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社会科学
江苏社会科学

金晓瑜

双月刊

1003-8671

s83321531@163.com

025-83321531 025-86638536

210009

南京山西路120号国贸大厦16层

江苏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s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重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对脑机接口技术引发"主体消失"的哲学分析

    谭勇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机接口技术因实现了人通过意念控制外物而颇受学界关注,不过有关脑机接口与"主体消失"的内在联系尚缺乏深入探究.在脑机接口所带来的"奇点"前景中,"主体消失"可能存在三条进路:其一,依循黑格尔"精神实体"的自我发展逻辑,脑机接口技术预示着"机器智能"将取代人类主体在"精神实体"发展进程中起中介作用,从而促成"主体消失";其二,脑机接口将在两重维度上加速"现代知识型"的解构,从而促成福柯式的"主体消失";其三,脑机接口通过抹除主体"生而为人的内核",从而促成齐泽克式的"主体消失".揭示脑机接口对于人类主体所具有的否定性作用,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学界关于脑机接口的哲学反思,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发展脑机接口的过程中重视人类主体可能受到的影响.

    脑机接口主体消失黑格尔福柯齐泽克

    结构视域下基层网格化治理的制度性起源

    陈辉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制度起源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治理机制何以如此.学界对于城市基层网格化治理的研究较多关注数字技术、政策扩散与治理能力,较少以结构视角探究其制度起源.这需要以长时段聚焦城市基层网格化治理的生成逻辑,注重制度漂移的叙事分析以及关键节点与社会变迁的互动,探讨城市基层治理的运行机理.城市基层网格化治理植根于社会内在文化系统与空间生产之间的互动,体现了基层治理演化具有内在的历史延续性,从里坊制到网格化皆注重国家治理的基层有效性与社会秩序的建构与发展.

    基层治理网格化治理空间生产

    中国式现代化网格化管理的"均衡三角"探析

    王磊
    116-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格化管理在我国已经有20余年历史,但是存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绩效导向与民生导向、管理主义与治理主义三对矛盾.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下,网格化管理形成管理、服务与治理的三角结构,三者在共同作用中动态适应.这要求实现以"稳定为基"的管理技术现代化、以"民生为本"的福利模式现代化和以"参与为道"的治理理念现代化.网格三角的提出旨在解释地域差异造成的动态网格类型化问题."均衡三角"是中国式现代化网格化管理自我适应的理想样态,其路径是在党建引领下实现管理与服务并重,在多元参与下实现服务与治理共促,在结构优化下实现管理与治理协调.

    网格化管理社会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均衡三角

    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数字化建构逻辑与实践路径

    徐明
    126-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赋能已然成为推进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重要路径.基于"情感-价值-治理"的理论视角,指出数字赋能有助于社区治理转向增强情感联结、激发内生动力、拓展治理主体、织密共治网络的共同体建构.再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发现,数字赋能促进社区形成以数字媒介重建社区"熟人社会"、以数据集成打破社区治理信息壁垒、以数字平台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以及以智慧网格实现社区治理多网融合的综合数字治理体系,有力地推进了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数字赋能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由此提出,只有构建以理念更新巩固数字赋能社区治理思想、以能力拓展提升社区治理主体数字素养、以制度优化完善数字赋能社区治理政策以及以机制创新构筑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平台的多元化实践路径,才能真正实现依托数字赋能建构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最终目标.

