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社会科学
江苏社会科学

金晓瑜

双月刊

1003-8671

s83321531@163.com

025-83321531 025-86638536

210009

南京山西路120号国贸大厦16层

江苏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s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重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权力视角下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契合

    章荣君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涉及民主本源性问题及权力体系的界定,而其理念形态的生成离不开新型政党制度的作用.新型政党制度以多党之间的持续性合作与协商为前提,是具有特定权力面相的规范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则是政治社会中更为广泛的政党及其活动的权力体系的节点,并通过新型政党制度中政党与人民之间的公开检验机制来塑造政治关系.两者共同指向基于国家权力扩展的政党中心主义.政党中心主义更为凸显政党在整合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公共性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政党中心主义中构成代表人民利益和行使公共权力的内在表现形式,并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强化其领导核心作用.理解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关键在于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功能的运用.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新型政党制度之间的高度契合,为中国式民主的发展和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提供了新的启示.

    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型政党制度政党中心主义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公共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汪家焰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关系到我国高质量发展整体战略布局的顺利实施.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承载着公共价值创造的应然逻辑.具体而言,识别人民需求是人民权益高质量实现的价值起点,解决公共问题是公共权力高质量运行的价值目标,共享发展成果是公共利益高质量分配的价值归宿.然而,个性化需求与标准化服务、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科层治理与民主治理等多重张力关系引发的公共价值失灵,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关键障碍.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需要迈向公共价值治理的创新实践,引领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为此,应创新服务式治理,回应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发展协商式治理,破除集体行动的价值困境;推进合作式治理,促进效率与民主的价值融合.

    全过程人民民主国家治理公共价值创造公共价值治理

    文化安全风险评估的理论审视与指标体系构建

    黄进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风险评估是识别文化安全风险的前提,是守住文化安全底线的尺度,是有效应对风险的举措.文化安全风险评估是针对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外来文化对本国文化冲击、非主流文化对核心价值体系消解等状况的整体评估,是通过定性和定量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风险因素类型化,进行若干层次的数字化评估,从而构建一个综合性文化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因此,必须梳理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和生发条件,关注文化领域面临的不安全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脉络,从而评估文化安全风险中的动因、系统及其与社会活动的关联度.在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可以PSR模型构建文化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从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三个方面选取文化安全风险评估指标,将国家文化安全风险体系分为三个子系统——意识形态安全、民族文化安全和价值观安全,并分别建构单个子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评估架构.

    文化安全风险评估意识形态安全民族文化安全价值观安全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与根本遵循

    宋建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积累和更新的现代形态,其生成离不开中西文明冲突与融合背景下的自我觉醒.近代中国先进分子通过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反思西方工业文明,开启了追寻新文明的历史进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实践主题上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换,在性质方向上实现从旧民主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跃迁,在功能定位上实现从服务于现代化到兼顾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提升,在价值指归上实现从复兴中华文明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拓展,在方法路径上完成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深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历史使命也是现实担当,应以文化自信抵制文化虚无主义与复古主义,以开放包容融通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以守正创新连接传统文脉与时代呼声.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

    "第二个结合"的精神实质在毛泽东思想中的体现

    张允熠刘松璘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二个结合"的原初形态."第一个结合"蕴含着"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元素,"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精神内核和深层动力.毛泽东开拓性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传统文化观、中西文化观等基本观点,科学回答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问题,为"第二个结合"核心观念的凝练奠定了基础.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是"三大法宝","三大法宝"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无疑是"两个结合"的思想成果,体现了"第二个结合"的精神实质.阐发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的"第二个结合"的原初形态和核心观点,有助于回溯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文化心路,有助于进一步深刻阐释、深入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

    毛泽东思想"第一个结合""第二个结合""三大法宝"

    "两个结合"的逻辑证成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构

    苏培君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原创性命题,也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根本前提.这一根本前提集中体现在问题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在问题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本土出场的具体化与形态化诉求以及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限度回答了为何应当结合的问题(必然性问题),此回答全面描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土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图谱;在理论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动生成论之本性及其在价值观上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契合性回答了何以能够结合的问题(可能性问题),此回答为"两个结合"打开了可能性空间;在实践逻辑层面,时代场域转换引起的哲学立场与结合方式的转变,以及从碎片化、抽象继承向整体性、历史性梳理的变革回答了以何种方式结合的问题(实践路径问题),此回答清晰厘定了新旧全球化格局转换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路径.从问题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出发揭示"两个结合"的出场逻辑,有助于基于"两个大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培育其系统而深厚的理论根基.

