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毛保华

双月刊

1009-6744

bhmao2006@bjtu.edu.cn

010-51684836

100044

北京西直门外上园村3号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楼D403室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Journal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面对国内外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智能交通、交通管理、交通工程与信息工程等学科领域的决策者、科技工作者、交通运输工程师、交通运输院校研究院所的专家、硕、博士研究生以及交通运输企业家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考虑旅客出行特征的高铁灵活车票设置方法研究

    刘斌马超凡田志强李鑫杰...
    242-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速铁路平行车次间客流需求分布不均衡问题,为缓解标杆车次输送压力,提高客票整体收益及席位利用率,本文提出考虑旅客出行特征的灵活车票设置方法.灵活车票是一种全新的票制形式,价格较低且在出售时只确定备选车次集合,具体车次和席位延迟到发车前的某个时间兑现.将旅客出发时段偏好及灵活车票延迟兑现的时间价值两种因素融入旅客广义费用函数中,在构造需求弹性函数基础上,引入旅客选择行为模型,对各列车的客流分摊率进行估值.选取部分列车在特定OD对出售灵活车票,构建以客票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激活兑现模型,选择不同百分比阶段下非备选车次及备选车次在各OD对的票额作为决策变量,设置席位资源限制、列车服务区段限制、灵活车票激活兑现等约束,采用COPT(Cardinal Optimizer)进行求解.为验证该设置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选取京沪高铁部分列车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百分比阶段划分法可以从供需匹配的角度量化客票销售过程,不受时空因素和旅客到达概率等因素的干扰,处理灵活车票的激活兑现问题的适配性高;灵活车票的票价折扣、同一百分比阶段灵活车票的占比系数、激活兑现百分比阶段均是影响客票最终收益的关键因素;适当增加灵活车票的激活兑现次数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客票收益,在单点兑现激活条件下,收益最高提升4.84%,在双点兑现激活条件下,收益最高提升5.38%.

    交通运输经济收益管理高速铁路灵活车票席位存量控制COPT

    高铁快运夜间列车服务方案集成优化

    高如虎王倩瑜牛惠民
    254-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组织夜间高铁快运列车,核心需要解决快件需求和列车运行线与天窗开设的协调匹配关系.本文以高铁快运时变需求为导向,对包含天窗开设方案、快件配装方案及列车时刻表的快运服务方案集成优化.针对适合开行夜间列车的分段矩形天窗形式,以滞留快件数量最小为优化目标,兼顾快件的运到时效性,并系统性地考虑列车运行、快件配装及天窗开设等相关约束,构建高铁快运服务方案集成优化模型.考虑到所构建的模型属于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通过引入辅助变量线性化处理模型,并采用商业优化软件GAMS的CPLEX求解器求解模型.以宁杭高铁为例进行仿真计算,在参数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经过51 min计算求得分段矩形天窗模式下的夜间高铁快运列车最优综合服务方案.算例表明,计划运输的4000批快件全部被夜间快运列车服务,得到高铁快件需求与快运列车的最佳匹配方案,并且快件均在次日7:00之前运达目的站,实现高铁快件"次晨达"极速运输服务,同时,所开设的天窗也满足线路综合维修的需求.本文为高铁快运的快件精准调度以及高铁快运列车组织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后期铁路部门组织开行高铁快运夜间列车提供一定的参考.

    铁路运输服务方案CPLEX求解器高铁快运夜间列车集成优化

    线路运行中断下铁路旅客列车单向接运方案研究

    刘兰芬杨信丰杨珂王东梁...
    265-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线路中断对铁路客运带来的影响,本文利用综合交通网络各方式间的互补性,提出线路中断条件下铁路旅客列车的接运方案优化方法.首先,从旅客列车运行变化和综合交通接运方案分析接运方案的成本及旅客延误时间,综合考虑接运车站折返及到发能力、接运车辆能力、接运站及车辆停站关系等方面,建立以旅客出行时间延误最小及接运方案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的线路中断下旅客列车单向接运方案双目标规划模型;其次,为提高算法效率,按照列车到发时间密集程度划分为多个单独计算的时段,为缩小算法搜索空间,分析接运车站的剩余折返能力,明确可行备选接运车站集,设计分时段禁忌搜索算法;最后,利用算例分析模型及算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当线路中断发生后,接运方案应选择接运距离较近的车站,接运成本及总延误比在列车原停靠站进行接运平均可降低45.3%和21.2%,因而,利用已不办理客运业务的车站进行接驳运输,可减轻其对铁路客运带来的影响;问题的研究有助于降低线路运行中断造成的影响程度,为运输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铁路运输接运方案双目标规划旅客列车线路中断禁忌搜索

