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精细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精细化工
精细化工

邵玉昌

月刊

1003-5214

jxhgbjb@126.com

0411-84699773,84685669

116023

大连市高新园区黄浦路201号

精细化工/Journal Fine Chemic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1984年6月创刊,每月15日出版。它是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会刊、中国化学工业类核心期刊、中国轻工业类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创办最早的精细化工专业技术刊物。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首批入编期刊之一;是美国《化学文摘》(CA)全球摘用频度最大的1000种期刊之一;部分文章已由美国《工程索引》(EI)、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等摘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孔液体在CO2捕集与利用领域的研究进展

    汪静雯王德超辛洋洋鞠晓茜...
    1-1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助力中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深入落实化工领域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吸附/吸收耦合有望成为气体分离的绿色变革性分离技术,其关键是高性能吸附(收)材料的开发.多孔液体作为一类具有永久孔隙的液体材料,兼具了液体吸收剂的易于管道输送、传质传热效果好等优点和固体吸附剂的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等优点,有望成为新一代CO2捕集的绿色变革性介质.该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多孔液体发展历程;然后,重点对多孔液体在CO2的吸附/吸收、膜分离、催化转化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并对多孔液体性能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归纳.最后,对多孔液体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多孔液体多孔材料CO2捕集CO2利用膜分离

    生物法绿色合成纳米银及其抗菌应用进展

    魏国涛张群利崔琳琳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银是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近年来,为避免纳米银合成过程中产生有毒副产物,研究者在纳米银的绿色合成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首先,综述了生物法绿色合成纳米银,重点介绍了微生物法、植物提取物法;接着,介绍了纳米银抗菌性的机理和影响因素;然后,总结了纳米银的抗菌应用;最后,指出植物各组织和微生物细胞中富含的各类天然化合物均可完成纳米银的绿色合成,不同生物源合成纳米银的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掘.纳米银尺寸和形状的可控化以及在使纳米银发挥抗菌作用的前提下减少迁移、减少副作用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纳米材料绿色合成抗菌性能抗菌应用

    MOFs基多孔液体的制备及CO2吸附分离应用

    靳归黄琳郭东方王娟...
    2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孔液体(PLs)是一种结合了多孔固体材料永久孔隙和液体流动性的新型液体材料,在气体吸附和分离、催化等应用领域中展示出巨大的潜力.金属框架材料(MOFs)因其高的比表面积、热和化学稳定性、独特的结构以及制备简单的特点有望成为构筑PLs多孔宿主的最佳候选材料之一.近些年来,基于MOFs(ZIF-8、ZIF-67、UiO-66等)基多孔液体相关研究被陆续报道.首先,该文介绍了多孔液体的分类;其次,总结了近些年来MOFs基多孔液体的制备以及应用;最后,对MOFs基多孔液体的制备存在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多孔液体气体吸附分离催化二氧化碳

    Fe基拉瓦锡骨架材料(MILs)的制备与应用进展

    田振华何静瑄侯晨
    38-4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是由无机金属离子或离子簇与有机配体配位而成的一类具有周期性网状结构的新型多孔晶体材料.在众多MOFs材料中,Fe基拉瓦锡骨架材料(MILs)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独特的骨架柔性、突出的比表面积及高度稳定性,在医学、传感、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者们通过合成方法创新、结构修饰以及与其他材料复合等方式对Fe基MILs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了Fe基MILs及相关材料的实际应用效果、扩展了应用范围.该文从Fe基MILs的种类及其结构特征入手,重点综述了其常见的合成方法、调控因素及改性方法,总结了Fe基MILs在药物载体、传感、吸附和催化方面的应用进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Fe基MILs在上述领域中的应用优势及局限性,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Fe基MILs合成方法改性方法药物载体传感吸附催化

    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缺陷调控、表征及化学防护应用研究进展

    秦浩捷周川张守鑫李晓鹏...
    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锆基金属有机骨架(Zr-MOFs)材料不仅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及易功能化等特点,还具有简单丰富的合成方法和优异的稳定性,在气体吸附、气体分离、催化、传感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适当程度的缺陷可以在不破坏Zr-MOFs结构的前提下改变其理化性质,显著提高吸附、催化等性能.通过缺陷工程调控材料的缺陷结构,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精确表征缺陷信息,推进缺陷化Zr-MOFs在特定领域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介绍了Zr-MOFs缺陷调控的主要方法,包括模板法和合成后修饰法.接着,论述了缺陷表征的常用手段,并对不同技术手段的优缺点展开讨论.然后,综述了缺陷化Zr-MOFs在化学防护领域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有毒工业化学品的吸附、化学战剂的催化降解、气体传感和分离.最后,展望了缺陷化Zr-MOFs的发展前景.