    "两个结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逻辑历史性梳理

    基于自动驾驶"视见"的行动伦理方案

    岳瑨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自动驾驶汽车不可避免地遭遇行动责任、行动决断、行动后果三方面的"路上道德"难题.基于人工智能"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即时响应,自动驾驶遵循"'视见'即行动"的行动逻辑.它内含三方面的伦理扩展:①视觉算法从"人工智能行动者"向"人工道德行动者"的扩展;②从"技术能动性"向"道德能动性"的扩展;③从"技术规范性"向"道德规范性"的扩展.三种伦理扩展分别对应于让自动驾驶行动"见责任""见决断""见后果".基于"视见"的行动伦理方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路上道德",而是走在探问"技术调节如何转换出'道德调节'"的路上了.为此,还要形成一个"远见":在"警惕人工智能"的同时,做好拥抱自动驾驶汽车广泛进入人类生活的准备.自动驾驶之"视见",唯有在这一"存在"的道路上,才能让"责任"回归于自动驾驶行动自身.

    自动驾驶人工智能"视见""人工道德行动者"

    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超级社会生产的变革性影响与风险应对

    赵泽林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确证人类得以客观存在,并表征人类社会历史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哲学范畴.相较于传统一般的社会生产,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从社会生产的主体、中介和客体三个基本层面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的历史结构,并通过从不完全数据编码、不完备拟像到价值创造这一基本逻辑进程,塑造一种全面符号化的超级社会生产.积极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超级社会生产,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确立以人为本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核心原则,科学规范和正确引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超级社会生产拟像符号世界以人为本

    新质生产力赋能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进路

    刘蕾张新亚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构成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历史证明,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对公共服务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公共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劳动者技能、改进劳动资料、扩展劳动对象及促进生产力三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公共服务发展注入动力,推动公共服务向更加优质均衡的方向发展,助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然而,当前新质生产力赋能公共服务仍存在劳动力错配、劳动资料异步、劳动对象组织惯性及劳动力要素协同壁垒等困境.鉴于此,需要进行系统重构、体系优化、组织变革及生态建设以消解公共服务发展困境、促进新质生产力有效赋能公共服务,实现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生产力要素

    技术嵌入、制度供给与信息转化: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创新路径

    凌争郭宁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发生深刻变革,某些以往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逐渐具备市场化运营的条件.既有研究多从宏观层面为解释不同供给模式的特征和绩效提供理论支撑,论述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的各类困境并"对症下药".然而,亟须对其具体实践的特性进行提炼,使其提升至共性层面,以便规律性地理解"何种力量"在推动"哪些变化",进而促成"集体行动"并影响最终的治理绩效.公共服务市场化存在难点、堵点的根源在于三个问题尚未厘清:"何种公共服务适合市场化运作""为何有些公共服务成功实现市场化""市场化供给的公共服务何以长期存续".G市"嵌入式养老"和Z市"公交电梯"是成功实现并稳定维系"市场相容"的典型案例,通过深描其变迁过程提炼出的"技术嵌入""制度供给""信息转化"三项因素能够回应以上基本问题.第一,技术嵌入改变公共服务供需链条的某些特征进而开启围绕制度变迁的集体行动;第二,制度供给对异质性偏好的吸纳程度影响多重集体行动的水平;第三,专业性知识等信息的有效转化机制激励多元主体调整和维系集体行动.上述逻辑有助于解释市场化为何在理论上"一用就灵",在实践中却"一放就死",从而为分析"政府-市场-社会"的多元主体合作提供新视角.

    公共服务市场化集体行动技术治理制度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