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金属热处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金属热处理
金属热处理

徐跃明

月刊

0254-6051

jsrcl@vip.sina.com

010-62935465;8241508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18号北京机电研究所内

金属热处理/Journal Heat Treatment of Met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8年创刊,1979年公开发行。办刊特点:1、研究所、学会、协会合办,拥有资深编委,开门办刊;2、理论联系实际,普及与提高并重,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努力为提高机电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3、注重国际交流,信息量大,精品意识强,广告宣传实际效果好。主要栏目:1、专题综述;2、新工艺、材料、设备;3、组织与性能;4、典型零件热处理;5、工艺改进与设备改造;6、计算机应用;7、专业化生产与管理;8、热处理标准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Co-Ni基高温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及微观组织演变

    付志强何国爱吴赟杰贺存孝...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对新型Co-Ni基高温合金进行热压缩试验,研究其在变形温度为950~1100 ℃、应变速率为0.01~10s-1、真应变为0.693时的热变形行为和微观组织演变.结果表明,合金流动应力随变形温度的升高或应变速率的降低而减小.合金平均晶粒尺寸随变形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降低变形温度和提高应变速率可细化动态再结晶晶粒.基于EBSD和TEM分析表明,合金热变形过程中非连续动态再结晶(DDRX)作为主要动态再结晶(DRX)机制,孪晶形核作为辅助形核机制.

    Co-Ni基高温合金热压缩动态再结晶孪晶

    304Cu和430Cu抗菌不锈钢中富铜相的演化及其抗菌性能

    莫金强冯光宏徐梅张威...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添加适量的Cu制备了 304Cu和430Cu抗菌不锈钢.借助XRD、OM和TEM,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对两种含Cu抗菌不锈钢组织及其抗菌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富Cu相随退火温度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304Cu抗菌不锈钢的显微组织由不规则奥氏体构成,而430Cu抗菌不锈钢的显微组织均由多边形铁素体构成,局部存在异常长大的晶粒.在304Cu抗菌不锈钢中的富铜相呈圆形,且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富铜相数量增加,尺寸增大,但退火温度超过850 ℃后,长大速率变缓.而在430Cu抗菌不锈钢中,富铜相的尺寸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退火温度达900℃时,形状由球形或椭球形变为杆状.经过850℃退火处理的两种试验钢均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能够延缓与之接触的豆制品、大米饭腐败进程,还能在自身周围形成抑菌环境.

    含Cu抗菌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富铜相抗菌性能

    第12期"GB/T 32541-2016热处理质量控制体系"等国家标准培训

    15页

    淬火工艺对DH350模具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杜昭阳赵杰陈献刚曹铁山...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冲击试验机和硬度计研究了 1030 ℃油冷淬火+590℃回火+600 ℃回火(工艺Ⅰ)、1030℃空冷淬火+590℃回火+600℃回火(工艺Ⅱ)和1030℃油冷淬火+980℃油冷淬火+590 ℃回火+600 ℃回火(工艺Ⅲ)处理对DH350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热处理工艺下试验钢的组织均主要为回火马氏体+回火索氏体+碳化物;不同的是,工艺Ⅰ下组织的板条特征明显,细小碳化物弥散分布,此时硬度和冲击性能都较高,且冲击吸收能量波动较小,综合性能良好;工艺Ⅱ下组织的板条粗化明显,且碳化物沿晶界聚集,使得硬度降低,冲击性能恶化;工艺Ⅲ下组织的晶粒细化显著,但未溶碳化物较多且存在混晶现象,此时冲击吸收能量较高,但波动较大,同时硬度下降明显.因此,DH350模具钢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1030℃油冷淬火+590 ℃回火+600 ℃回火,此时硬度和冲击吸收能量分别为45.1 HRC和22.4 J.

    热作模具钢空冷淬火两次油冷淬火冲击性能硬度

    2024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预通知

    24页

    高强韧桥梁钢Q690q的单轴拉伸性能与低周疲劳性能

    彭宁琦周文浩金东浩武会宾...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热机械轧制(TMCP)+回火(T)和调质(QT)两种工艺处理的Q690q桥梁钢板,进行了表面和心部的单轴拉伸和低周疲劳试验,同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表面和心部的微观组织及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进行了观察,并分析了其对拉伸性能和低周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MCP+T工艺钢板的微观组织主要由板条贝氏体(LB)、粒状贝氏体(GB)和少量马奥岛(M/A)组成,表面的LB占大多数,且比心部的组织更加细小,同时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较均匀;与心部相比,表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屈强比及伸长率均增大,低周疲劳寿命明显提高.而QT工艺钢板的微观组织以回火索氏体(TS)和GB为主,心部的GB占比增加,但比表面的组织反而细小些,同时原始奥氏体晶粒也更为细小均匀;与表面相比,心部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屈强比及伸长率均减小,但低周疲劳寿命反而提高.两种工艺相比,无论是表面还是心部,TMCP+T工艺钢板的屈服强度较低,抗拉强度较高,屈强比较低,同时伸长率较低.而两种工艺钢板的低周疲劳寿命变化范围极为接近,处理工艺对试验钢的低周疲劳性能影响不大.同时对拉伸性能与低周疲劳性能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表明疲劳强度系数与抗拉强度呈线性相关,疲劳延性系数与伸长率呈线性相关.

