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社会科学
江苏社会科学

金晓瑜

双月刊

1003-8671

s83321531@163.com

025-83321531 025-86638536

210009

南京山西路120号国贸大厦16层

江苏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s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重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

    田鹏颖刘颖晴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又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创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文化理论上的最新成就,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物质基础与精神文化辩证关系的思想,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视域下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承继党的历史的文化思想,又立足变化发展的现实,与时俱进地推进党的文化思想理论化、体系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既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绘就了本国文化发展繁荣的蓝图,又站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上,以推动世界文化共同进步为旨归,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狭隘的、利己主义的、霸权主义的文化思想.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贡献,用好这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世界文化

    共同性与特色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意蕴

    亓光李琦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全面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整体性和优越性.近代以来,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发展和历史性跨越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具体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时,应该准确把握其总体意蕴.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解中国特色的基本条件是充分认识世界现代化的完整样貌、复杂理论和丰富实践,根本前提是社会主义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经验和发展性优势.在厘清共同特征与共有典范差别的基础上,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置于现代化实践的广阔空间和历史意义中,从方位、力量、优势、策略等四个主要维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实现整体变革的关键所在,以此破解西方现代化的迷思和障碍,最终阐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中国式现代化总体意蕴中国特色共同特征辩证统一

    生产关系视域下的现代化道路比较及其启示

    张一飞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逻辑要求国家及时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调整生产关系,不断向更多人口持续分配新增的政治权利和经济财富,使更多社会个体持续受益,调动其参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积极性,继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还应注重联系本国特殊国情.资产阶级的本质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滞涩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资源流动,西方现代化进程也因此受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则在尊重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推动了政治权利与经济财富持续向全民分配,其持续性源自中国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工业启动资金、环境污染、对外经济关系等问题的过程中也采取了基于本国民心的方式方法.东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比较给全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启示.

    生产关系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民心政治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下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张勇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自然观突显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内蕴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两重维度.在自在自然维度,马克思自然观厚植自在自然本体理念,强调自在自然的客观实在性,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规律指引.在人化自然维度,马克思自然观厚植人化自然实践理念,强调人化自然的主体需要性,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价值遵循.新时代,要以马克思自然观为指导,将合规律性原则与合目的性原则有机结合,深刻把握科学性与价值性、自然解放与人的解放的辩证统一关系,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的生态环境需要.

    马克思自然观自在自然人化自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社会主义差异空间的革命:从抽象空间统治走向历史空间生成

    安昊楠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对社会空间的分析具有政治变革的维度.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将传统的物理空间生产转换为资本主义的抽象空间.空间作为固定资本不断被纳入资本增殖的规定中,成为资本主义维持自身存在的新增长点.但是,空间生产的资本化同样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空间化,资本主义抽象空间的生产不断将劳资矛盾的对立在空间上再生产出来.抽象空间生产实践所产生的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整体性与碎片化、中心与边缘、支配与取用的空间矛盾,指向着资本主义抽象空间统治的破坏和灭亡.差异性矛盾空间的再生产具有辩证的含义,即这种差异性的生产提供了不断促逼资本主义调整自身、瓦解自身的动态因素,不断生成着历史变革的可能性.而事实上,真正的具体的历史空间本就是与偶然、变动、生成等因素内在相关的,而无法完全被归结到社会关系的本质规定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差异性矛盾空间的再生产恰恰为瓦解资本主义抽象空间统治、追寻差异化的社会主义空间提供了变动、开放的未来建构的可能性.

    差异空间抽象空间历史空间社会关系再生产

    对数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与超越

    郝凤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样态,在资本与数字的合谋下出场,通过权力与算法的耦合、技术与宣传的合奏,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斗争转向数字化.但这种新样态本质上依然属于资本主义范畴,仍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数字资本主义借助数字技术护持霸权地位,借助数字剥削拉大社会鸿沟,借助数字资本吞没劳动主体地位,借助数字景观营造意识形态幻象.应立足马克思主义视野,审思技术发展逻辑下的意识形态风险,以数字共建共治共享抵抗数字霸权,以数字平台治理法治化消解数据主义,以算法规制重塑人的主体地位,以党的全面领导推进数字意识形态建设,超越数字资本主义的局限性,破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规训,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发展.

    数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数字霸权数字平台治理

    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的中国方略

    方先明刘韫尔李舞岩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刻阐释了金融强国的理论内涵,明确要坚定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释放了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的鲜明信号.立足新时代中国国情,有必要以唯物史观理解金融强国的理论内涵,进而探讨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的现实路径.从发展的视角来看,金融强国目标的提出是遵循现代金融发展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发展的历史必然结果,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鉴于我国金融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现实问题,在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积极培育关键核心金融要素,以服务好实体经济为本源,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致力于金融工作的"稳""活""优",通过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金融强国建设.

    金融大国金融强国高质量发展提质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合理住房制度构建

    吴宇哲任宇航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现行住房制度与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差距显著,症结在于普通商品房结构性过剩,重售轻租、重商品轻保障和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系统构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合理住房制度,需要协同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以普通商品房合理调控推动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以保障性住房合理建设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以改善性住房合理供给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房地产税改革将从效率、公平和治理三个维度完善合理住房制度构建.在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关系的前提下,流通和保有环节的差异化课税对促进合理住房制度内部循环意义重大,并在远期推动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住房制度结构性过剩土地财政房地产税

    人文经济学研究:理论演进和话语创新

    王忠车学森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世界秩序的演替以及经济增长引擎的转变,全球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与核心理念发生了深刻变迁.伴随着对传统数理经济学的深刻反思,人文经济学研究逐渐从"隐学"演变为"显学",成为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回顾其发展脉络,人文经济学理论的历史演进历经人性与经济交织之思的孕育阶段、理性选择与人文关怀兼具的萌芽阶段、具有经济行为嵌入性的初创阶段、聚焦审美经济与文化消费的拓展阶段以及人文向度聚焦与延伸的深化阶段等五个时期.构建中国人文经济学话语体系是一个历史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过程:一是在历史维度坚持中国传统人文经济思想的守正创新,二是在理论维度把握经济学数理逻辑与人文逻辑的交融共进,三是在实践维度实现人文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实践的互动统一.

    人文经济学人本主义数理逻辑人文逻辑中国话语

    系统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战略导向与现实路径

    李容达王琳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论述,以系统观念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牢牢把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定位,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系统认知、绿色发展区域系统性联动、绿色发展主体系统协同推进等问题.以辩证思维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协同发展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以多元主体协同汇聚绿色发展合力,以创新驱动和绿色低碳转型塑造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创新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