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社会科学
江苏社会科学

金晓瑜

双月刊

1003-8671

s83321531@163.com

025-83321531 025-86638536

210009

南京山西路120号国贸大厦16层

江苏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s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重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环境治理中党建嵌入与"治联体"自治的双向耦合

    余敏江刘沛汉
    108-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环境具有天然的隐蔽性、分散性、流动性、复合性等特征,"治联体"自治是乡村生态振兴背景下基层党建嵌入乡村以整体性推进环境善治的新型治理结构.基于"价值—结构—制度"的三维分析框架,结合T村环境治理实践,揭示党建嵌入与"治联体"自治双向耦合的机理.结果表明,党建嵌入与"治联体"自治的双向耦合是一个价值互认、结构互嵌和制度互融的过程.一方面,基层党建以理念嵌入、身份嵌入、制度嵌入等方式嵌入"治联体",在"价值认同—结构优化—制度整合"的层层递进链条下激发村民进行环境治理的行动自觉;另一方面,"治联体"的嵌入性自主,不仅使"治联体"自治以新的简约形态复归落位,也为基层党建创新提供了中间渠道和行动空间.双向耦合下的乡村环境治理,实现了局部有效和整体有效的双重提升、政治定力和社会活力的协同进阶、政治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

    乡村环境治理党建嵌入"治联体"自治双向耦合

    第三次分配的社会机制:基本构成与作用机理

    江亚洲周俊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第三次分配主要通过发挥社会机制的作用来弥补第一次和第二次分配的不足.既有研究均认同第三次分配是社会机制调节的资源配置活动,但对社会机制的具体内容缺乏探讨.对上海市的调查资料进行扎根理论分析发现,第三次分配的社会机制由志愿意向、公共利益和社群构成,其中志愿意向是第三次分配的供给侧,公共利益是需求侧,社群发挥调节社会资源的作用,是社会机制的核心.在与市场机制、行政机制相并列的意义上建立第三次分配社会机制的理论模型,对于理解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机理并基于此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次分配社会机制社群志愿意向公共利益

    中国共产党创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成逻辑

    刘秀玲
    127-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契合民族特质不断探索、实践和发展民主的光辉典范,是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新表述.从历史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人民进行了长期持续的民主实践探索,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孕育与形成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从理论逻辑上看,全过程人民民主以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为基石,是在系统总结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经验过程中所提出的全新民主形态,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民主理论,实现了人类民主的新飞跃.从实践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实践中探索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民主主旨要义,建构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并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确保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共产党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

    绿色转型:关系调适、基本样态及其发轫机制

    陈涛李慧
    136-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典环境社会学研究聚焦环境问题或环境衰退的学理解剖与理论阐释,呈现"环境衰退论"的叙事特征.为应对环境挑战,人类积极调整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的绿色转型,勾勒出资源消耗迈向资源善用、环境损害迈向生态修复、生态代谢断裂迈向生态循环以及失序发展迈向协调发展的基本轮廓.制度-政策势能、经济-技术变革和社会-文化浪潮构成绿色转型赖以发轫和发展的基本机制,其中,制度-政策势能在中国的绿色转型实践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当前,绿色转型虽然已不只是学术想象与学术倡导,但这种转型实践还处于趋势性状态,面临着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不充分性的挑战.对此,环境社会学需要持续开展更为深入的学理研究.

    绿色转型环境衰退论关系调适资源善用生态循环协调发展

    激活乡愁: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的传承与重塑

    郑娜娜
    146-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村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库",是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它通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形态反映乡村居民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等.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包含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自发有序的空间生态、商贸互融的市镇生态、生生与共的人文生态等核心要素.但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出现失衡,存在着传统建筑保护与村民改善生活愿望相左、资本下乡目的与当地居民人本价值背离、村落空心化与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缺失、重视实体修复与轻视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并存等多重发展困境与悖论.这需要从坚持文化整体保护理念、重塑乡村精神文化家园、激活乡村建设主体意识、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共治、发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等多方面重塑村落文化生态,促进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与持续发展,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数字乡村文化生态