    考虑枢纽延误的集装箱公铁联运多目标路径优化

    段力伟杨航陈坚
    275-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枢纽延误下的集装箱公铁联运路径优化问题,本文综合考虑运输中等待转运集装箱数量和铁路剩余能力的双重不确定性、枢纽转运能力上限及铁路发车要求对枢纽延误的影响,采用三角模糊数刻画不确定性,并从等待转运和等待班期两方面量化延误时间及其带来的碳排放和仓储成本.基于此,以路径方案总成本和总碳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构建多目标路径优化模型,结合期望值法和模糊机会约束规划法对模型去模糊化,设计自适应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ANSGA-Ⅱ)求解模型,并引入模拟方法评估路径方案的可靠性,确定最佳置信度组合.结合某公铁联运网络开展的算例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NSGA-Ⅱ算法,所提方法收敛速度更快,总成本和总碳排放量分别优化了2.03%和5.87%,且前沿解的可靠性均大于0.95,能为经营人决策路径方案提供有效支持.进一步的灵敏度分析显示,当等待转运集装箱数量达到某一特定值时,选择的运输方式更倾向于单一的公路运输,以降低因等待转运带来的枢纽延误;同时,枢纽延误对不同时间敏感度货物的路径选择也有不同影响.

    综合运输路径优化自适应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公铁联运枢纽延误可靠性

    考虑加减速行为不对称的终端区空中交通流跟驰模型

    李善梅纪亚宏王超黄宝军...
    286-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精细化描述空中交通流跟驰行为,考虑空中交通加减速跟驰行为的不对称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智能驾驶员模型(Intelligent Driver Model,IDM)的空中交通流跟驰模型.采用成都终端区实际航迹数据,筛选出跟驰航迹数据;在此基础上,应用遗传算法对经典跟驰模型进行参数标定,选取出IDM模型的拟合精度最好;进而,考虑加速度、前后机间隔、平均速度差和机型等因素,分别构建加速和减速场景下的改进IDM跟驰模型;最后,采用奈奎斯特图分析改进模型的局部稳定性和渐近稳定性,并对加减速场景下的改进跟驰模型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IDM模型的稳定范围增大,且在加速和减速场景下,改进IDM模型所需稳定时间分别仅为原始IDM模型的13.9%和22.2%,头机为不同机型时,模型均表现较强稳定性,且头机为重型机时,所需稳定时间最长,这与实际运行中重型机产生的尾流对后机影响最为严重相一致.

    航空运输空中交通流跟驰模型稳定性智能驾驶员模型参数标定

    轨道站点周边建筑分布对客流量的影响研究

    张道玉周军邓晓庆孙艺宸...
    298-305,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把握建筑分布对站点客流的影响规律,本文采用以建筑楼栋为单位的建筑普查数据替代既有研究中的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同时考虑建筑混合度、换乘线路数、周边公交站点数、周边道路里程等多种可能因素影响,并在初步回归分析剔除道路网络密度等无明显相关性因素后,建立考虑空间异质性的局域空间回归模型(GWR),研究建筑总量与轨道站点客流量的关系.之后通过控制换乘线路数、周边公交站点数等因素对站点客流的影响,建立对样本量需求较小的全局性空间回归模型(SLM)分析不同类型建筑对轨道站点客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建筑总量与站点客流量呈正相关关系,其在500,800,1000 m范围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015、0.007和0.004,建筑混合度与站点客流量相关性不显著;在各类建筑中,工业建筑和综合建筑对轨道交通客流量影响不明显,其余建筑均与站点客流量呈正相关,且相关性由高到低分别为私宅、办公、商业、住宅;随着与站点距离的增加,商业建筑相关性衰减最快,其次是私宅、办公建筑,超过800 m范围后商业建筑与站点客流量相关性不显著.

