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

石庆华

双月刊

1000-2286

ndxb7775@sina.com

0791-83813246

330045

江西省南昌市志敏大道1101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Natural Sciences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是江西农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农业学术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ISSN 1000-2286,CN 36-1028/S。本刊立足于国际国内农业科学的发展前沿,理论探索为主,面向社会,刊载有关农业科学、林业科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等学科具有创新价值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和研究综述等。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科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A)、意大利《农业索引》(Agrindex)、英国《动物学记录》(ZR)、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学中心文摘》(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信息源》、《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信息源》、《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等20多种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江西红壤旱地不同播期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梁星伟叶清王志伟陈淑艳...
    1099-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明确江西红壤旱地玉米栽培的适宜播种时期。[方法]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5-7月设置播期处理,研究了不同播期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变化,以期为江西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结果]播期调整显著影响玉米的生育进程、花前花后物质积累和最终产量。玉米产量以5月初播种为最高(5 529。99 kg/hm2),并随播期推迟整体呈下降趋势。穗粒数是随播期变化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此外,粒重也受到播期调整的影响,且与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品种比较而言,郑单958产量整体高于先玉335。[结论]在不影响冬季作物(如油菜)的前提下,江西红壤旱地普通玉米应在品种选择的基础上,适时早播,时间不宜晚于5月上/中旬。

    江西红壤旱地播期玉米产量籽粒灌浆气象因素干物质积累

    不同水稻抗性淀粉含量差异的转录组学解析

    王蕊张风琴田蕾罗成科...
    1109-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抗性淀粉是功能性水稻研究的热点品质性状之一。旨在研究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不同抗性淀粉含量品种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可能参与的调控通路,探究水稻抗性淀粉合成的规律和分子机制。[方法]分别对高抗性淀粉粳稻品种JTD和低抗性淀粉粳稻品种宁粳28号(NJ28)在籽粒灌浆中后期2个时间点(10 d和16 d),每个时间点每个样品3次重复,共12个样品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和分析。[结果]NJ28和JTD在灌浆10 d相比有1 32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包含986个上调DEGs和340个下调DEGs;在16 d时有1 158个DEGs,包含384个上调DEGs和786个下调DEGs;在10 d和16 d共同变化的DEGs 689个,包含435个上调DEGs和254个下调DEGs。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DEGs主要参与淀粉代谢和脂肪酸代谢,例如α-淀粉酶、β-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异淀粉酶、脂肪酸延长和降解相关酶等。利用qRT-PCR对3个基因进行验证发现,其mRNA表达趋势均与转录组分析中的表达趋势一致。利用气质联用仪对36个脂肪酸进行定量测定,发现包括油酸在内的7个脂肪酸在高抗性淀粉品种中含量较高。[结论]筛选到一些可能参与抗性淀粉合成的候选基因和重要脂肪酸,为深入理解水稻籽粒中RS合成、其与非淀粉物质脂肪酸之间的关联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分子基础,为制备具有酶抗性结构和低升糖指数的淀粉类食品提供理论依据。

    水稻抗性淀粉灌浆时期转录组学测序

    80份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的马铃薯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及评价指标的筛选

    张莹李成举刘寅笃张春利...
    1124-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中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相对缺乏,遗传背景单一,亲缘关系较近是制约我国马铃薯种质创新与优良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原因。此外,干旱是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筛选出优良且抗旱的种质资源不仅能够有效应对干旱带来的马铃薯生产挑战,也将为解决中国马铃薯遗传背景狭窄和种质资源短缺提供重要的解决途径。[方法]以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表型观测评价的TON panel约300份高世代品系种质资源中筛选出80份表现良好的四倍体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于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研究所进行田间试验,对正常灌溉(CK)和干旱处理(D)下的15个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等分析方法对80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通过计算各单项指标的抗旱系数(PI)和变异系数(CV)筛选到12个代表性指标进行后续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2个单项指标的抗旱系数转换为6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达80。45%),根据综合评价值(D值)和聚类分析,可将80份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分为3类:B20、B40、B55等9个品系属于I类高度抗旱类型;B32、B77、B28等62个品系属于Ⅱ类中度抗旱类型;B73、B42、B19等9个品系属于Ⅲ类低抗类型。进一步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抗旱性评价回归模型Y=-0。138+0。198PH+0。080RL+0。109LAI+0。144RFW+0。162TDW+0。079RSC(R2=0。917,P=0),估计精度均在86。6%以上,表明该模型可用于马铃薯抗旱种质资源筛选。[结论]B20、B40、B55等9个品系为高度抗旱品系,可作为优良的杂交亲本选育马铃薯抗旱品种。株高、总根长、叶面积指数、根总鲜重、单株薯块干重、还原糖含量可作为快速筛选抗旱马铃薯种质资源的预测指标,使马铃薯抗旱性评价鉴定工作更为便捷。

