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罗艺峰

季刊

1003-1499

lbj-919@163.com

029-85217708

710061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中路108号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Journal JIAOXIANG-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反映和介绍国内外音乐学术领域的最新教学、科研成果为宗旨,热情关注现实音乐生活中的理论热点,追踪当今世界音乐研究进展,在“西安鼓乐”、“汉唐音乐文化”等专题领域影响较大,发表了一系列理论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解读隋初郑、苏乐调音阶对应

    庄永平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隋初朝廷郑译与外来苏祗婆乐调音阶的对应,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深深地影响了我国一千四百多年来音乐发展的路线.郑氏所采用的音阶对应方式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将胡琵琶的定弦(以子、中弦,老、缠弦不计)调高(转动弦轴绞高)大二度变二者音阶的"三声不同"为"一声不同",同时创立了八声音阶用于实践.这样,不仅融汇贯通了当时的中外音乐,而且也奠定了后世音乐发展的基础.问题是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虽然发现有这种调首音阶相差大二度的现象,但均未能注意到这是由定弦高低所带来的变化.因此,除了"之、为调式"概念之外,还应包括定弦变化的因素在内.而对于那时繁乱的乐调关系,从今天来看只要紧紧抓住这种今称之的"调号音",就可以揭示其调式、调性运用的实质.总之,今天的音乐无一不是隋唐燕乐调之遗,形成了我国传统音乐的乐调运用与特殊韵味,成为我国今天非物质音乐文化的显著特点.

    郑、苏乐调对应弦绞高大二度调号音之调式为调式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区域音乐研究——对近年来部分研究案例的初步解读

    蔡际洲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 2011 年以来,在音乐学研究中开始引进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方法.这是将自然科学的方法融入音乐学研究的一种尝试.作者对近十余年来的部分研究案例做了初步观察与解读,发现GIS可用于体裁品种研究、表演艺术研究、音乐形态研究、音乐文献研究、音乐学家研究、出土乐器研究等领域.作者认为,在音乐学研究中引进GIS的意义在于,可为我们提供学术原创的新途径,拓宽研究构思的新维度,提升学术研究的科学精神.

    地理信息系统(GIS)区域音乐文献综述地理分布空间信息可视化科学精神

    论"七律三阶"

    刘永福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七律三阶"作为律声系统概念,具有"繁复性"特征,即三种七声音阶共用同一组七律.从理论层面讲,"七律三阶"亦即黄翔鹏的"同均三宫".通过作品实例分析证明,无论是"同均三宫"还是"七律三阶",并非只有"结束音都是G"一种可能性,包括同头异调、异头同调、异头异调等多种逻辑形态.由于"同均三宫"之名过于抽象和隐晦,故而引发了长达三十余年之久的学术之争,至今尚未定论.为"同均三宫"正名是学术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同均三宫"问题的唯一途径."七律三阶"之名内涵明确、通俗易懂,既能够明确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又具有鲜明的"约定性"和"排他性",可谓名实相符、名正言顺.

    同均三宫正名七律三阶逻辑形态调头调式

    东晋传今的道韵:《圣班韵》

    蒲亨强肖珺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圣班韵》在当代仍存活于道士口头传承中,其形式韵味均独特而精美.全韵以一个吟诵调程式为主题,通过多次别致的变奏并适时穿插对比性的咏叹调,从而使旋律显得丰满完美,并贴切表现出道士启圣的特定意象和赞颂神灵的内在激情.堪称艺术性颇强的旋律精品.此韵初用于东晋时期的最早成型的神仙道仪式《灵宝斋》中,后延续发展至南朝宋时期趋于定型化,并在后世一直广泛应用,作为"上表""施食"等重要仪式中请神的必用韵目.历代传承至今,相当稳定地保留了其基本元素如法师向神报告法职、辖区和祈请状态,以及所请众神之名号、修斋的种类和斋意等.当代现存的词曲特别完整地保存了清代的样式.成为古老道韵的活化石.

