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4种杀虫剂对豆天蛾幼虫毒力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李晓峰郭明明樊继伟
    14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敌敌畏、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4种杀虫剂对豆天蛾幼虫的毒力及对幼虫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浸渍法使用4种药剂梯度浓度溶液处理豆天蛾3龄幼虫,统计药后12、24、36 h的幼虫死亡率,计算不同药剂不同药后时间的半致死浓度(LC50);并用4种药剂亚致死浓度(LC25)处理幼虫后,测定药后0、12、24、36 h的3种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敌敌畏、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处理幼虫 12 h 后,LC50依次为 15.83、39.49、2.64、58.64 mg/L;处理幼虫 24 h 后,LC50依次为 3.55、3.46、1.19、33.91 mg/L;处理幼虫36 h后,LC50依次为1.91、1.33、1.25、24.40 mg/L.敌敌畏处理幼虫后12 h的LC50是药后24、36 h的4.46、8.29倍;同样地,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分别为(11.41、29.69)倍、(2.22、2.11)倍和(1.73、2.40)倍.4种药剂处理幼虫后12、24、36 h,幼虫体内解毒酶活性发生改变.经敌敌畏处理后,GS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CarE活性先大幅下降后缓慢上升再缓慢下降,CYP450活性先下降再升高;经吡虫啉处理后,幼虫GS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再趋平,CarE活性先降低后升高,CYP450活性逐渐上升;经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后,GS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CarE活性先降低后升高,CYP450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经虫螨腈处理后,GS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CarE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再稳定,CYP450活性先降低后升高.

    豆天蛾杀虫剂毒力解毒酶活性

    葡萄霜霉菌株的收集及侵染12个葡萄品种后症状差异分析

    巩培杰康军包若煊王晨...
    149-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葡萄霜霉病的广泛传播会对我国葡萄的产量及质量造成极大的危害.为了科学地防治葡萄霜霉病的传播,从江苏、浙江和上海等长三角省(市)的葡萄栽培区采集编号为BS的霜霉菌菌株样品进行鉴定,之后以12个葡萄品种为寄主材料进行致病力试验.将霜霉菌株侵染葡萄后的表型划分为5类:易感病(A型)、感病(B型)、较感病(C型)、较抗病(D型)、抗病(E型).结果表明,17份菌株的致病力程度多在A型到C型之间,具有欧亚种背景的葡萄品种对所有菌株均较感病,其中以紫甜无核和黑比诺最为感病(A型);3种砧木葡萄对其中12份菌株较为抗病,叶片侵染部位有超敏反应的坏死斑点,其中以砧木Kober 5BB最抗病(E型);具有欧美杂交背景的品种抗病性居中,其中以夏黑和阳光玫瑰较为抗病(D型).为了验证该分级系统的可行性,挑选了 E型葡萄品种砧木Kober 5BB和A型葡萄品种紫甜无核进行进一步的致病力测试和霜霉孢子囊形态观察,发现试验结果一致.该研究为不同遗传背景的葡萄抗病杂交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葡萄病原寄主互作霜霉病超敏死亡致病力

    红花农艺性状与SCoT标记的关联分析

    许兰杰梁慧珍余永亮安素妨...
    157-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花种子富含亚油酸,具有降血脂、美容等功效.获得与红花农艺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将为红花品种分子育种提供技术支撑.基于包含64条多态性条带的19条SCoT标记,利用STRUCTURE 2.3软件和一般线性模型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84份红花种质的12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9.23%~51.21%,数据呈正态分布.单株种子质量与茎粗、有效分枝总数、单株果球总数、顶果球直径、顶果球着粒数、顶果球着粒质量、顶果球质量和单株果球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第1分枝高度呈显著负相关.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可将84份红花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分别包含11、9、20、9、35份试验材料.84份红花种质中有60份材料Q>0.6,占所有供试材料的71.43%,说明各群体中大部分红花种质亲缘关系比较单一.3个SCoT标记位点与单株总果球数、单株2级分枝果球数、单株果球总质量和单株种子质量呈极显著相关联(P<0.01),各位点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在8.25%~10.93%.