    马铃薯种质资源干旱胁迫品系筛选评价指标综合评价

    2种微生物菌肥对油橄榄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郭翠莲刘坤贾重阳赵敏...
    1138-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探究微生物菌肥对油橄榄(Olea europaea L。)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以6年生油橄榄为研究对象开展微生物菌肥的田间试验。[方法]采用土壤常规农业化学分析法和 Illumm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研究了2种微生物菌肥不同施用量处理下油橄榄生长、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在相同施用量处理下,相较于施用复合生物菌剂,施用微生物菌剂的处理显著促进了油橄榄的冠幅、株高和地径生长,并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施用量处理中,当施用9 kg微生物菌剂(W9)和6 kg复合生物菌剂(F6)时,油橄榄植株生长状况最佳,土壤养分含量也达到最高;2种微生物菌肥均会改变油橄榄根际土壤微生物丰度及多样性,其中,施用微生物菌剂可降低土壤真菌丰度和多样性,而提高土壤细菌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各处理下根际土壤中相对丰度较高的真菌门均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细菌门均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相关性分析表明,植株农艺性状指标都与子囊菌门呈正相关,与担子菌门、酸杆菌门呈负相关。[结论]相同施用量处理下,微生物菌剂的施用效果优于复合生物菌剂;不同施用量处理下,微生物菌剂为9 kg/株时的施用效果最佳,复合生物菌剂为6 kg/株时的施用效果最佳。

    微生物菌肥油橄榄产量农艺性状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生物炭与木霉生物有机肥对红壤稻田烤烟氮肥利用率与产量产值的影响

    谢志坚张海伟卢叶王念磊...
    1151-1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红壤区"稻-烟"轮作模式下生物炭与木霉生物有机肥的最佳施用量,可为促进烤烟早生快发、适产增值与资源增效等提供新路径。[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生物炭(B)和木霉生物有机肥(OF)不同施用量{0、低量(750 kg/hm2)和高量(1 500 kg/hm2)}对烤烟干物质累积与根系生长及其根/冠比、氮肥偏生产力和产量、均价与产值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结果]生物炭与木霉生物有机肥互作可显著影响烤烟生长发育、氮肥利用率及其产量、均价与产值。与不施用生物炭(B0)相比,施用生物炭分别增加根系体积(6。6%~54。0%)、植株干物质累积量(2。3%~15。3%)及其根/冠比(8。0%~44。4%)、氮肥偏生产力(3。1%~6。0%)和均价与产值(1。6%~8。3%),而且均以施低量生物炭的效果最佳;较之不施木霉生物有机肥(OF0),施低量木霉生物有机肥可显著增加烤烟根系体积(3。5%~23。2%)、生育前中期植株干物质累积量(5。3%~18。3%)及其根冠比(8。7%~13。0%)、产量(5。2%)和氮肥偏生产力(19。6%~35。5%),而施用高量木霉生物有机肥则显著降低烤烟干物质累积量6。01%和生育后期根系体积7。0%~10。4%。另外,与不施生物炭和木霉生物有机肥处理(B0OF0)相比,生物炭与木霉生物有机肥配施不仅可以替代适量(~15%)氮肥,还可不同程度提升烤烟植株干物质累积量与根系体积及其根冠比、产量、均价与产值和氮肥偏生产力。[结论]施用生物炭和木霉生物有机肥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烤烟植株干物质累积和根系生长,而且可以有效提高烤烟产量、均价与产值和氮肥偏生产力,对促进红壤稻田烤烟绿色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应用价值。

    烤烟生物炭木霉生物有机肥氮肥偏生产力产量产值

    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康景涛黄勉柱孔维福张涛...
    1163-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螺丝椒是我国市场上辣椒的主要消费类型之一,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的存在不仅增加了外表的层次感,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生长发育和口感风味。探究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的遗传规律,为揭示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相关基因的定位提供依据。[方法]研究以光皮辣椒A68为母本,螺丝椒M18为父本,构建P1、P2、F1和F2四世代遗传群体,通过调查各世代单株对椒果实褶皱率和褶痕数,利用盖钧镒提出的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分析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率和褶痕数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模型,并对遗传效应及遗传参数进行估值计算。[结果]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率和褶痕数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特点,褶皱率和褶痕数两个性状均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MX2-ADI-ADI)模型,果实表面褶皱率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997 2和-0。498,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498 7和-0。498 3,加性×加性、加性×显性、显性×加性和显性×显性互作效应值分别为-0。000 2、-0。000 2、0。498 3和0。498 3,主基因遗传率为79。49%。果实表面褶痕数的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1。249 2和-0。249 9,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249 9和-0。249 9,加性×加性、加性×显性、显性×加性和显性×显性互作效应值分别为 0。249 9、0。249 9、-0。749 4和0。249 2。主基因遗传率为92。29%。结合2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单位点联合效应来看,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率和褶痕数遗传中主基因的3种效应大小关系为互作效应、显性效应、加性效应。[结论]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率和褶痕数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率主基因遗传率为79。49%,在一定程度上受多个微效基因和环境因素影响,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痕数遗传率为92。29%,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

