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罗艺峰

季刊

1003-1499

lbj-919@163.com

029-85217708

710061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中路108号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Journal JIAOXIANG-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反映和介绍国内外音乐学术领域的最新教学、科研成果为宗旨,热情关注现实音乐生活中的理论热点,追踪当今世界音乐研究进展,在“西安鼓乐”、“汉唐音乐文化”等专题领域影响较大,发表了一系列理论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学理叙事——定位、意义及研究路径

    刘承华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是中国音乐美学的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传统音乐美学的最显著标志,是直接以传统音乐现象为研究对象.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是最能代言中国音乐文化、陈述传统音乐审美特质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由针对传统音乐一般特点的原理性研究、针对各乐种特有现象的特殊性研究以及针对个别对象的个例性研究三个层面构成.研究路径上,包括直接面对音乐现象、借助古今理论资源、对形态作美学分析以及美学现象的文化学阐释等四个维度.最后指出,传统音乐美学的理论建构应兼顾"知"与"行",做到认知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学科定位学科构架研究方法学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

    "以大寂为至乐"——般若空观视域下的道安乐论及其与玄学乐论的关系研究

    王维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晋高僧道安在般若本无宗的观念之上提出了"以大寂为至乐,五音不能聋其耳"的乐论思想.道安以"大寂"的概念突破了玄学思想家的"大音"主张,道安之"大寂"强调的是绝对无声,而玄学之"大音"体现的是生生之道的彰显.大乘般若学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假有"之象,因此,玄学之"大音"在般若空宗的观念下依旧是虚幻空无的假象.在道安看来无不能生有,"非谓虚豁之中,能生万有也".因此,安公运用安般数息的修行方式将人从历史时间引入到无时间性的恒寂之境,通过过滤一切的感性内蕴,实现枯寂意志的自由伸展,其目的是为了"执寂以御有"完成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救世之举.

    "以大寂为至乐""大音希声""五音声而心无所适,则大音至矣""至乐者,非音声之谓也"

    《乐记》中音乐本质论的意义变化——以汉代、宋元为中心的考察

    范名简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本质论是《乐记》音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核心部分.一般认为,《乐记》以"和"为音乐的本质.在汉代,"和"的理解基于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的多元错综;而宋元时期,"和"的理解基于《中庸》"已发"而言.在汉代,《乐记》中所有关于"天地""阴阳"的内容都只为了给儒家的礼乐思想寻找宇宙论的依据,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儒家音乐观的合理性,表现为以"天道"为自身理论的支撑.而宋元时期,理学阐释的实质是把宇宙中的"阴阳"与人世间的"礼乐"等同起来,纳入"天理"的范畴,从而把宇宙的规律与社会的准则等同起来,因此对于音乐的论述更为抽象,更为哲学化.

    音乐本质论礼乐阴阳已发天理

    汉初宗庙乐《安世房中歌》十七章

    杨赛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高祖刘邦请楚地女巫唐山夫人制作了宗庙乐歌《大孝备矣》《七始华始》《我定历数》《王侯秉德》《海内有奸》等五章,向先祖禀告其功德,四言诗,杂用楚乐.其乐名依周乐题为《房中乐》,其功能依秦《寿人乐》,祈求福寿绵长,国祚延绵.汉惠帝时,乐府令夏侯宽配以箫管,更名为《安世乐》.汉文帝时,续作《大海荡荡》《安其所》《丰草葽》《雷震震》等四章.汉景帝时,续作《桂华》《美若》《磑磑即即》《嘉荐芳矣》《皇皇鸿明》《浚则师德》《孔容之常》《承明帝德》等八章.汉武帝重兴乐府,辑歌词十七章,定名为《安世房中歌》.其音乐融合了周乐与楚乐,用于汉初皇帝祭祀祖宗,包括迎神、颂神、亨神、送神等仪节,告先祖汉高祖、汉文帝功德,以求得祖先福祐.《安世房中歌》颂扬了汉初七十年间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总结了社会治理的经验,吸收了《诗经》《楚辞》的表现手法,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为汉乐府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安世房中歌唐山夫人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

    从吴越到南越——青铜乐器句耀研究的相关问题思考

    曲文静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句鑃是产生于东周时期吴越地区的青铜乐器,极具地域特色,并在西汉南越国仍有传承.句鑃从吴越到南越的时空跨越,其产生、发展与传播,勾勒出越民族的文化心理.目前对于吴越及南越句鑃的研究还有诸多待思考与深入之处.首先,有关其为吴或越的国属问题,尚缺乏考古依据及墓葬环境的支撑,不妨暂以"吴越"示之;其次,句鑃承载了政治、文化意义,是吴越构筑华夏认同的重要符号;再次,关于句鑃的器用功能,其内壁平整,音乐性能远不及甬钟、纽钟,很难在宴享中呈现出良好的音乐表现;最后,文章认为句鑃应是随楚文化传播至岭南,还应从接受角度,结合政治、文化、制度等层面对南越句耀加以深入探究.

    青铜乐器句鑃吴越南越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室内乐创作风格之演变

    钟易非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室内乐创作的实践,经历了从完全模仿西方范式至融入民族音乐素材,再至将西方创作技法与中国的民族音乐素材高度融合,是一次洋为中用—民族探索—中西交汇的演变.三十余年中,我国作曲家力图建立中国五声音乐体系,在研习欧洲古典室内乐风格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室内乐演奏技法民族化、和声风格民族化之路径,不断探索西方技法与中国民间音乐的融合、西方技法中国化的手段,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音乐界建立不同于西方大小调、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音乐调式体系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前室内乐中国音乐民族化

    声学视域下昆曲和京剧小生歌唱颤音比较研究

    韩启超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曲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母体,和晚出的京剧均为一代之戏曲,二者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这种继承关系不仅表现在戏曲表演体系和审美特征上,也表现在音乐唱腔、行当特征上.因此,我们也常常认为昆曲的基本行当类型、行当造型特征被京剧继承、延续和发展.但从声学实证分析来看,至少在小生行当中,两个剧种之间差异巨大,京剧小生相比昆曲小生行当来说,已经超出了严格继承的范畴,二者的行当嗓音造型性特征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即从物理声学的维度来看,二者之间的嗓音差异性显著大于趋同性.

    昆曲京剧小生颤音嗓音分析

    "钱仁康教授诞辰11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活动"预告

    杨怡文
    63页

    民歌衬词的结构与功能

    齐柏平刘硕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衬词是构成民歌歌词的重要内容,是一种非具象的情绪表达,具有极大的伸缩空间和非语义性.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声符,用来以声传情,突出声音抒情的重要性.它有多种类型和功能,其结构与变化具有很高的学术意义.衬词是歌曲贴近正词的虚词,"衬"有衬托、衬垫之意.民歌的抒情性主要通过衬词的"非语义"的功能来展示.在形态上,衬词还能起到口语的强化、在场的展示、情绪的渲染等作用.从功能上看,衬词可分为有意衬词、无意衬词和综合衬词,起着引子或尾声的作用,能够淡化叙事,凸显抒情.

    民歌衬词功能分类研究

    区域音乐的内涵及其文化价值

    王晓平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音乐从"历时性"的声音结构到"共时性"的空间载体,集中反映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地域空间的历史感知和文化认同,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自成体系的主要特征和内在品质,彰显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时代特征.它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民族音乐学领域的重要支点,还是当代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区域音乐文化正是以传统文化多元绽放和多样性发展的姿态,在继承中创新、在交融中升华、在汲取中绽放,成为培育新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和力量源泉.

    中国传统音乐区域音乐民族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