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社会科学
江苏社会科学

金晓瑜

双月刊

1003-8671

s83321531@163.com

025-83321531 025-86638536

210009

南京山西路120号国贸大厦16层

江苏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s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重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创新路径研究

    贺正齐黄德春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创新实践.基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要求,深入剖析"两山"理念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等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支持,从价值实现的主导主体以及生态产品的产权属性两个方面,分析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社会主导以及纯公共性、经营性、准公共性等不同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并结合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对生态文明视域下,面向生态系统修复的生态修复价值提升、面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化经营、面向资源优化配置的生态资源产权交易、面向多元利益共享的生态补偿利益循环四条典型路径进行深入总结,分析其基本概念、特点及典型案例,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体系建立提供依据,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推广提供借鉴.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两山"理念

    论中国式大家庭的现代化转型与伦理重构

    许琪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家庭如何向现代转型是家庭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经典的家庭现代化理论将传统视作与现代相对立的概念,忽视了扩大家庭之于现代社会的积极功能以及扩大家庭在创造性的家庭实践中被改造和重塑的可能.中国家庭在快速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呈现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特征.一方面,当代中国家庭有选择性地保留了扩大家庭密切的代际交往关系和互帮互助的家庭功能;另一方面,它逐渐抛弃了传统扩大家庭对等级、秩序和权威的强调,并有效吸纳了独立自主和平等互惠的现代精神.不应将这种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混合家庭模式简单视作传统向现代变迁过程中的过渡形态,也不应将之简单视作"压缩型"现代化过程中的特殊家庭发展阶段.中国当下的家庭模式很可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下去,并继续发展演化.

    家庭制度家庭实践扩大家庭家庭变迁现代化

    坚持民生为本的社会保障政策设计——基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孙景珊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资产负债表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分析居民收入增长的依据,对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资产存量,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复式分析法的研究视角,探讨了来自市场的劳动工资和政府的福利待遇共同形成居民(家庭)收入,来自家庭的社会消费能力形成市场购买力,也回应了政府的保障职责,最后提出加强劳动者的职业收入和社会保障、完善低龄者和老龄者的国民基本保障、强化弱势群体的兜底型民生保障等政策建议.

    国家资产负债表复式分析法民生保障居民收入消费能力

    社区"党领共治"绩效差异的类型学分析

    原珂张莹
    120-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党的领导下构建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已然成为新时代国家基层治理体系的基础性结构安排和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一致性的结构安排下,各地社区在实践中却形成了差异化的治理绩效.何种因素催生了"党领共治"的绩效差异是核心问题所在.基于协同治理理论,从地方政府制度设计能力和社区党组织领导力两个维度构建了"党领共治"绩效的分析框架:地方政府的制度设计提供了明晰的引导和规则约束,是"党领共治"的外部推力;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力是链接治理资源、实现"党领共治"的内部驱动力.同时,基于制度和领导力的差异化组合,区分了"形式主义、内部驱动、外部指导、内外统合"四种"党领共治"模式,并通过案例比较发现其绩效差异.其中,形式主义"党领共治"的绩效表现最差,内部驱动和外部指导型的"党领共治"绩效表现居中,内外统合型"党领共治"绩效表现最好且具有稳定性.对新时代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绩效差异的科学阐释既有助于增进知识积累,也能为地方政府制度的优化和社区党组织领导力的提升提供经验借鉴.

    党领共治多元协同制度创新治理绩效基层治理

    乡村治理中"数字悬浮"的表现样态及破解路径

    汪洋
    130-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技术与基层治理的融合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工具性优势与乡村场域的现实治理需求形成互促关系,推动了乡村经济、基层党建和村民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强势进入,乡村治理中的行政制度、组织结构已然构成数字技术嵌入的障碍,并产生"数字悬浮",主要表现为方式偏离、目的偏离、主体偏离和效果偏离等治理异象.基于制度主义的数字技术执行分析框架,其原因可归纳为组织限度、场域限度和工具限度三个方面.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应立足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关联性,通过优化基层政府组织结构突破组织限度、加强数字素养的培育突破场域限度、健全各项数据标准体系突破工具限度等,促进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耦合,推动数字乡村治理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数字治理数字悬浮乡村振兴数据壁垒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农民数字素养的构成与运行

    黄博吴晗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数字素养驱动数字乡村建设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发展的重要呈现,农民作为乡村发展的主体,其数字素养提升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农民数字素养由数字学习素养、数字安全素养、数字伦理道德素养、数字生产经营素养与数字创造素养构成,分别归属于认知层、情感层与意动层,对应输入阶段、输出阶段与反馈阶段.农民数字素养的良好运行可以促进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数字生活改善、助力乡村数字治理提升.目前,农民数字素养困于多维度场景中,应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视域,多方协同努力,从认知层、情感层、意动层等维度对农民数字素养进行提升.

