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唐维新

双月刊

1005-7803

jswssygl@163.com

025-83620738 025-83620735

210008

江苏省南京市中央路42号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Journal Jiangsu Healthcare Administr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元主体视角下医疗风险治理路径探析

    王波龙陈浪
    1706-1709,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疗风险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多目标并存的复杂过程。我国医疗风险治理仍存在治理理念传统、治理主体缺位、治理手段相对单一、治理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本研究基于多元化视角,提出从强化主体责任,健全多元主体参与医疗风险治理组织体系,完善医疗风险防控的法律法规,培育医疗安全文化和提升多元主体的参与意识等实践路径,以实现医疗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医疗风险治理体系多元主体实现路径

    第三方调解化解医疗纠纷的实践与体会

    张士彪仲崇辉胡亮张绍峰...
    1710-1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模式因其显著的中立性、专业性和无偿性,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医疗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中的主渠道,对缓解医患矛盾,维护医疗秩序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10月1日施行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更是将这一模式上升为法律规范,确立了其在医疗纠纷化解机制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立足医方视角,通过对南京市某三甲医院近5年医疗纠纷处置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工作实践,详述第三方调解在化解医疗纠纷中的实施情况与体会,并对完善医疗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出优化策略。

    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实践体会

    预防新生儿PICC导管继发性异位的循证实践

    余婷沈婷聂玲刘永戍...
    1713-1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预防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继发性异位的循证实践效果。方法:采用PI-POST模式,总结新生儿PICC导管继发性异位的预防证据,评价汇总证据的等级与推荐级别,制定相应的临床审查标准。证据应用前后共纳入184例符合纳排标准的新生儿及34名护士,进行3轮审查,对证据应用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并改进。将2023年1月至3月收治的61例新生儿作为基线审查组,2023年4月至6月收治的63例新生儿作为第1轮证据应用后组,2023年7月至9月收治的60例新生儿作为第2轮证据应用后组。比较证据应用前后新生儿PICC导管继发性异位发生率及护士循证实践依从性。结果:证据应用后,新生儿PICC导管继发性异位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护士循证实践依从性明显提升(P<0。05)。结论:基于预防新生儿PICC导管继发性异位的循证实践应用后,可明显降低PICC导管继发性异位发生率,提升护士循证实践依从性。

    新生儿PICC导管继发性异位循证实践依从性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中的微生物检测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田丽虹张琪
    1718-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中的微生物检测情况,为改善医院环境卫生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不同的要求对在样本医院收集到的95份室内空气监测样本展开研究,观察、记录其中微生物(细菌、真菌)的检测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95份医院室内空气中微生物浓度均值为(369。51±30。62)cfu/m3,其中细菌(182。46±15。11)cfu/m3、真菌(187。05±15。37)cfu/m3,细菌、真菌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可知,门诊候诊厅和诊室、精神科门诊、距离墙面<200 cm、距离地面<50 cm、温度≥25℃、相对湿度≥66。0%等,微生物浓度均高于治疗室、精神科病房、距离墙面>200 cm、距离地面>50 cm以上、温度<25℃、相对湿度<66。0%。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门诊候诊厅和诊室、精神科门诊、温度、相对湿度为医院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墙面的距离、与地面的距离则为医院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该院室内空气微生物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与医院不同的功能区域和临床科室、与墙面和地面的距离、温度、相对湿度有关,医院应根据上述结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环境卫生。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微生物影响因素

    妇科截石位患者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管理

    张倩韦金翠
    1722-1726,1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HFMEA)优化妇科截石位患者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IAPI)风险管理的策略与效果。方法:组建HFMEA研究团队,绘制IAPI预防流程图,进行危害分析,识别潜在失效模式及发生的原因,结合发生频率和严重度计算潜在失效模式风险指数(RPN),通过决策树分析确定高危失效模式,制订管理措施并实施,评估改善效果。结果:针对16个高危失效模式,制定了4项管理措施。实施HFMEA后,高危失效模式的平均发生率由21。1%降至4。7%,IAPI发生率由18。0%降至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应用HFMEA成功优化了妇科截石位患者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风险管理。结果表明,HFMEA不仅有助于识别和管理高风险环节,显著降低IAPI的发生率,提升患者安全水平,还能促进医院管理策略的持续改进。

    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截石位风险管理患者安全医院管理

    平衡训练对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恢复期功能的影响

    佟影
    1727-1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平衡训练对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使用常规平衡训练,观察者40例患者使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平衡训练,两组患者均训练3个月。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平衡能力、姿势控制能力及躯体运动能力。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平衡能力、姿势控制能力及躯体运动能力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好转,且观察者患者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重型颅脑外伤恢复期患者使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平衡训练效果良好,可有效提升患者平衡能力、姿势控制能力及躯体运动能力。

    重型颅脑外伤老年虚拟现实技术平衡能力

    "互联网+护理"模式在断指再植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

    徐燕陈娟
    1730-1732,1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互联网+护理"模式在断指再植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2023年1月-2023年12月107例断指再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采用常规延续护理;观察组54例,采用"互联网+护理"模式延续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后断指再植功能评定、依从性行为、出院满意度、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后1、3、6个月再植指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GQOLI-74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P<0。01);患者术后依从性行为、出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断指再植患者出院后采用"互联网+护理"延续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断指再植功能恢复,改善患者出院后依从性行为和满意度,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互联网+护理断指再植延续护理

    质控中心创新管理模式在提高住院患者营养评估率中的效果

    吴昭烨袁媛丁丽丽
    1733-1736,1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营养质控中心创新管理模式在提高厦门市三级医疗机构营养评估率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厦门市临床营养质控中心在2022年质控管理基础上,2023年实行创新管理模式,制定营养评估率分级目标、实施PDCA持续改进方案、开展"提高住院患者营养评估率"专项行动方案、实行双向考核制度等,分析比较实行创新管理模式前后住院患者的营养评估率。结果:质控中心实行创新管理模式后,住院患者营养评估率由2022年的0。97%提高至2023年的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23年1-5月份平均营养评估率2。38%,同年6-12月份提高至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质控中心的创新管理模式能有效提升住院患者营养评估率。质控中心应以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和质控指标为抓手,加大对质控成员单位的督导和考核力度,促进各医疗机构营养诊疗流程规范化。

    临床营养质控中心创新管理模式营养评估率

    "国考"背景下江苏省某医院日间手术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践

    朱诗慧姜惠芬朱菊艳尹颖...
    1737-1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国考"背景下江苏省某三级公立医院(简称"医院")日间手术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做法与成效。方法:基于价值医疗理念完善日间手术临床路径化、质控评价、患者服务和绩效考核,构建信息化全流程闭环管理的日间手术管理体系。结果:建立了以"提效增益、质量并重、患者导向"为目标的日间手术管理体系,日间手术服务能力、医疗质量与效率、患者满意度均得到提升,实现了患者、医务人员、医院、社会四方共赢。结论:医院日间手术需通过推进规范化、智慧化和精细化的日间手术管理模式,以带动日间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日间手术管理体系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广西某院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实践

    王莉邓宏辉
    1741-1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健全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方法: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建立以"两级三层"为核心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结合工作实际,从质量培训、质量持续改进、运营管理、优化服务等多角度进行全面管理,并评价其效果。结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后,各项医疗指标显著提升,学科建设、医疗技术水平都得到了稳步提高,门急诊诊疗人次、出院人次均逐年增长,患者及医务人员满意度逐年提升。结论:全面质量管理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医院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