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金属热处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金属热处理
金属热处理

徐跃明

月刊

0254-6051

jsrcl@vip.sina.com

010-62935465;8241508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18号北京机电研究所内

金属热处理/Journal Heat Treatment of Met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8年创刊,1979年公开发行。办刊特点:1、研究所、学会、协会合办,拥有资深编委,开门办刊;2、理论联系实际,普及与提高并重,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努力为提高机电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3、注重国际交流,信息量大,精品意识强,广告宣传实际效果好。主要栏目:1、专题综述;2、新工艺、材料、设备;3、组织与性能;4、典型零件热处理;5、工艺改进与设备改造;6、计算机应用;7、专业化生产与管理;8、热处理标准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复合添加微量Mn、Zn、Ti对Al-Cu-Li-Mg-Ag-Zr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徐庆尹登峰王华谢凯文...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拉伸试验机、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设备研究了微量Mn、Zn、Ti元素的复合添加对Al-Cu-Li-Mg-Ag-Zr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添加微量Mn、Zn、Ti元素能显著细化铸态合金晶粒组织,同时使固溶态合金中的难溶第二相Al(CuMnFe)也得到细化;复合添加微量Mn、Zn、Ti元素能有效促进T6、T8峰时效态Al-Cu-Li-Mg-Ag-Zr合金中主要强化相T1细小弥散地析出,提高合金力学性能;相比T6峰时效态,Al-Cu-Li-Mg-Ag-Zr合金在T8峰时效态析出的T1相数量明显增多、尺寸明显减小,分布更均匀弥散,强度和塑性显著提高.

    Al-Cu-Li-Mg-Ag-Zr合金微合金化元素热处理力学性能显微组织

    2Ni6Cr5Al2MoV轴承钢热变形行为及热加工图

    韩蔚然高永亮李猛朱成席...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Gleeble-3800试验机研究了 2Ni6Cr5Al2MoV轴承钢在变形温度900~1200℃、应变速率0.01~10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建立并验证了材料的高温本构方程以及再结晶临界应变模型,基于动态材料模型理论绘制了试验钢在真应变0.6、0.7时的热加工图.结果表明,随着应变速率的升高和变形温度的降低,2Ni6Cr5Al2MoV钢的流变应力增大.适当提高变形温度、降低应变速率有利于该钢动态再结晶的进行.2Ni6Cr5Al2MoV钢能量耗散率η最大值约为0.37,应变量对耗散因子的影响较小.该钢合适的热加工条件为变形温度1100~1200 ℃,应变速率0.01~0.1 s-1.

    2Ni6Cr5Al2MoV轴承钢热变形行为本构方程临界应变模型热加工图

    《钢件的正火与退火》等3项国家标准起草单位征集

    16页

    0.2C-5.0Mn-0.5Si-1.0Al中锰钢选择性氧化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分析

    周建虎李岩定巍方琪...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0.2C-5.0Mn-0.5Si-1.0Al中锰钢进行热、动力学计算,并结合5%H2-N2气氛下790℃退火过程试验钢的氧化行为分析,研究了合金元素Mn、Al和Si的选择性氧化行为.通过热力学计算了钢中氧化物的析出顺序为Al2O3>MnAl2O4>SiO2>MnSiO3、Mn2SiO4 或 MnO,并确定了 790 ℃,-30℃露点(P(o2)=9.83 × 10-23 atm)下试验钢的氧化物组成为:MnO+MnAl2O4+Mn2SiO4.退火后试验钢得到的氧化层产物与热力学计算相一致;外氧化层的主要成分为连续分布的MnO层,在MnO层外还零散分布着先发生选择性氧化的Al、Si氧化物;内氧化层包含Mn-Al-Si-O元素,与MnO+MnAl2O4+Mn2SiO4的热力学计算结果相一致.利用Wagner模型、铁素体相中合金元素扩散数据,预测了 Al和Si元素的内氧化行为,为高强度钢板表面选择性氧化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锰钢热力学动力学表面选择性氧化

    Mg-Gd-Zn-Zr镁合金的摩擦磨损行为

    王若天朱帅帅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显微硬度计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不同Gd含量的固溶态Mg-xGd-1Zn-0.4Zr(x=3,6,9 wt%)合金和不同Zn含量的固溶态Mg-6Gd-yZn-0.4Zr(y=0.5,1,2 wt%)合金的显微组织、硬度、摩擦因数、磨损率和磨损形貌.结果表明,随着Gd或Zn含量的增加,固溶态合金的晶粒有所细化,合金的硬度上升,摩擦因数变化较小.随着Gd含量的增加,合金的磨损率稍有增加;而随着Zn含量的升高,合金的磨损率降低,当Zn含量为2%时,其磨损率比Zn含量为0.5%合金的磨损率降低了 24%.5组合金主要发生了磨粒磨损、氧化磨损和塑性变形.当Gd含量为9%时,还观察到粘着磨损.Mg-Gd-Zn-Zr合金的耐磨性主要取决于磨损机制,与硬度无直接对应关系.

