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军事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军事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军事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吴祖泽

月刊

1674-9960

yuankan@bmi.ac.cn

010-66931131

100850

北京太平路27号

军事医学/Journal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系军事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以刊登军事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创新性论著为主,选登部分研究简报,技术方法及有一定指导性的文献综述。内容涉及放射医学、微生物学与流行病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药物化学、基础医学、卫生学与环境医学、卫生装备、临床医学及医学高新技术等领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TAR DNA结合蛋白43与泛素体外共相分离机制初步研究

    何立娟周丽洁葛英为张令强...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TAR DNA结合蛋白43(TDP-43)与泛素共相分离的动态变化特征及机制.方法 构建TDP-43全长及各结构域原核表达质粒,纯化泛素和TDP-43全长及各结构域截短体蛋白,构建泛素和TDP-43体外的相分离体系,利用荧光显微镜观测通过液-液相分离形成的液滴的动态特征.将泛素和TDP-43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入HEK293T细胞内表达,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TDP-43与泛素形成聚集体并通过pull-down实验检测TDP-43泛素化修饰.结果 成功纯化得到泛素和TDP-43全长及各结构域截短体蛋白.体外相分离体系中发现TDP-43全长和CTD截短体蛋白能够与泛素发生共相分离,且延长孵育时间液滴最终变成流动性较差的聚集体.在细胞内共转染泛素和TDP-43质粒,二者形成不可溶的聚集体,应激条件下TDP-43能够被泛素化修饰.结论 TDP-43能够与泛素蛋白发生共相分离,主要通过TDP-43的CTD结构域与泛素间的多价相互作用驱动,且该凝聚体液滴易形成流动性差的聚集体.在应激条件下,当细胞内蛋白稳态失衡时,TDP-43与泛素被募集到一起形成聚集体且聚集体内的TDP-43会被泛素化修饰.该研究揭示了TDP-43与泛素蛋白发生共相分离并发生液-固转化的基本机制.

    TARDNA结合蛋白43泛素相分离聚集体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辐射损伤早期小鼠呼出气特征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及诊断价值

    肖炳坤缪潇瑶李志恒郑晓飞...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辐射损伤早期小鼠呼出气特征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成分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D-GC/MS)技术分析受800 cGy 60Co γ射线照射小鼠呼出气中的VOC,筛查辐射损伤早期特征性VOC,建立诊断模型.结果 小鼠30d存活率为4.2%,辐射损伤后7h特征性VOC差异显著,共筛选出30个辐射损伤早期相关的差异性代谢物.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小鼠辐照后呼出气差异性代谢物的诊断价值,单个化合物的曲线下面积(AUC)>0.8,经Fisher判别分析筛选呼出气9种潜在生物标志物构建诊断模型,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均接近100%.结论 呼出气VOC分析有望为辐射损伤早期筛查和治疗提供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手段.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辐射损伤呼出气热脱附-气质联用诊断模型

    统计学符号的书写要求

    《军事医学》编辑部
    94页

    2.6GHz射频暴露条件下离体神经元网络的剂量学研究

    汪雨晴赵雪龙刘琦董国福...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微电极阵列(MEA)上离体培养神经元网络在2.6 GHz射频暴露条件下的剂量分布特性.方法 将MEA与实时射频暴露装置耦合,采用电磁仿真软件计算离体培养神经元网络吸收的射频辐射剂量,采用光纤温度探头进行实验验证和射频暴露期间的细胞温度监测,MEA记录神经元电活动.结果 注入功率为1W时,贴壁神经元网络的比吸收率(SAR)为(15.51±2.48)W/kg,SAR分布变异度为16%,4 W/kg射频暴露引起细胞温升约为0.15℃.结论 暴露装置在2.6 GHz频段可提供较高的SAR效率和均匀性,适用于研究5G网络频段射频场对神经元网络电活动的实时影响.