    新质生产力农民数字素养数字乡村乡村数字治理

    死者个人信息权益保护制度的适用困境及完善路径

    焦富民方一帆
    149-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现行立法虽为死者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提供了规范路径,却存在诸多疏漏之处,引发死者个人信息权益保护制度适用的内外罅隙.主要表现为死者个人信息权益的归属不明、死者个人信息权益的意定行使之困境以及死者个人信息权益的法定行使规则不清之困境.对此,宜回归权利保护本质,以保护死者人格权益为根基.在完善死者个人信息权益的意定行使规则方面,一是确立死者个人信息权益的意定行使优先于法定行使规则;二是明确自然人可以安排不局限于近亲属的他人为自己死后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使主体;三是允许自然人指定行权主体对具体类别的个人信息行使权利;四是允许自然人指定安排自己死后权利行使主体享有的具体权利.在完善死者个人信息权益的法定行使规则方面,一是明确死者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从自然人死亡时开始,不存在死者生前意定安排则自动进入法定保护机制;二是明晰近亲属作为死者个人信息权益的法定行权主体之顺位;三是明确法定行权所指之个人信息权益范围;四是明确行权主体与侵权主体混同时应当由其他近亲属行权.

    死者个人信息权益归属意定行使法定行使

    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全流程专项管控机制

    毛逸潇
    160-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创设了从处理规则到合规义务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双层防控机制,以有效合规体系为基本架构的第二层次防控机制涵盖个人信息处理和企业治理全流程,具有安全风险全流程专项管控机制的性质,但存在纸面化有余实效化不足的缺陷.完善机制建设的关键在于充分激活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和合规审计制度.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作为前端与中端专项防范机制,通过评估个人信息处理行为的个人权益影响程度和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识别全流程安全风险.个人信息合规审计作为末端专项监督机制,兼具事中风险监测和事后风险调查双重功能,须从审计组织、审计方法、审计标准等方面对其进行机制优化.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和合规审计机制在发挥风险防控功能的同时,还能通过"以评促建""以审促建"等方式督促个人信息合规建设,使个人信息处理者建立要素完备、运行有效的安全风险全流程专项管控机制体系.

    个人信息风险管控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合规审计

    数字法治政府的概念融合与路径建构

    孟星宇
    169-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提出,旨在填补数字政府技术迅猛发展与其内在价值理念之间的鸿沟,是数字政府治理模式的升级与革新.其根植于"数治"与"法治"的相互赋能及动态控制与反馈机制,将数字赋能视为治理的发展方向,将行政权约束作为治理发展的价值因素与检验标准.实践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引和理论支撑,数字法治政府建设暴露出目标不明确、法秩序价值供给不足、基本权利保障不足等结构性困境.应借助整体政府理论构建数字法治政府的理论框架,融入包容审慎原则,明确秩序行政与给付行政的价值融合.统筹整体观、包容观、底线观,依托数字法治政府的概念内核与导向目标,制定统一的政策指引与基础数据规则,完善政府数据归责机制,优化立法前评估机制,并建立数字政府建设中的基本权利审查机制,完善数字法治政府的数据安全体系,有效保障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持续创新与稳定推进.

    数字法治政府整体政府数据治理价值融合

    国家礼制对中国传统文明秩序的构建

    薛洁
    179-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创造了符合中国地理历史特征的政治传统与社会秩序.商周与秦汉两个时期开创了适应农业社会的"大一统"格局,周秦礼制在事功、疆域和物质文明上为统一国家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稳固的思想文化基础.几千年来,各民族政权继承与发展汉"礼",各朝礼制在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引导下推行教化,于不断变革完善之中逐步构建起尊卑有序的共同体秩序,并由于礼义文化对社会伦理关系的全方位塑造而闪烁着文明的光辉.相较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中华文明显现的延续性特征得益于各朝重视通过官方修典来总结兴衰治乱的智慧经验,通过构建中央集权体制来实现对天下土地与人口资源的全面掌控,以及宗法体系形成的集体主义传统和"家国一体"的整体秩序观.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礼制中以长幼亲疏为基础的人伦法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国家礼制共同体中央集权文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