    城市交通进出站客流GWR模型和SLM模型建筑量建筑混合度

    噪声环境下视听告警形态对驾驶员辨识反应的影响

    赵芳华陈颖
    306-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危险驾驶场景下车载智能警示系统的不同视听告警形态对驾驶员辨识反应的影响,开展基于驾驶模拟器平台的视听双模态告警实验,重点关注在不同噪声环境下,不同视听告警形态的告警信号对驾驶员的告警效果.实验采用2种噪声环境(高噪声和低噪声)、3种视觉告警形态(0,1,2 Hz闪烁)和3种听觉告警形态(非语音、男声语音和女声语音)条件下的3因素设计,测量被试的辨识绩效和主观评价量表得分,并进行显著性影响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比0Hz不闪烁,1 Hz和2Hz闪烁更符合驾驶员认知状态且更易接受,且1Hz闪烁显著减少了驾驶员的反应时间;相比非语音,男声和女声语音告警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能显著降低驾驶员辨识反应时间,提升辨识正确率;相比低噪声环境,高噪声环境下驾驶员告警信息理解能力显著下降,辨识反应时间显著增加;无论在高噪声环境还是低噪声环境下,"有闪烁—语音"告警形态对驾驶员的告警效果最好,相对其他"视—听"告警形态,"1 Hz闪烁—男声语音"下,辨识绩效最优,知觉匹配和舒适度得分最高.

    智能交通视听告警形态多因素方差分析驾驶员辨识反应噪声环境告警效果

    基于驾驶风格的山区公路穿村镇段行车风险场灵敏度分析

    戢晓峰王健徐迎豪卢梦媛...
    316-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山区公路穿村镇段交通事故多发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考虑驾驶风格的行车风险识别方法,通过灵敏度分析揭示驾驶风格在风险评估中的影响,并以云南省典型山区公路穿村镇段为实例进行验证.首先,利用无人机采集车辆轨迹数据,建立轨迹分析数据库;其次,基于行车风险场理论并通过事故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刻画穿村镇段行车环境对车辆行驶的风险影响,进一步引入驾驶风格因子,建立考虑驾驶风格的行车风险场,实现多要素的综合考虑与行车风险量化;最后,基于Sobol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分析考虑驾驶风格前后模型关键参数的全局灵敏度,并实现区域风险的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当选择速度均值、加速度均值和冲击度方差进行驾驶风格划分,K值为4时聚类效果最佳;Sobol法有效评估了参数灵敏度,当考虑驾驶人行为场后,总灵敏度分布更加均匀,模型考虑因素更为广泛,其中速度和冲击度标准差为最显著参数,总灵敏度分别为0.41和0.34;对多车共同作用产生的风险可视化显示,势场范围随道路线形变化而变化,在穿村镇交叉口风险值最显著,整体行驶速度降比为17.39%,将进一步发挥风险场理论在微观交通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交通工程风险场模型灵敏度分析穿村镇道路驾驶风格山区公路

    小净距"隧道—互通"路段车辆行驶轨迹特征研究

    罗霜杨书群徐进
    326-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下匝道车辆在小净距"隧道—互通"的轨迹特征,通过实车驾驶试验采集包茂高速黄草互通至保家互通的行驶数据,研究小净距"隧道—互通"的驾驶人车道选择行为,揭示下匝道驶出点位置、驶出纵/横向位移和平均横移率分布规律,探明净距和驾驶人因素对驶出特征的影响,构建轨迹特征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驾驶人在小净距"隧道—互通"无明显车道偏好性,容易错过主线出口;随着净距降低,隧道入口段换道占比增加,隧道出口开放段换道占比减少,靠近分流点下匝道的车辆增多,驶出纵向位移呈减小趋势,驶出横向位移和平均横移率呈增大趋势;当净距不超过170 m时,小净距"隧道—互通"的驶出特征与常规互通出口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净距减小,车辆换道和下匝道难度增加,运行风险增大;在小净距连接段上,女性和不熟悉路线的驾驶人换道较晚,驶出纵向位移小,经验不足的驾驶人下匝道时容易一次连续变更两条车道,驶出横向位移大,下匝道过程风险高.

    交通工程轨迹特征实车试验小净距"隧道—互通"运行风险个体差异

    第60次交通"7+1"论坛在北京交通大学举办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