    螺丝椒果实表面褶皱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鲜食核桃'礼品2号'采收期研究

    魏琴常月梅高俊仙李永琛...
    1172-1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鲜食核桃早采品质低下造成资源浪费问题。探究鲜核桃果实不同生育期各项品质指标的动态变化,并对综合品质进行分析与评价,可明确其生长发育规律并提出适宜的鲜食采收期,为鲜食核桃适时采收及资源利用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以山西翼城县的'礼品2号'鲜食核桃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在花后82,92,102,112,123,133 d时采样,共计6次。采后果实品质指标含量的测定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凯氏定氮仪法、索氏抽提法、气相色谱法、氨基酸分析仪法等。利用LSD多重比较法检验不同生育期数据间的差异显著性,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生育期核桃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随果实的生长发育,外观品质中,青果三径均值、坚果三径均值、青果鲜重、坚果鲜重、坚果干重、核仁鲜重、核仁干重和径仁率均呈先升后趋于相对平稳的变化趋势。花后112 d外观品质各项指标均达到相对较高水平,果实大小和质量基本稳定;感官品质中,取仁难易程度、种皮颜色和种皮剥离难易程度的评价得分均逐渐下降,核仁饱满度得分逐渐上升,核仁香气和风味得分先升后降。感官品质综合得分(2。8~4。5分)表现为先升后降,花后112 d得分最高为4。5分,感官品质最佳;营养品质中,出仁率、脂肪、蛋白质、硬脂酸和油酸等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含水率、棕榈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果糖、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甜味、苦味和芳香族类)4类呈味氨基酸、P、Zn和Ca元素等含量先减后增,单宁含量呈增-减-增、Mg和Fe元素含量呈减-增-减的变化趋势。花后112 d时,部分营养物质如蛋白质、可溶性糖、果糖、亚油酸、P、Mg和Zn元素等含量迅速积累,达到较高水平。鲜核桃不同生育期综合品质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花后112 d时得分为0。53,与133 d时的最高分0。57较为接近,表明综合品质已达到较高。[结论]花后112 d为'礼品2号'鲜食核桃的适宜采收期,直观指标为核壳内褶壁和隔膜颜色由白色发育为黄褐色,可为果农采收鲜食核桃提供参考依据。

    鲜食核桃品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采收期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橘园土壤肥力和金秋砂糖橘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陈星月孙毛毛付鹏鸿胡婷婷...
    1186-1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施用有机肥是改善金秋砂糖橘品质、提高金秋砂糖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旨在探讨不同有机肥施用比例对橘园土壤肥力、金秋砂糖橘产量以及品质影响。[方法]试验设T1-常规施肥、T2-有机无机配施(M替代15%化肥氮)、T3-有机无机配施(M替代30%化肥氮)、T4-有机无机配施(M替代45%化肥氮)、T5-有机无机配施(M替代60%化肥氮)共5个施肥处理。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金秋砂糖橘产量、品质、果园土壤肥力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了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肥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利用隶属度函数值法综合评价了不同施肥处理的效果。[结果]施用有机肥对金秋砂糖橘产量及品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常规施肥相比,T4处理(M替代45%化肥氮)的效果最佳,45%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的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可提高16。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维C含量较常规施肥处理可分别提高14。8%、25。3%、18。8%。同时随着有机肥施用比例的增加,土壤pH、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全氮以及阳离子交换量整体呈升高的趋势,其中以T4处理的效果最佳。从投入产出比来看,T4处理的纯收入较常规施肥处理提高了25%,投入产出比也达到最高。由皮尔逊相关分析可知,金秋砂糖橘的产量与品质、土壤肥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借助隶属度函数值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T4处理的评价系数最高,其次为T5处理,其余施肥处理的评价系数为T3>T2>T1。[结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是提高金秋砂糖橘产量、品质以及培肥土壤的有效方法,综合考虑金秋砂糖橘的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肥力和经济效益各方面因素,各施肥处理的综合效果由优到劣依次为T4、T5、T3、T2、T1。