    Q690q桥梁钢热机械轧制调质拉伸性能疲劳寿命

    超快冷工艺制备的超高强度马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和性能

    刘自权栗克建张龙柱李守华...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超快冷工艺制备不同Mn添加量(1.01%、1.41%和1.74%,质量分数)的超高强度马氏体钢,采用XRD、SEM、EBSD、TEM等技术手段对比分析试验钢的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高角度晶界比例、马氏体板条厚度和纳米析出相等显微组织差异,利用TDA技术分析了钢的抗氢脆性能,同时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钢中Cu析出相界面处的氢陷阱.结果表明,随着Mn添加量的增加,1500 MPa级马氏体钢的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均约为7 μm,但高Mn试样的马氏体板条更细、更密.第一性原理计算证明Cu与马氏体钢基体界面处可以形成良性氢陷阱,马氏体组织中大量的各类界面有助于在钢中形成更加分散的氢陷阱,氢在材料中就不容易局部聚集,从而降低材料氢脆断裂风险.基于超快冷工艺,Mn添加量增加可以实现1500 MPa级马氏体钢获得更多界面组织,微量的Cu析出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材料的抗氢脆性能.

    马氏体钢氢脆残留奥氏体氢陷阱第一性原理

    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板坯后续工艺流程中的织构演变

    孙文科吴忠旺任慧平张慧敏...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采用低温加热工艺制备的高磁感取向硅钢板坯,利用EBSD技术分析了热轧、常化、冷轧和初次再结晶阶段织构的主要组成和Goss织构的分布.结果表明,热轧板的表层是高斯织构的起源,在过渡区{ 100 }、{ 110}和{ 111}三种面织构都有一定的占比,中心形变区域占比最多的是{100}<110>立方织构.常化板的表层存在较多的{110}<112>黄铜织构和{110}<001>Goss织构,过渡区和中心形变区都有较多的{ 114}<418>织构,中心形变区占比最多的是{ 112}<110>α线织构.冷轧织构以{112}<110>α织构为主,还有较多的{100}<110>织构.经过脱碳退火和渗氮工艺后,初次再结晶以{114}<418>织构和{111 }<112>γ线织构为主.

    高磁感取向硅钢低温加热织构

    硅对铸态CoCrFeMnNi高熵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李荣斌宗在康张志玺张如林...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冷坩埚悬浮熔炼法制备了 CoCrFeMnNiSix(x=0,0.3,0.6,0.9)系列高熵合金.使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及附带的能谱仪分析了硅添加后合金组织结构的变化,并对CoCrFeMnNiSix合金硬度、室温摩擦磨损及室温压缩性能进行了一系列测试.结果表明,CoCrFeMnNi合金为单相FCC结构,随着硅含量的增加,FCC基相晶界处Mn、Ni、Si元素富集并且逐渐析出硅化物,产生细晶强化及弥散强化,从而使合金的硬度、耐磨性、压缩强度和压缩屈服强度得到提升,其中,CoCrFeMnNiSi0.9合金综合性能最佳.

    高熵合金硅添加显微组织晶粒细化力学性能

    Si对Al-1.5Cu-0.7Mg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谭鑫禹刘静静刘东雨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力学性能测试、20 ℃电阻率测试及显微组织观察,研究了 Si加入量为0.3wt%时对Al-1.5Cu-0.7Mg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i加入量为0.3wt%时,Al-1.5Cu-0.7Mg合金时效态的强度明显提高,经473~493 K峰时效后,其20℃电阻率为3.638~3.667 µΩ·cm,抗拉强度为370~380 MPa.根据马蒂森定律建立了 20 ℃电阻率与时效析出第二相相对体积分数之间的关系式.利用JMA(Johnson-Mehl-Avrami)方程得出Al-1.5Cu-0.7Mg和Al-1.5Cu-0.7Mg-0.3Si合金的时效析出激活能分别为135 kJ/mol和204 kJ/mol,由此可判定,Al-1.5Cu-0.7Mg合金以S"相为主,Al-1.5Cu-0.7Mg-0.3Si合金以S相为主.由JMA方程对其他时效参数下的电阻率进行预测,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在99%以上.

    Al-1.5Cu-0.7Mg合金Si电阻率抗拉强度第二相析出激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