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材料热处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材料热处理学报
材料热处理学报

周敬恩

月刊

1009-6264

clrcl@vip.163.com

010-62914115;82415080

100083

北京海淀学清路18号北京电机研究所内

材料热处理学报/Journal Transactions of Materials and Heat Treat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和北京机电研究所承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读者对象:国内外通用机械制造、冶金、能源、交通、化工、轻纺、建筑、汽车、航空航天、兵工、电子、橡塑等行业的专业人员。同时还定期向相关展览会、交流会、研讨会及有关团体会员单位和个人等赠阅 。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预变形对Q&P钢微观组织及烘烤硬化性能的影响

    张鹏李兵徐飞越王敏...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 Q&P钢在不同预变形(0%、3%、6%和9%)条件下的烘烤硬化行为.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XRD)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表征了试验钢在预变形和烘烤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结果表明:随着预变形量的增加,试验Q&P钢的烘烤硬化(BH)值先增加后减小,预变形量为6%时,BH值最大,为144 MPa.此外,在预变形较小时,晶粒尺寸是影响残留奥氏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马氏体转变优先发生在尺寸较大的残留奥氏体当中;随着预变形量的增加,大尺寸残留奥氏体消耗殆尽,在剩余残留奥氏体尺寸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其所在位置及其周围组织分布决定了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最后,烘烤过程中,会造成残留奥氏体数量的少量减少,这也会影响后续变形过程中相变诱导塑性效应的发生,不利于材料的整体塑性.

    Q&P钢预变形残留奥氏体稳定性烘烤硬化微观组织演变

    免加热直轧工艺钢筋在模拟混凝土孔隙液中的耐腐蚀性能

    夏子祥黄贞益邓爱军敬和民...
    11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电化学测试和浸泡实验等方法,研究了免加热直轧(DROF)钢筋和传统加热炉轧制(THR)钢筋在模拟混凝土孔隙液中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与THR钢筋相比,DROF钢筋的组织晶粒度细化,在不同浓度Cl-溶液中,DROF钢筋都具有更低的自腐蚀电流密度、更高的自腐蚀电位和更高的阻抗值,耐腐蚀性能更好;腐蚀质量损失实验表明,DROF钢筋基体表面腐蚀坑较小,且拥有较低的腐蚀速率和较少的点蚀坑.试样表面的腐蚀产物主要成分为Fe3O4、Fe2O3、α-FeOOH、γ-FeOOH.

    电化学腐蚀耐腐蚀性腐蚀速率

    ZK60镁合金表面MAO-LDH疏水膜层的一步水热法制备及其耐蚀性能

    孙天逸管骏武张伊凡陈子阳...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一步水热法在ZK60镁合金表面微弧氧化(MAO)膜层上制备了肉豆蔻酸(MA)修饰的Mg-Al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复合膜层,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了膜层的微观形貌、物相成分及结构,通过接触角测定仪及电化学工作站分析了膜层的润湿性及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MA/LDH膜层成功封闭了MAO的微孔,水热温度为120 ℃时制备的MA/LDH/MAO复合膜层表面LDH片层较为完整均匀,其接触角最大,为143.42°.ZK60、MAO膜层及不同水热温度制备的MA/LDH/MAO复合膜层的耐蚀性由大到小依次为MA/LDH/MAO-120>MA/LDH/MAO-110>MA/LDH/MAO-130>MAO>ZK60,这归因于MA/LDH/MAO-120膜层具有均匀完整的LDH结构及MA插层/表面修饰LDH作用,可有效提高ZK60镁合金的耐蚀性能.

    镁合金微弧氧化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疏水性耐蚀性

    TiC含量对TiC/Ni复合涂层组织、硬度及耐蚀性的影响

    王永霞陈林婷冯明凤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价格低廉的45钢的零件在苛刻环境中的使用寿命,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其表面制备了不同TiC含量的TiC/Ni熔覆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显微硬度计和电化学工作站等分析了涂层的组织、硬度及耐蚀性.结果表明:Ni35熔覆层枝晶为富含Fe、Ni的γ-Ni固溶体,晶间为γ-Ni固溶体和富含B、C的M23C6、Cr2B组成的共晶体,熔覆层从底层到上层依次为平面晶、胞状晶、柱状晶、柱状树枝晶、等轴晶和细等轴晶,枝晶中的Cr元素随着距熔覆层底部距离的增加出现富集.添加10%和20%TiC的熔覆层下层为粗大的柱状晶和柱状树枝晶,中层和上层为等轴晶,TiC以块状和四边形的形态分布于枝晶间.添加30%TiC的熔覆层分布有块状、杆状、粒状、鱼骨状和花瓣状的TiC,枝晶为细小的等轴晶.不同TiC含量的熔覆层硬度均呈现下层和上层硬度高,中层硬度低的现象.含10%TiC的熔覆层平均硬度最低,含30%TiC的平均硬度最高.未添加TiC的Ni35熔覆层腐蚀电流密度最小,钝化膜稳定性最好,耐蚀性最优,添加TiC后熔覆层的耐蚀性下降,但随着TiC含量的升高,熔覆层耐蚀性逐渐升高.

    TiC/Ni复合涂层激光熔覆显微硬度耐蚀性

    Al2O3-Cu/25Cr复合材料的热变形行为与热加工图

    李恒田保红周孟马紫鹏...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内氧化-快速热压烧结方法制备了 Al2O3-Cu/25Cr复合材料,利用Gleeble-1500D型热模拟试验机对其进行热变形试验(变形温度为600~900 ℃,变形速率为0.001~1s-1),绘制了其真应力-真应变曲线,根据双曲正弦模型计算了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激活能和本构方程,得到了 Al2O3-Cu/25Cr复合材料热变形过程的热加工图.结果表明:Al2O3-Cu/25Cr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激活能为287.227 kJ/mol,根据热加工图,确定了复合材料最佳的热加工工艺参数为变形温度为800~900℃、变形速率为 0.25~1 s-1.