    财政金融协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理与路径

    王翌秋石洪波
    15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应有之义.从生态产品属性和区位条件两个维度探讨财政金融协同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面临的瓶颈与保障条件.证明通过财政与金融协同,可以实现资金流向引导、优化项目融资环境、打造新融资工具、降低项目风险,有助于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化和资本化.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支持,财政与金融协同尚处于探索阶段,且协同方式单一,财政与金融联结不紧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财政与金融联结较为紧密,且协同形式多样,财政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当前,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沟通不够顺畅、协调机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是制约财政金融协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实瓶颈,需要相关部门提供制度保障、平台支持、创新环境和人才保障等保障条件.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财政金融协同共同富裕

    中国区域人才政策的量化评价与时空演变

    陈强远叶杨李晓萍
    166-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人才争夺战"的背景和城市人才政策的视角,在"多地区—多政策"模式下政策量化的标准制定及流程与量化评价体系设计等方面开展探索性研究,并利用自然语言分析(NLP)、文本挖掘等方法,整理2002-2021年中国3308项地级市人才政策的量化数据.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人才政策在数量与质量方面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刻画,中国地级市人才政策在数量与质量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2002-2011年为探索起步期,2012-2015年为快速发展期,2016-2018年为无序竞争期,2019年至今为降温退坡期.政策得分上"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征明显,但趋势已经有所改变.区域间的无序竞争和政策趋同现象严重,人才引进和使用需求定位亦不明确."重招引、轻培育"的人才"焯水"现象严重,同时,对所引育人才的配套措施完备性上存在欠缺.据此,建议加强东西部、南北方人社协作,推动人才资源双向流动;依托城市资源禀赋,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制定更具针对性与差异化的人才政策;改变重引轻用的政策导向,围绕各具体环节制定,形成"引育留用"前后贯通的完整政策链条.

    城市人才政策政策量化时空演变政策文本挖掘自然语言分析

    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共同而有区别"的法律责任

    王梓凝
    176-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责权利一致是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履职尽责的基础,也是独立董事制度的核心.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建立之初缺乏清晰定位,导致实践中独立董事法律责任界限模糊,进而引发认识上的分歧.从《公司法》《证券法》相关条款来看,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共同而有区别"的法律责任框架体系已经初步形成,通过区分独立董事和非独立董事身份而课予差别的法律责任在证券执法和司法实践中也不鲜见.因此,立足独立董事担责的法理基础,从独立董事主要参与公司治理而非公司经营这一逻辑出发,结合我国《民法典》《行政处罚法》及《公司法》发展的最新材料,从价值、规范和实践层面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共同而有区别"的法律责任的法理、依据及其适用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公司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而且还有利于激发独立董事履职尽责的积极性,维护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促进上市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共同责任区别责任信息披露独立董事制度

    合规驱动:民行刑协同共治数字经济安全风险防范体系构建

    刘艳红
    184-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经济业态,数字经济的数据信息安全领域、技术运行安全领域、产业竞争安全领域受到民法、行政法以及刑法等不同法律部门的调整,具有全景化风险性和多重违法性特征.为激发数字经济市场活力、提高国家数字经济治理能力,须在合规制度的驱动下搭建民行刑协同化数字经济安全风险防范体系:运用风险分级分类防范的方法,构建"领域融贯的民行刑协同共治数字经济安全风险防范体系",运用技术和管理的风险防范手段,构建"技管结合的民行刑协同共治数字经济安全风险防范体系",最终通过合规驱动建构"三效合一的数字经济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实现数字经济安全风险"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治理"的立体防范效果.

    风险社会民刑交叉数字技术领域融贯

    双层法益结构下数据的财产犯罪归责路径

    刘哲石
    194-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判断数据能否成为财产犯罪的客体,关键在于厘清数据内涵的层次性.数据具有符号层和内容层两方面的含义,数据符号层对应数据的本体法益,数据内容层承载数据的功能法益.数据符号层的数据信息和产品未经特定运行规则和算法加工,不具有经济价值,无法成为财产犯罪的客体.但其具有独立的数据安全价值,属于阻挡层法益.数据内容层的数据信息和产品具有经济价值和支配可能性,属于财产性利益.侵害数据的行为可能构成财产性利益犯罪.在客观构成要件的判断中,数据财产性利益作为财产犯罪的客体,应具备金钱价值或被一般人认可的类型化的主观使用价值;行为没有造成数据财产性利益损害的,不成立财产犯罪.在主观构成要件的判断中,应严格认定非法占有目的中的排除意思和利用意思,对数据财产性利益的利用意思应被限定为经济利用意思与一般人认可的利用意思.

    数据财产性利益数据内容层财产损害阻挡层法益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