    红花农艺性状SCoT标记关联分析

    外源钙对巨峰葡萄裂果及其代谢物质的影响

    朱绍坤乔军马丽孙凌俊...
    163-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外源钙在巨峰葡萄裂果中的作用,以6年生巨峰葡萄为试材,在盛花后20、30、40 d整株喷施5 g/L氯化钙,直至有水滴滴下,以清水为对照,于盛花后45 d开展每10 d取样1次,定期测定葡萄裂果率、果实钙含量、总果胶、可溶性果胶、原果胶、纤维素含量及多聚半乳糖醛酸酶、β-半乳糖苷酶、果胶裂解酶、果胶酯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喷施氯化钙后巨峰葡萄果实裂果率降低,最高降低14.67百分点,果实钙含量最高增加0.68百分点,原果胶含量提升,最高可达51.6%,可溶性果胶含量最高降低54.1%;原果胶降解成可溶性果胶的过程被阻止或延缓;与细胞壁降解相关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果胶裂解酶活性在8月16日明显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巨峰葡萄裂果率与果实钙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3,与原果胶、总果胶呈负相关性,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裂解酶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在盛花后对巨峰葡萄喷施外源钙可有效防治裂果,喷施外源钙可作为减少巨峰葡萄裂果的重要农艺措施.

    外源钙裂果相关性分析酶活性巨峰葡萄

    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诱导羽衣甘蓝小孢子胚状体发生和植株再生

    姚悦梅任杰刘传宏山溪...
    168-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羽衣甘蓝是2年生植物,2年完成1个有性生殖世代,游离小孢子培养是加快其纯合化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羽衣甘蓝小孢子培养的诱胚率低,使其难以育种应用.组蛋白乙酰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影响小孢子发育途径,促进小孢子胚状体发生.本研究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和曲古菌素A处理羽衣甘蓝红斑鸠的小孢子,以诱导胚状体发生.结果表明,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浓度为0.075 μmol/L时,红斑鸠获得最多胚状体,为每个花蕾获得20.24个胚状体,同时直接成苗率也达到最高,为16.07%.曲古菌素A浓度为0~0.150 μmol/L时,红斑鸠的胚状体发生率和直接成苗率都降低.适当浓度的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可以促进羽衣甘蓝红斑鸠小孢子胚状体发生和直接成苗率,而0~0.150 μmol/L曲古菌素A对羽衣甘蓝红斑鸠胚状体的发生和直接成苗率有抑制作用.

    羽衣甘蓝小孢子培养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胚状体发生

    产铁载体的根际促生菌鉴定及其对月季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张婷游小英
    174-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月季蓝丝带根际土为试材,采用铬天青S(CAS)琼脂平板测定法对根际促生菌进行分离,利用平板划线法对菌株进行分离提纯,分析不同分离菌株的促生效果和铁吸收能力,并探索铁载体物质对月季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CAS琼脂培养基共获得3株分离株(SP1、SP2、SP3),16S rRNA分子鉴定显示,SP1、SP2、SP3均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喜昆虫假单胞菌(P.entomophila)、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其中,SP3促生效果、铁含量较佳,铁载体活性可达87.20%.此外,SP3可分泌嗜铁素将不溶性Fe(OH)3转化为可溶性铁,提高根系及地上部铁含量,且显著影响月季幼苗对其他元素(K、P、Ca、Mg、Zn、Mn)的吸收.综上,从月季根际分离得到的1株恶臭假单胞菌(SP3)具有较佳的产铁载体活性,可促进植株生长、铁含量及矿质养分吸收,或可作为开发高效菌肥的潜在资源.

    假单胞菌产铁载体月季地上部根系生长养分吸收嗜铁素

    枯草芽孢杆菌4种环脂肽抗猪δ冠状病毒的研究

    朱桃张双玉张路阳钟纯燕...
    182-186,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从枯草芽孢杆菌Bs 916中提取的表面活性素、罗克霉素、泛革素及杆菌霉素L 4种抗菌肽对猪δ冠状病毒(PDCoV)的抗病毒作用.首先采用CCK-8法确定抗菌肽对细胞无毒性的最佳浓度范围,随后分别采用RT-qPCR、Western blot及IFA 3种方法检测Bs 916中4种环脂肽对PDCoV的抗病毒效果.结果显示,4种环脂肽在浓度≤50 μg/mL时对细胞无毒性,同时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果.相同条件下,罗克霉素抗病毒效果最佳,其次为表面活性素.本研究从枯草芽孢杆菌Bs 916中提取的表面活性素、罗克霉素、泛革素及杆菌霉素L可抑制PDCoV在细胞中的增殖,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其中以罗克霉素和表面活性素的抗病毒效果最佳,可为抗PDCoV药物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表面活性素罗克霉素泛革素杆菌霉素L猪δ冠状病毒