    Mg-Gd-Zn-Zr镁合金摩擦因数磨损率磨损机制

    关于投稿注册作者邮箱地址有效性的说明

    28页

    Al11.5Cr16Fe17Ni51.5V4高熵合金中L12结构纳米共格相的析出行为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印家辉林耀军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Al11.5Cr16Fe17Ni51.5V4高熵合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固溶处理成单相固溶体的该合金在600℃时效不同时间后的微观组织和拉伸性能.结果表明,经1150℃保温7 min再结晶退火/固溶处理后,该合金组织为单相FCC固溶体.600 ℃时效处理后,形成了具有L12结构的纳米尺寸球状富Ni、Al元素的γ'-Ni3Al析出相.随时效时间延长,γ'析出相的尺寸和体积分数单调增加,晶粒尺寸轻微长大.合金的屈服强度从306 MPa增加到863 MPa,抗拉强度从560 MPa增加到1272 MPa,同时合金保持了良好的韧性(均匀延伸率34.1%~17.7%).时效过程中,合金强度的增加,主要归因于γ'相的析出强化,其析出强化的机制为位错切过机制.γ'相析出强化效应随γ'相尺寸和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合金的良好韧性取决于γ'析出相的共格特征和极小的纳米尺寸,降低了析出相/基体界面的应力集中.

    高熵合金时效处理析出强化L12结构γ'析出相力学性能

    珠光体轨钢磨损及损伤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行为

    高超蒋宏利王旭王东梅...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环块对磨试验,研究不同试验力以及循环周次下75 kg/m珠光体重载热处理轨钢的摩擦磨损性能,并与添加RE、Nb和Ni元素的轨钢对比.同时结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电子探针技术,分析了试样磨损后表面形貌、剖面损伤、塑性变形区的微观组织演变以及元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试验力增大,磨损量增大,磨损形式由氧化磨损向粘着磨损和疲劳磨损过渡,变形区白层的厚度增大.随着摩擦磨损循环周次的增加,变形区晶粒更加细小,塑性变形层厚度变大.但在较大的试验力下,白层中的裂纹扩展相交后导致材料发生破碎,磨损量增加.添加RE、Nb和Ni元素的轨钢相较于原始态轨钢的珠光体片层间距细化了 21.8%,珠光体片层间距越小,形成的白层厚度越小且不易破碎,因此具有更好的耐磨性.

    热处理轨钢珠光体轨钢摩擦磨损磨损机理

    热处理工艺对Q890高强钢组织及析出相的影响

    安涛郭呈宇李天怡张弛...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热力学计算以及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试验设备对热处理Q890高强钢的显微组织和析出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淬火态试验钢的微观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少量贝氏体+纳米(Nb,Ti)C和富Cu粒子,析出相平均尺寸为42.09 nm,体积分数为0.66%,析出强化分量为89.21 MPa;200 ℃低温回火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变化不大,析出相略微长大,析出强化分量降低;600 ℃高温回火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少量贝氏体+大量富Fe的M23C6粒子,析出相显著长大,平均尺寸为52.29 nm,体积分数为8.55%,析出强化分量显著提高,为271.08 MPa.

    Q890高强钢热处理析出相显微组织

    TC4钛合金与增材制造17-4PH不锈钢扩散焊界面微观组织及工艺参数的影响

    王理想刘坤李洁芦笙...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TC4钛合金和原子扩散增材制造(ADAM)17-4PH不锈钢,采用不同中间层及不同温度进行扩散焊连接,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及显微硬度测试等手段对接头界面的微观组织特征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Cu箔+Ni箔复合中间层,扩散焊温度960、920 ℃,保温时间60 min,焊接压力2 MPa,均获得成形良好的TC4钛合金/ADAM 17-4PH不锈钢扩散焊接头,界面区域主要包含4个不同的区域,依次为TC4钛合金侧的扩散影响区(DAZ 1)、中间层Cu箔+Ni箔发生扩散反应生成界面反应区(IRZ 1与IRZ2)、ADAM 17-4PH不锈钢侧的扩散影响区(DAZ 2).扩散焊温度为960 ℃时,界面IRZ 2中生成了 CuTi+CuTi2共晶相及CuTi2、Ti(Cu,Ni)、α-Ti相,剪接强度最大,为163 MPa.采用Cu箔+Ni箔时,扩散焊温度由920 ℃升高至960℃,界面区宽度从243.5μm增长为278.2 μm,IRZ 2区域显微硬度峰值从693 HV0.1降至612 HV0.1.当扩散焊温度(960 ℃)不变,中间层为Cu箔+Ni箔的扩散焊接头显微硬度峰值最高,约为612 HV0.1.中间层为Ni箔的显微硬度峰值最低,在IRZ区域,约为495 HV0.1.

    原子扩散增材制造17-4PH不锈钢TC4钛合金扩散焊界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