    锆基金属有机骨架缺陷调控表征化学防护

    液晶弹性体纤维在智能响应领域的研究进展

    杨函瑞武丁胜郑思铭吕鹏飞...
    6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液晶弹性体(LCEs)是一种包含液晶基元轻度交联的聚合物网络,兼具聚合物网络的软弹性和液晶基元的各向异性.通过编程分子取向可使 LCEs 在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实现非接触运动,表现出优异的弹性和驱动性能.液晶弹性体纤维作为 LCEs 的一种常见存在形式,由于纤维内液晶基元取向度高,对于各类型刺激响应更为灵敏,且具有良好的可编程特性和优异的机械强度,使其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不同液晶弹性体纤维的主要制备方法及响应驱动机理.分析了不同驱动方式的液晶弹性体纤维体系,详细介绍了光响应型液晶弹性体纤维,简要论述了液晶弹性体纤维在柔性传感、自振荡系统、仿生、人工肌肉、软体机器人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液晶弹性体纤维智能驱动制备方法响应类型驱动机理应用

    受猪笼草启发的仿生超滑表面研究进展

    张静陈诚
    7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界中猪笼草的袋状叶片内壁呈多孔结构,能锁住其分泌的蜡状物质,受此启发,向粗糙基底灌注低表面能液体以形成稳定的润滑油层,进而制备出注液超滑表面,其比超疏水表面具有更耐久的疏液、自清洁、防附着等性能,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基于此,该文介绍了仿生超滑表面的润湿理论及作用机制,综述了超滑表面构建技术策略,包括粗糙基底成形-润滑油灌注与粗糙基底成形-基底化学修饰-润滑油灌注 2 种典型的路径;全面总结了粗糙基底的制备方法,包括刻蚀法、溶胶-凝胶法、呼吸图法、水热法,并介绍了仿生超滑表面在油水分离、水雾收集、防腐蚀、液滴操控、防覆冰领域的应用进展;最后,对仿生超滑表面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仿生超滑表面构建策略制备方法多功能应用

    羧甲基壳聚糖-蓖麻油基聚氨酯农药缓释微球的制备及性能

    范燕香周红军周新华黄雪...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羧甲基壳聚糖(CMCS)、蓖麻油(CO)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原料,通过自乳化法制备了羧甲基壳聚糖-蓖麻油基聚氨酯微球(CO-CMCS-PU),通过分子自组装法负载阿维菌素(AVM)得到载药微球(CO-CMCS-PU@AVM).采用 FTIR、1HNMR、SEM、TGA 对产品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并探究了不同药量载药微球的包封率、缓释性能、抗紫外性能、叶面接触角和黏附性能.结果表明,相比 AVM 分散液,紫外光照射后载药微球中AVM的保留率提高到43%以上,说明CO-CMCS-PU载体的抗紫外性能良好;载药微球溶液比AVM分散液在黄瓜叶面上的接触角降低了 21%以上,滞留量提高了 40%以上,说明其在叶面上有较好的黏附性和润湿性;载药微球包封率可达82%以上,具有良好的缓释和pH响应释放性能,释药行为符合First-order动力学模型和Korsmeyer Peppas模型,药物释放受Fickian扩散控制.

    羧甲基壳聚糖蓖麻油聚氨酯缓释pH响应功能材料

    基于AB型单体聚醚酰亚胺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

    马玉婷刘坤乔文强王植源...
    100-106,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AB型单体 3-氨基-5,6,9,10-四氢-[5]螺旋烯-7,8-二羰基-二甲酸酐(ATHDA)与 4,4'-(4,4'-异亚丙基二苯氧基)双(邻苯二甲酸酐)(BPADA)和 4,4'-二氨基二苯醚(ODA)通过高温一步法共聚,制备了一系列ATHDA含量不同的聚醚酰亚胺PEI-ABx(x为ATHDA用量,以BPADA和ODA的总质量计,下同).采用FTIR、1HNMR、DSC、DMA、TGA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对其力学性能和溶解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PEI-ABx特性黏数在0.60~0.87 dL/g之间,均具有良好的成膜性,且该系列聚合物在常见的有机溶剂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中均具有优异的溶解性;由DMA测得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在 228~256℃之间,N2 气氛下 5%热失重温度(T5%)为 505~536℃,表明PEI-ABx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聚合物薄膜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和断裂伸长率分别在41.7~88.1 MPa、1.7~2.7 GPa和3.3%~4.8%之间,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另外,聚合物分子链中的四氢-[5]螺旋烯结构可脱氢芳构化,与PEI-AB20相比,芳构化后PEI-AB20的Tg从256℃提高至283℃,T5%从531℃提升至557℃,表明芳构化后聚合物耐热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聚醚酰亚胺AB型单体耐热性四氢-[5]螺旋烯溶解性力学性能功能材料

    原位合成Si/(SiO+Ag)复合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王帅唐梦蔡振飞曹瑞...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微米Si和纳米Ag2O进行机械球磨,通过原位固相反应合成了Si基复合材料[Si/(SiO+Ag)],以沥青为碳源采用高温煅烧法制备了碳包覆Si基复合材料[Si/(SiO+Ag)-C].采用XRD、XPS、SEM、TEM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微米Si和纳米Ag2O在球磨破碎过程中原位形成SiO和Ag颗粒,并附着在基体Si上,两种复合材料都展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在低电流密度(0.12 A/g)下Si/(SiO+Ag)和Si/(SiO+Ag)-C循环 5次后分别表现出1422和1039 mA·h/g的可逆比容量,而在高电流密度(2.40 A/g)下仍能获得672和393 mA·h/g的可逆比容量;当电流密度再次恢复到0.12 A/g时,可逆比容量可恢复到1329 和961 mA·h/g,Si/(SiO+Ag)-C表现出更好的循环稳定性,经80 次循环后可逆比容量仍稳定在943 mA·h/g,其突出的倍率性能归因于微米Si的颗粒细化以及球磨过程中原位反应形成纳米Ag颗粒导电特性,而循环稳定性的提高与原位形成SiO和包覆碳构成的双相缓冲结构有关.

    锂离子电池复合材料Si负极材料固相反应机械化学功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