    微电极阵列射频场神经元网络剂量学5G网络

    高毒力且高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肺炎模型的构建与特征分析

    王林张再青陈方舟吴妮尔...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选用高毒力且高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F291007株建立C57BL/6J小鼠气溶胶吸入感染肺炎模型,并研究该模型的病原学、病理学、免疫学特征.方法 首先,对F291007株进行分离和鉴定.其次,将菌液经液体气溶胶肺递送途径感染小鼠建立肺炎感染模型.在感染过程中,观察小鼠状态及存活状况,检测主要脏器的细菌载量、组织病理和细胞因子变化.最后对关键细胞因子进行封闭处理,观察小鼠存活情况.结果 成功分离鉴定F291007株.致死剂量感染小鼠后死亡时间集中在1d内.亚致死剂量感染小鼠后,机体内大量免疫细胞发挥吞噬、杀伤入侵病原体作用,表现为肺部细菌被快速清除,细菌载量随时间延长呈指数下降.肺部病理改变以1~3 d最为严重,之后逐渐恢复.感染后小鼠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7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1~3 d分泌显著升高.抗体封闭3种细胞因子后,感染小鼠存活率出现显著下降.结论 成功构建了小鼠PA吸入感染肺炎恢复模型,并通过多种指标明确了1~3 d是小鼠感染后的免疫应答关键期.该小鼠模型可用于深入开展高毒力且高耐药PA吸入感染肺炎的发病机制、免疫调控、治疗评价等研究,可为开发新型治疗手段提供重要的实验基础,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气溶胶小鼠模型

    铜绿假单胞菌成孔毒素ExlA编码基因无痕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其基本特性研究

    张再青周媛媛胡凌飞金秀玉...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铜绿假单胞菌NY8755 exlA基因无痕缺失突变株(NY8755ΔexlA),研究成孔毒素ExlA的基本特性.方法 利用二次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铜绿假单胞菌exlA基因无痕缺失突变株.选取6~8 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经气溶胶肺递送途径分别感染铜绿假单胞菌NY8755和NY8755ΔexlA,记录感染后7d小鼠的生存状况和体重变化,检测小鼠肺泡灌洗液中的促炎因子.结果 经过测序验证,成功构建铜绿假单胞菌成孔毒素ExlA编码基因无痕缺失突变株.利用气溶胶肺递送途径感染小鼠(1×107 CFU)后,野生株组小鼠48h内全部死亡,突变株组48h后开始死亡且7d后仍有40%存活;突变株组存活小鼠体重先下降,后逐渐恢复;感染12h后野生株组小鼠肺泡灌洗液明显比突变株组血性渗出物更多(颜色更红),肺泡灌洗液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7A(IL-17A)含量有显著差异.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成孔毒素ExlA是exlA阳性的新型铜绿假单胞菌的关键毒力因子,可显著影响小鼠的生存状况,引起小鼠体内明显的炎症反应.当前关于外毒素ExlA的致病机制研究较少,所构建的NY8755ΔexlA突变株及野生株和突变株肺炎小鼠模型,可为进一步探索exlA阳性的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铜绿假单胞菌基因敲除成孔毒素动物模型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军事医学》编辑部
    114页

    基于量子点标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轻度颅脑损伤快速诊断试纸条研制及评价

    俞昶乐付文亮邢微微徐东刚...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量子点微球标记的免疫层析技术研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快速检测试纸条,实现对轻度颅脑损伤(mTBI)的辅助诊断.方法 偶联量子点微球与GFAP抗体,优化偶联条件获得荧光探针,制备免疫层析试纸条,建立诊断方法并优化检测条件,采用临床样本对试纸条的诊断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优化后的试纸条仅需70µL血清样本即可在13 min内实现对GFAP的浓度检测,检出限为0.15 ng/mL,不同批次试纸条重复性良好(CV=10.7%).在51例临床样本中,mTBI检出灵敏度95.24%,特异性96.67%,具有较好的检出效果.结论 研发的试纸条操作简便,结果可靠,为战时复杂环境下mTBI的快速诊断奠定了基础.

    轻度颅脑损伤量子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层析试纸条快速诊断

    HDCGUnet:用于钙成像图像分割的神经网络

    夏文龙吴燕赵哲范明...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Unet基础架构进行改进,探索构建一种适用于对二维钙成像荧光图像进行识别分割的神经网络.方法 利用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mTPM)对自由移动小鼠脑区进行成像,使用NoRMCorre算法对成像数据进行运动校正,校正后使用ImageJ处理成像数据获得原始图像,并使用Labelme制作标签.搭建神经网络HDCGUnet,使用原始图像和标签进行训练,根据训练效果优化改进模型结构,并选取评价指标和其他模型进行比较,验证模型效果.结果 HDCGUnet模型在自行采集制作的双光子钙成像数据集中表现最佳,并在BBBC数据集上表现良好.结论 HDCGUnet为双光子钙成像图像的识别与分割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双光子钙成像细胞分割神经网络

    《军事医学》再次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

    《军事医学》编辑部
    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