    Al2O3-Cu/25Cr复合材料热变形本构方程热加工图

    Cu-2Ti-0.3Zr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及组织演变

    王能能田保红周孟景柯...
    14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真空熔炼技术制备了 Cu-2Ti-0.3Zr合金,在变形温度为750~900℃及应变速率为0.001~1 s-1的条件下,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对Cu-2Ti-0.3Zr合金进行了热变形试验.通过分析合金的热变形行为,构建了其本构方程和热加工图,并分析了其在不同变形条件下的微观组织演变.结果表明:合金的流变应力随变形温度的降低而增加,随应变速率增加而上升.通过绘制热加工图,得到了 Cu-2Ti-0.3Zr合金的最佳热加工工艺:变形温度为825~900 ℃和应变速率为0.010~0.050 s-1.在较优的工艺条件下,合金的组织主要由变形晶粒和等轴亚晶组织组成.

    Cu-Ti-Zr合金流变应力本构方程热加工图组织演变

    第一性原理分析Al/Al4SiC4界面的稳定性与电子结构

    李岩马志鹏郝辉南朱永坤...
    155-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选区激光熔化制备SiC/Al基复合材料中形成的Al/Al4SiC4界面,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建立了 12种Al/Al4SiC4界面结构模型,研究了 Al/Al4SiC4界面结构的粘附功与电子性质.结果表明,几何优化后,C(Al)终端和Al终端界面润湿性较好.其中,Al终端心位界面的粘附功为7.32 J/m2,界面间距为0.227 nm,说明此结构具有强界面特征.这意味着Al/Al4SiC4界面更倾向于形成Al终端心位界面结构.在Al终端心位和孔位界面结构中,界面两侧键合方式主要为金属键和离子键.而在C(Al)终端心位和孔位界面结构中,界面两侧键合方式主要为共价键和离子键.

    Al/Al4SiC4界面电子结构第一性原理界面性质

    SA765Gr.Ⅱ合金钢热拉伸本构模型的参数反求

    杨圳陈学文苏志毅孙佳伟...
    165-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温度为950~1150℃,应变速率为0.01~5 s-1的条件下,使用Gleeble-1500D热模拟实验机对SA765Gr.Ⅱ合金钢进行了等温热拉伸实验以研究其热拉伸变形行为.首先通过线性回归方法推导了 SA765Gr.Ⅱ合金钢的Norton-Hoff模型参数,之后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模拟退火(ASA)算法求解本构模型参数的方法(反求方法).结果表明:相比于回归方法,反求方法构建的模型预测相关系数R从0.9831提高到0.9958、均方根误差RMAE由6.392降低至3.603、平均相对误差AARE由5.38%降低至3.69%.线性回归方法构建的模型预测误差期望与标准偏差分别为0.97和8.76,反求方法构建的模型预测误差期望与标准偏差分别为0.13和5.14.通过反求方法构建的Norton-Hoff模型预测精度得到了提高.

    SA765Gr.Ⅱ合金钢Norton-Hoff模型自适应模拟退火算法反求方法

    TiFeCrCoNi高熵合金作为中间层的镁/钛电阻点焊接头的组织性能

    亓安泰吴鸿燕刘泽民程东海...
    174-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TiFeCoCrNi高熵合金粉末为中间层,对镁/钛异种材料进行电阻点焊,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等研究了接头的组织结构、物相和力学性能,分析了接头的界面反应扩散行为.结果表明:接头依次由镁合金母材、α-Mg+Al2FeCo、FCC+η、Ti3Al+FCC+η和TC4母材组成.镁合金中的Al元素扩散进入高熵合金中间层生成Al2FeCo,钛合金中的Ti、Al元素扩散进入高熵合金中间层生成Ti3Al,且两界面区均由固溶体和化合物的混合组织组成,提高了接头性能.在焊接电流为18.8~24.5 kA、焊接压力为4.06~7.83 kN、焊接时间为6~24 cycles的工艺范围内,接头强度在2.4 kN以上;在焊接压力为5.13 kN、焊接电流为21.7 kA、焊接时间为20 cycles时.接头的拉剪载荷最大.为5.368 kN.

    镁合金钛合金电阻点焊TiFeCoCrNi中间层拉剪载荷

    5A06铝合金棒非真空瞬间液相扩散连接工艺

    李家豪周惠焱陈宜刘强...
    181-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成分为Al-7Si-20Cu-3Mg-3Zn-1Ni-1Ga的自制中间层,对5A06铝合金棒进行非真空瞬间液相扩散连接.借助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和万能拉伸机等对不同焊接工艺下的接头微观组织形貌与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建立微观组织与断口形貌之间的联系,并讨论不同焊接工艺参数对接头连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焊接温度为550 ℃,保温时间为20 min时,接头的力学性能最佳,平均抗拉强度达到201 MPa,约为母材强度的72%.随着焊接温度的升高,接头会因过高的焊接温度而氧化,同时在焊接压力的作用下,接头因软化而产生裂纹;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焊缝中心形成少量条块状Al-Mg-Cu三元共晶相及少量SiO2,部分SiO2之间发生偏聚导致难以焊合,进而在焊缝中产生裂纹,严重影响接头性能.

    5A06铝合金瞬间液相扩散连接焊接工艺断口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