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日粮中不同浓度维生素E对高温高湿下蜀宣花公牛生理指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石溢易军甘佳方东辉...
    207-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维生素E对夏季蜀宣花公牛生理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设计,选用年龄、体质量[(450±21)kg]相近、健康无病的蜀宣花公牛16头,随机分成A、B、C、D组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维生素E(0、200、300、400 IU/kg).结果表明:(1)B、C、D组30 d和60 d呼吸频率均显著低于A组(P<0.05).(2)B组60 d血清GLU浓度显著高于A组(P<0.05);B、C、D组30 d和60 d血清AST活性均显著高于A组(P<0.05);D组60 d血清ALT活性显著高于A组(P<0.05).(3)B、D组30 d血清GSH-Px活性显著高于A组(P<0.05),B、C、D组60 d血清GSH-Px活性显著高于A组(P<0.05);B、C、D组60 d血清SOD活性显著高于A组(P<0.05);B、D组30d血清MDA浓度显著低于A组(P<0.05).(4)B、C、D组第30 d血清LH浓度显著高于A组(P<0.05).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维生素E能降低夏季蜀宣花公牛呼吸频率,缓解高温引起的肝脏受损,提高抗氧化能力,促进血清繁殖激素的分泌,维生素E的适宜添加水平为400 IU/kg.

    维生素E蜀宣花牛热应激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的江淮下游6个湖泊翘嘴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李大命杨子萍刘燕山唐晟凯...
    213-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线粒体Cytb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长江、淮河下游6个湖泊翘嘴鲌群体共262尾个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历史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翘嘴鲌Cytn基因序列全长为1 141 bp,碱基A+T的含量(55.9%)高于G+C含量(44.1%).262条Cytb基因序列检出42个变异位点,定义46个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16±0.010 和 0.00 256±0.00 008;6 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798±0.059)~(0.927±0.019),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 04±0.000 27)~(0.002 85±0.000 18),表明翘嘴鲌遗传多样性属于高Hd和低Pi模式.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进化网络图显示,6个群体的单倍型未形成明显的地理格局.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部(91.64%),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83 62(P<0.01);6个群体间的Fs,为-0.004 27~0.155 29,其中,长江群体和淮河群体间均具有显著中度或高度遗传分化(P<0.05).中性检验结果显示,Tajima's D和Fu's Fs均为负值(P<0.05),核苷酸不配对分布曲线呈现单峰型,表明翘嘴鲌群体在历史上经历过显著的种群扩张.整体来看,江淮下游湖泊的翘嘴鲌野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低,长江水系群体和淮河水系群体间有显著的遗传分化,应采取措施恢复翘嘴鲌资源量及提高其遗传多样性,并将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湖泊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管理单元进行保护.

    翘嘴鲌Cytb基因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种群历史动态

    基于改进ShuffleNet v2的轻量化番茄叶片病害识别

    李大华仲婷王笋于晓...
    220-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番茄大面积种植导致叶片部位被病虫害侵蚀面积不一、侵蚀种类多样化等问题,为了满足在资源有限的硬件设备上实现对番茄叶片病害准确识别,提出改进ShuffleNet v2模型.首先对基本单元进行改进,提出SA-stage模块,使模型密切关注叶片相关特征信息的同时减小了参数量和计算量;其次提出LFN轻量化特征融合模块,实现浅层和深层网络的上下文信息交互;接着引入RFB-s轻量化特征增强模块,增强小目标病害的特征提取;最后将SPD-Conv代替普通卷积和最大池化层,降低图像分辨率的同时保留了番茄叶片病害小目标的细粒度信息.试验结果表明,改进ShuffleNet v2模型在10种番茄叶片病害图像上进行测试,准确率和平均召回率分别达到了96.55%、96.40%,较原模型分别提高了4.44、3.70百分点;参数量和计算量分别为348 154、38.75 MB,较原模型分别减少3 888、3.88 MB.相比于其他分类模型AlexNet、ResNet50、MobileNet v3等,改进ShuffleNet v2模型不仅准确率最高、参数量和计算量最小,而且权重最小,仅为1.51 MB.该研究提出的改进ShuffleNet v2模型具备在资源有限的移动设备上部署的条件,满足实时、准确地识别番茄叶片病害.

    番茄叶片病害病害识别轻量化参数量

    基于改进轻量化网络MobileViT的苹果树叶病害识别

    马维娣吴钦木
    229-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的苹果树叶病害识别模型准确率低,参数数量多和移动端部署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轻量化网络MobileViT的的苹果树叶病害识别方法.该网络模型以MobileViT作为主干网络,高效编码全局信息,同时引入MV2模块编码局部信息,将原MobileViT网络结构中的Swish激活函数替换为SMU激活函数提高网络性能,并在全连接层后添加Dropout层防止数据过拟合.针对常见的多病症叶片、锈病叶片等苹果树叶病害进行识别.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MobileViT相对于其他轻量级网络识别准确率高,相对于重量级网络更轻量、反应更迅速,测试集识别的准确率达到95.73%,参数数量所占显存空间仅为5.6 MB,单张苹果树叶病害图片的响应时间为4.32 ms.最终将模型部署在在移动设备,落地实现成为可能.

