的骨干网络和颈部网络进行改进.首先,在C2f模块中引入了可扩张残差(DWR)注意力机制,用于增强特征提取能力,使模型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出茶叶嫩芽的细微特征.其次,模型引入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BiFPN)结构,用于增强多尺度和通道间的上下文信息捕获能力,减少信息冗余,使模型能够在多种尺度下精确定位目标.最后,借鉴VoV-GSCSP模块的思想,改进模型颈部网络,通过采用分组卷积和通道混洗技术,降低模型的复杂度和计算量,提高算法的运行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原始模型在加入DWR可扩张残差注意力机制后,平均精度上升1.4百分点,计算量减少0.1 GFLPs;叠加BiFPN结构后,有效实现轻量化,计算量降为7.1 GFLPs减少了 1 GFLPs,但平均精度降为95.4%;最后加入VoV-GSCSP模块构建成YOLO v8-TD,平均精度达到97.2%,计算量降至6.6 GFLPs,模型参数量相较原模型减少36.5%.与 Faster-RCNN、SSD、RT-DETR、YOLO v3、YOLO v5 和 YOLO v8n 模型相比,YOLO v8-TD 在检测精度和模型参数量大小方面做出了较好的平衡,进而为采茶机器人轻量化部署提供了有效参考.

    茶叶改进YOLOv8轻量化高精度嫩芽识别注意力机制BiFPN采茶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