    道教音乐圣班韵旋律历史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立意与创作

    曾金寿王梓宇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莫高窟壁画是以佛教为主题,展现"天界"的美好景象和尘世的理想愿景.每幅气韵生动的壁画都借由画家对佛教的理解而构思位置、随类赋彩、以形传神,反映不同时期佛教在此区域传播过程中的影响状况,其亦包含信众对佛教的接受,对于社会伦理和人生意义进行艺术性建构.其创作手法多元化,呈现出不同文化交流的艺术硕果.从艺术创作手法的形式要素特征出发,探讨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

    莫高窟壁画犍陀罗艺术晕染法联珠纹飞天伎乐伽陵频伽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汉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黄燕
    45-5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汉乐传承、发展的总体情况良好,主要表现在:形成"大埔—珠三角"双核中心的地域分布;"民间派"与"学院派"并行、交叉的传承方式;"国家在场"的引导与民间汉乐外向性活动特征并存;表演性与展示性的社会功能得以延伸与发展;乐器组合历经了"弦索乐"到"新丝竹乐"的传承与变迁状态;音乐风格有重复化、统一化的趋势,"内敛奋进"的风格日益明显.可以说,新中国广东汉乐的传承发展给中国传统器乐乐种在当代社会的传承规律与发展策略提供了一份答案.

    新中国中国传统器乐乐种广东汉乐传承与变迁

    萧友梅对我国近现代钢琴伴奏的贡献

    韩亚嵚吴跃华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研究萧友梅的钢琴伴奏可知,萧友梅对我国早期钢琴伴奏的贡献,首先是他创作出许多带正规伴奏谱的歌曲作品,相较此前的简易伴奏,他推动了钢琴伴奏的创作化发展;其次他还带动了许多带钢琴伴奏谱的歌曲教材诞生,也为黄自的艺术歌曲伴奏编进教材奠定了基础;再次,他在和声学教材中开辟有专门教写钢琴伴奏的理论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一直影响至今.

    萧友梅创作钢琴伴奏音乐教材

    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以唐代韩休墓乐舞壁画为例

    程楠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4 年初由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考察队伍,对唐代韩休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在韩休墓挖掘工作中令考古专家最为震惊的是,在墓室墙壁三面均绘有精美绝伦的壁画.壁画的绘画技法堪称精湛娴熟.其中有首次发现唐墓壁画的《山水图》和屏风式条形壁画《高士图》,以及反映唐代中外音乐文化融合交流且尤为珍贵的《乐舞图》.唐韩休墓乐舞壁画是迄今发现最为完整的大型唐代壁画,画中乐舞场面壮观,胡汉乐舞交相竞技,气氛热烈欢快.据考证,乐舞壁画中的舞蹈为唐时流行的《胡腾舞》,音乐则为盛唐的胡部新声.韩休墓中的乐舞壁画反映的正是当时中外乐舞互相交融的盛况,也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韩休墓乐舞壁画胡腾舞胡部新声

    于节奏中交集、悖离:梅西安与布列兹的《春之祭》

    洪丁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3 年,在欧洲乐坛初露头角的布列兹发表了对《春之祭》的分析文章,其中盛赞斯特拉文斯基在节奏领域的创新.布列兹的分析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却也因未作说明,而使分析的核心内容出自梅西安作曲课的事实长久不为人所知.回到战后最初数年间,通过考察梅西安从《春之祭》发展而来的"节奏角色"理论,并将其印证于梅西安与布列兹各自的分析与创作实践之中,结合布列兹与阿多诺由《春之祭》展开的思辨,探讨两位法国作曲家在战后的"零点时刻",如何在刻意误读与"影响焦虑"下,找寻各自节奏写作的创新之路.

    梅西安布列兹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节奏节奏角色

    潘德列茨基《第六交响曲》中的中国诗歌溯源

    彭程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潘德列茨基最后一部交响曲《第六交响曲》"中国诗歌"与马勒《大地之歌》的歌词选自同一本中国古诗词德文改写集;其 8 首德文歌词分别源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静夜思》,杜甫的《泛舟》《秋笛》,李清照的《浪淘沙·帘外五更风》《声声慢·寻寻觅觅》,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李峤的《琵琶》;作品的音乐并不限于德文诗的内容,有些乐章更接近中国古诗词源头中的意境;在越过《第八交响曲》对生命无常的喟叹之后,中国文化成为潘德列茨基交响精神的源头.

    潘德列茨基交响曲唐诗马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