    苹果树病害识别SMU轻量级MV2MobileViT

    基于改进YOLOX-S的玉米病害识别

    李名博任东悦郭俊旺卫勇...
    237-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玉米病害的影响下,玉米产量下降,其中大部分病害症状均反映在玉米的叶片上.针对人工识别叶片费时、费力、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X-S网络的玉米病害识别模型,并将该模型部署到Atlas 200DK开发板中.该研究在YOLOX-S的基础上添加了4个CBAM注意力机制模块,其中3个注意力机制模块添加到网络的Backbone与Neck之间,第4个注意力机制模块添加到SPPBottleneck的2次上采样结果后,通过使用不同的权重来调整不同病害特征细节的重要程度,能够提高模型收敛速度,有效提升模型的识别精度,并基于Atlas 200DK开发板的特性及相关属性,将改进后的模型部署到开发板当中,实现了算法的移植.结果表明,改进后的YOLOX-S网络模型与YOLO v3、YOLO v4、Faster R-CNN模型相比,在识别率与精确性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与原模型相比,识别准确率(mAP值)提高0.2百分点,改进后的YOLOX-S网络模型对玉米病害的识别准确率高达98.75%,并且部署到Atlas 200DK开发板的模型仍然发挥良好的检测性能,可以为识别玉米病害提供参考.

    病害识别深度学习改进型YOLOX-S数据增强模型部署

    深松耕作和不同灌水量对通辽苏打盐碱地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王本龙周春生海珍娄雨欣...
    247-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通辽苏打盐碱地土壤耕层变浅、理化性状恶化、产量低下等问题,基于通辽市科左中旗盐碱试验地,设置仅旋耕+2 100 m3/hm2灌水量(CK)、深松+1 500 m3/hm2灌水量(A1)、深松+2 100 m3/hm2灌水量(A2)、深松+2 700 m3/hm2灌水量(A3)4组处理,比较深松耕作和不同灌水量对于通辽苏打盐碱地土壤含水量、pH值、电导率、全盐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旋耕,深松耕作能够打破犁底层,播种前20~40 cm 土层中,A1、A2、A3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较CK分别增加了-14.41%、23.42%、37.84%;收获后0~5、5~10、10~20 cm 土层中,A2和A3处理的土壤pH值较CK分别降低了0.83%、2.14%、0.71%和0.70%、2.50%、1.06%,而A1处理较CK明显升高;收获后0~5、5~10、10~20 cm 土层中,A1、A2、A3处理的电导率较CK明显降低,多数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收获后0~40 cm 土层中,A1、A2、A3处理的全盐量较CK明显降低,多数差异达显著水平;在玉米的产量构成要素中,A1、A2、A3处理的穗长、十穗鲜质量、穗周长、轴质量、纵向籽粒数、百粒鲜质量、百粒干质量和玉米产量较CK均有明显提升,其中以玉米产量提升最为显著,较CK分别提升了32.12%、27.98%、63.18%.深松耕作能够有效打破土壤犁底层,配合合理灌水量能够显著降低耕作层土壤盐分,同时大幅提升玉米产量.综上所述,深松耕作配合2 700 m3/hm2灌溉量(A3)为本试验盐碱地玉米种植的适宜处理.对于合理确定通辽盐碱地深松方案具有一定技术参考.

    深松耕作苏打盐碱地玉米产量灌水量

    长期施加钾肥对小麦产量、氮磷钾吸收量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张翔黄媛媛宋聪贾振华...
    254-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长期施加钾肥对小麦产量、氮磷钾吸收量以及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辛集市马兰农场钾肥定位试验田的8个小麦根际土壤样品进行测序,得到2组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信息,结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资源环境研究所提供的小麦产量和品质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NP组(不施加钾肥)优势细菌菌群集中在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优势真菌菌群集中在毛壳菌科(Chaetomiaceae)、锥盖伞属(Conocybe)以及被孢霉目(Mortierellales).而NPK组(施加钾肥)的优势细菌菌群集中在假诺卡氏菌科(Pseudonocardiaceae)、Terrimonas,优势真菌菌群集中在光柄菇科(Pluteaceae)、花褶伞属(Panaeolus).在细菌属水平上,2组间差异较大的细菌菌属有15种,其中NP组显著增多的是Terrabacter、长绳菌属(Longilinea)、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Mangroviflexus、Rhizorhabdus、Tahibacter,而NPK组显著增多的是Methyloceanibacter、Terrinionas、德克斯氏菌属(Derxia)、伦茨氏菌属(Lentzea)、Chryseolinea、间孢囊菌属(Intrasporangium)、Maricaulis、纤维微杆菌属(Cellulosimicrobium).在真菌属水平上,差异显著的只有NP组中较多的毛壳菌属(Chaetomium)和球腔菌属(Phaeosphaeria).结合小麦产量和养分数据可以得出,钾肥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氮磷钾吸收量,而参与小麦吸收钾元素的菌群应该有Ohtaekwangia、Gp3、其他菌属和一些未知细菌菌属,以及毛球壳科的一个未知菌属(unclassified_Lasiosphaeriaceae)、未知真菌菌属(unclassified_Fungi)和地星科的一个未知菌属(unclassified_Geastraceae)等真菌菌属.

    钾肥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高通量测序冗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