    小尾寒羊GHR和GHRHR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何豫涵卢小宁陈景林白俊艳...
    187-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小尾寒羊的生长和发育的遗传机制,为小尾寒羊的品种选育做基础,本研究对GHR和GHRHR基因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将其多态性与生长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试验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GHR和GHRHR基因在小尾寒羊群体的多态性,利用SPSS软件分析GHRH基因的多态性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在小尾寒羊群体中检测到3种GHR和GHRHR基因基因型,即DD、Ⅱ、ID,GHR基因和GHRHR基因中Ⅱ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25 0、0.687 5,ID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 130、0.2 500,DD的基因型频率为0.0 630、0.0 625.GHR基因个体中DD基因型个体和ID基因型个体在宰后胴体质量、臀端高、尻长、颈长、胸深这5个性状中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DD基因型个体和Ⅱ基因型个体在宰前活体质量、宰后胴体质量、臀端高、尻长、颈长这5个性状中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GHRHR基因中,DD基因型个体和ID基因型个体在宰前活体质量、宰后胴体质量、体高、体长、尻高、颈长、腰角宽、腿臀围这8个性状中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ID基因型个体与Ⅱ基因型个体在颈长和羊的宰前活体质量这2个性状中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同样DD基因型个体同Ⅱ基因型个体在尻高、腿臀围这2个性状中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果证明,GHR和GHRHR基因与小尾寒羊生长发育的相关性,可作为本土小尾寒羊遗传杂交改良的重要功能候选基因.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小尾寒羊的遗传特性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研究小尾寒羊的遗传多样性改良和培育优良小尾寒羊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小尾寒羊GHRHR基因GHR基因PCR关联分析生长性状

    鹅星状病毒capsid蛋白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饶丹陈明睿刘佳音高赛楠...
    193-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鹅星状病毒(GAstV)capsid蛋白对细胞因子的影响,试验将构建的pCMV-capsid真核质粒转染293细胞,并于转染后12、24、36 h收集细胞,提取核酸检测细胞内CCL2、CCL5、IL-1β、TNF-α、IFITM1和IFITM2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capsid蛋白于12、36 h显著抑制CCL2转录,12 h显著促进CCL5表达,24 h显著抑制CCL5表达;capsid蛋白于24、36 h显著促进IL-1β的转录;capsid蛋白于24、36 h显著抑制IFN-α的转录;capsid蛋白于36 h显著促进TNF-α的转录;capsid蛋白于24 h显著抑制IFITM1的转录,于36 h显著促进IFITM1和IFITM2的转录.结果表明,GAstV capsid蛋白过表达能够诱导IL-1β、TNF-α和IFITM的转录,抑制CCL2和IFN-α的转录;对于CCL5,capsid蛋白早期促进CCL5的转录,后期抑制CCL5的转录;对于IFITM1,capsid蛋白早期抑制IFITM1转录,后期促进IFITM1转录.

    鹅星状病毒细胞因子转录RdRp蛋白

    融合迁移学习和知识蒸馏的轻量级马铃薯叶片病害识别模型的构建方法

    章广传李彤高泉叶荣...
    197-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轻量级深度学习模型常被部署于移动端或物联网端,以实现算力资源受限条件下马铃薯病害的识别.但轻量级模型网络层数较少,模型特征提取能力有限,无法实现相似表型特征的精确提取.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轻量级残差网络模型的构建方法,该方法融合迁移学习和知识蒸馏策略训练模型,在教师模型上使用迁移学习策略缩短教师模型的训练时间,并将ResNet18模型进行模型剪枝,使用降采样的方法提高模型识别准确率,最终在保证轻量化的前提下,实现对马铃薯叶片病害类别的精准识别.在马铃薯叶片数据集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方法构建的轻量级模型的识别准确率相较于Resnet18提高1.55百分点,模型大小缩小49.18%;相较于目前农作物病害识别领域,常用的轻量级模型MobileNetV3在模型大小相近的情况下,识别准确率提高2.91百分点.该模型能够满足大部分实际应用下的场景,可为部署在物联网和移动端设备上的模型提供参考.

    马铃薯病害识别轻量级模型迁移学习知识蒸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