    金秋砂糖橘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产量和品质土壤肥力

    '玉环柚'3个杂交组合F1代果实品质特性及评价

    郑爽郑胄发刘善军李朝珍...
    1196-1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以'玉环柚'为母本的3个杂交组合F1代的果实品质特性,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后代。[方法]以'玉环柚'为母本,分别与'信木柚'(2010年)、'马家柚'(2011年)、'常山胡柚'(2012年)3个父本进行杂交授粉。果实成熟期,对3个杂交组合F1 代经初筛后,分别对综合表现最佳的单株YX-1(父本'信木柚')、YM-1(父本'马家柚')和YC-1(父本'常山胡柚')的果实主要品质进行分析,包括果实横径和纵径、果形指数、单果质量、单果囊瓣数、单果种子数、果皮厚度、可食率、出汁率、可溶性固性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固酸比、色泽指标和糖酸组分等,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YM-1果肉红色,单果质量1。75 kg,单果种子数157。67粒,可食率63。43%,出汁率55。61%,可溶性固性物含量12。09%,可溶性糖含量8。67%,可滴定酸含量0。72%,维生素C含量97。33 mg/100 g。YC-1果肉白色,单果质量1。41 kg,单果种子数105。50粒,可食率62。83%,出汁率66。76%,可溶性固性物含量10。98%,可溶性糖含量10。87%,可滴定酸含量1。16%,维生素C含量92。67 mg/100 g。YX-1果肉红色,单果质量1。08 kg,单果种子数138。33粒,可食率52。98%,出汁率50。99%,可溶性固性物含量11。30%,可溶性糖含量7。76%,可滴定酸含量0。68%,维生素C含量60。33 mg/100 g。'玉环柚'为母本的3个杂交组合F1代在主要品质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YM-1获得的综合得分排名最高,其次为YC-1。[结论]YM-1和YC-1可以作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进行无性系培育和评价。

    '玉环柚'杂交后代果实品质主成分分析

    基于转录组分析茉莉酸甲酯诱导猕猴桃果实抗采后软腐病作用机制

    康乃慧李树成肖刘华罗绕绕...
    1206-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茉莉酸甲酯(MeJA)作为生物信号分子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可激发果实抵御生物或非生物因子胁迫,在贮藏保鲜中发挥重要作用。转录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探索采后病害防治的相关调控机制,它能够在分子水平上深入阐明病原菌与植物之间互作的机制,有利于鉴定和挖掘胁迫响应基因。前期研究表明,MeJA能够通过调控防御系统诱导猕猴桃果实抗采后软腐病,并分析了苯丙烷途径、膜脂代谢以及能量代谢与MeJA诱导猕猴桃果实抗软腐病的关系,从生理和分子水平初步阐述了MeJA介导的猕猴桃果实抗病途径。基于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猕猴桃果实抵御软腐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转录组数据,分析猕猴桃果实响应病原侵染过程中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为研究MeJA介导的猕猴桃抗软腐病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红阳'猕猴桃为试验材料,选择接种B。dothidea组和MeJA处理并接种组,将0,1,5 d的猕猴桃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以log2FC≥2,Qvalue≤0。05和FPKM>2为标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并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转录组测序共获得约114。97 GB数据,各样本Clean data均达到6。39 GB,Q30碱基百分比在90。41%以上。对各个时期差异表达基因数量统计发现,猕猴桃果实DEGs随着B。dothidea侵染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而响应MeJA诱导的DEGs主要基中在预处理时,接种病原菌后DEGs数量逐渐减少,表明外源MeJA在早期诱导了大量基因参与果实抗病性。未处理接种组和MeJA处理接种组在0,1,5 d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164个和314个。GO富集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生物过程中的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对刺激的反应和生物调节,细胞组分中的细胞解剖实体和胞内,以及分子功能中的结合、催化活性和转录调节活性相关。KEGG通路富集结果表明,猕猴桃果实经MeJA处理后接种B。dothidea,其植物-病原互作途径、α-亚麻酸代谢途径、谷胱甘肽代谢途径、苯并恶嗪类生物合成途径、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途径特有富集;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芪类化合物、二芳基庚烷和姜醇生物合成途径、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和MAPK信号通路在两个处理组中共同富集。共筛选出了31个同时响应MeJA和B。dothidea的差异表达基因,推测这些基因与MeJA介导的抗病过程有关。[结论]对外源MeJA处理的猕猴桃果实在接种B。dothidea后的不同时期(0,1,5 d)进行RNA-Seq分析,结果显示MeJA诱导猕猴桃果实抵御软腐病过程中,大量的生理代谢途径的基因发生变化,有助于增强果实信号分子对防御系统的启动,提高抗菌物质的合成和抗氧化能力,进而提高了猕猴桃果实的抗病性,延长其贮藏时间。

    茉莉酸甲酯猕猴桃葡萄座腔菌转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