    数字赋能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逻辑实践路径

    主体自觉培育:推动数字弱势群体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策略选择

    沈费伟胡紫依
    13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乡村战略持续推进的过程中,部分村民受技术不均衡传导、社会分化作用、主体性缺失的影响,遭到了数字服务的排斥并表现出很强的脆弱性,进而成为乡村数字弱势群体,这迫切需要学术界进行重点关注.引入主体自觉理论作为分析框架,提出乡村数字弱势群体主体自觉培育的实践做法包括理念自觉、认同自觉、合作自觉和责任自觉,其反映了集体精神塑造、合作机制构建、组织协同支持和行动规则引导的机理逻辑.尽管如此,当前乡村数字弱势群体主体自觉培育正面临着政策制度不完善、场域文化不清晰、资源整合不充分、组织结构不健全、主体导向不明确等现实困境,不利于数字乡村的绩效提升.基于此,未来需要通过健全政策制度、夯实文化基础、增强关键要素、完善组织结构、达成行动目标等方式助推乡村数字弱势群体的主体自觉培育,最终实现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数字弱势群体数字乡村主体自觉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数字贸易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构建研究

    马野青倪一宁黄涵宁
    14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数字贸易视角,探讨数字贸易的理论内涵和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分析数字贸易如何通过赋能市场一体化建设,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在理论分析的框架中,使用数据展开检验,研究发现数字贸易显著推动了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对于消费规模更大、营商环境更开放、创新水平更高和长三角区域的城市,数字贸易推动市场一体化的作用更强;同时,数字贸易通过降低信息成本、促进市场竞争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从理论与实证层面探讨数字贸易对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厘清市场一体化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内在联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启示.

    数字贸易国内市场一体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乡村数字经济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耦合互动发展

    葛宣冲王静
    153-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数字经济派生功能助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以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配套设施、以数字化治理方式提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治理现代化、以"数实融合"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同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为乡村数字经济效能的解构和释放布置了全新场景,即"产权关系明晰"需要拓展数字管理的应用范围、"治理架构科学"需要深化智慧服务的创新能力、"经营方式稳健"需要拓宽数字平台的发展渠道、"收益分配合理"需要延伸智慧监管的服务领域.为此,要从深化"产学研"合作以跃升技术链、优化"数商兴农"模式以升级产业链、强化"数字金融"支持以畅通资金链、实化"人才供给"体系以延展人才链等四方面系统推进乡村数字经济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耦合互动发展.

    乡村数字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数商兴农""数实融合"新质生产力

    不同发展模式下共同富裕进程比较

    马轶群崔伦刚
    163-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共同富裕指数,从不同发展模式视角探讨江浙两省在"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下共同富裕进程的差异.主要结论为:在"苏南模式"下,江苏的苏南地区共同富裕受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乡镇企业明晰产权后,共同富裕得到快速提升.浙江的"温州模式"以民营经济为主,提高其竞争力对共同富裕影响显著.经济的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推动共同富裕应充分考虑发展模式的差异,从"共同"和"富裕"两个层面,增强各地发展模式的优势,弥补其不足,因地制宜夯实共同富裕实现的基础.

    共同富裕发展模式差异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科学指引、实践特质与推进路径

    王永贵徐凯翔
    17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必须坚持战略上的科学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为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明确新时代江苏转型升级重点任务,擘画"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指明江苏高质量发展重点方向,提出江苏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为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方向,其中蕴含着宏伟蓝图的目标指引、走在前做示范的路径指引和为全国发展探路的方法指引.江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指引,使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彰显"中国特色和江苏特质"的辩证统一、"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协调统一、"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有机统一、"共建发展与共享富裕"的高度统一等实践特质.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江苏要开拓进取,从创新驱动、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绿色低碳、双向开放、文明提升、深化改革等维度扎实推进现代化建设,着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省域范例.

    中国式现代化"强富美高"江苏新实践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时代内涵与价值向度

    梁敬国
    180-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是政治动因、经济动因、文化动因、社会动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政治动因是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逻辑起点,经济动因是其基本前提,文化动因是其源头活水,社会动因是其支撑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新质生产力锻造了现代化的物质形态,人文经济的融合发展形塑了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高品质的生产生活塑造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了现代化的生态伦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了现代化的推动力.现代化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价值向度,在正确的实践理念指引下,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方能行稳致远.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新质生产力人文经济人民至上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