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农业学报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江西省农学会
江西农业学报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江西省农学会

罗奇祥

月刊

1001-8581

jxny@163.com

0791-87090763 87090630

330200

南昌市莲塘江西农业科学院

江西农业学报/Journal 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CSTPCD
查看更多>>《江西农业学报》是由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和江西省农学会共同主办的学术类期刊。本刊既刊登栽培育种、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园艺园林、蚕桑茶叶、畜牧水产、生物技术、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报告、综述、研究简报和实用技术,也发表农业经济、区域经济、农业科技管理、农业发展战略、农产品加工及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和对策性文章。《江西农业学报》系国家科技部评定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江西省优秀期刊”。 根据最新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6),本刊2005年度影响因子为0.406,最近5年来的平均影响因子为0.391,他引率0.92,基金论文率0.38,居同类期刊前列。本刊同时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等国内权威数据库全文收录。《江西农业学报》为月刊,国内公开发行,大16开本,每期160页, 彩色封面,逢月末出版,每期订价10.0元,全年订价120元。需订阅者可直接将杂志订阅款寄至本刊编辑部。地址:330200 南昌莲塘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江西农业学报》编辑部。本刊投稿专用电子信箱:jxny@163.com或jxny@chinajournal.net.cn,电话:0791-7090630欢迎订阅,欢迎赐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避雨栽培对红阳猕猴桃光合特性、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陈钱王斯妤金玲莉张萌...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适宜江西省猕猴桃的栽培模式,以红阳猕猴桃为试验材料,分析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模式对猕猴桃物候期、果园微环境、叶片光合特性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避雨栽培模式下,红阳猕猴桃的物候期提前,坐果率极显著提高;果园温湿度日变化减小,叶幕温度可降低4.1℃,湿度提高了9.33个百分点;表层土壤温度可降低5.6℃,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09个百分点.在果实成熟期,避雨栽培模式下的叶片可维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有效缓解植株的"光合午休"现象,对植株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提高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功能叶长度、宽度和质量分别增长了14.72%、26.18%和31.38%,结果母枝的粗度和长度分别提高了7.91%和61.79%,果实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分别提高了1.77、0.87、1.28、0.22个百分点,维生素C含量提高了31.08%.综上,避雨栽培可有效改善红阳猕猴桃生长的微环境,使其物候期提前,优化植株的光合作用,提高红阳猕猴桃的果实品质.

    红阳猕猴桃避雨栽培光合作用果实品质

    72份普通菜豆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综合评价分析

    杨珊李清超余娟张时龙...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充分利用优质普通菜豆资源,以来自3个国家的72份普通菜豆资源为研究材料,采用隶属函数、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0个表型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0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3.9%~52.1%之间,表型多样性指数在1.354~2.209之间;9个表型性状与小区产量的紧密程度表现为单株产量>株高>荚宽>单株荚数>单荚粒数>荚长>每果节荚数>单株分枝数>百粒重.UMAP聚类分析将72份普通菜豆资源按照3个国家进行分组,巴西距离墨西哥和危地马拉的距离相对较远.72份普通菜豆资源系统聚类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包括25份普通菜豆资源,其中,巴西10份、墨西哥10份、危地马拉5份;第Ⅱ类群包括25份普通菜豆资源,其中,巴西4份、墨西哥14份、危地马拉7份;第Ⅲ类群包括22份普通菜豆资源,其中,巴西3份、墨西哥14份、危地马拉5份;主成分评价及隶属函数评价筛选到10份综合表现优异的资源,包括YJ010459、YJ009992-A、YJ009764、YJ010450、YJ010490、YJ010092-A、YJ010270、YJ009749、YJ009789、YJ010012.

    普通菜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评价

    甘肃省南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美丽郑荣许辉欣王兴荣...
    19-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甘肃省36份南瓜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运用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南瓜的34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为南瓜种质资源的创制及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9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591~1.960;15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541~2.021,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15.6%~57.7%,40%的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选取特征值大于1.00的5个主成分进行评价,累计贡献率达78.644%;36份种质的综合得分在0.56~3.39,综合得分排前3位的种质资源为N01、N10、N14;36份南瓜种质资源分可为5个类群,各类群间表型差异明显.

    南瓜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对旱地小麦土壤养分和磷素利用率的影响

    乔唱唱张冬霞沈思涵马嵩科...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洛旱2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还田(S1)2种处理,副区为P0~P4处理(施磷量分别为0、75.0、112.5、150.0、187.5 kg/hm2),测定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理化指标和磷肥利用效率,分析探讨了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对麦田土壤养分和小麦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各处理总体表现为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进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拔节期最高,成熟期最低;(2)同一施磷水平下,S1处理总体高于S0处理,S1处理的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S0处理分别提高了1.99%、8.08%、1.74%、4.74%、7.38%、5.73%;(3)同一施磷水平下,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磷肥农学利用率、磷肥表现回收率、磷肥偏生产力及磷肥吸收效率,较秸秆不还田处理分别提高了12.09%、82.68%、6.11%和16.72%;(4)同一秸秆还田处理下,磷肥农学利用率和磷肥表现回收率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均在施磷量为112.5 kg/hm2时(P2)达到最大值;磷肥偏生产力和磷素吸收效率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且秸秆还田和施磷互作对磷肥农学利用率、磷肥表现回收率和磷肥吸收效率均有显著影响.

    旱地小麦秸秆还田施磷量土壤养分磷肥利用效率产量

    生物炭肥料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及其产率的研究

    陈一岩白保勋
    35-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生物炭肥料的科学制备方法,筛选出适宜的生物炭肥料原料,收集了河南省多种果枝、粮经作物与蔬菜秸秆作为试验材料,对这些生物质原料的热解温度、原料与肥料营养元素含量、肥料产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7种果枝和作物蔬菜秸秆适合用于制作生物炭肥料,其中以果枝的含碳量较高,粮经作物和蔬菜秸秆的含碳量较低,果枝和秸秆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变化规律不明显.果枝和秸秆的热解温度会影响生物炭肥料的养分含量,生物炭肥料的产出率是确定热解温度的主要因素,热解温度过低则原料分解不充分,过高则生物炭肥料的产量低.生物炭肥料质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茄子秆、花生秆、葡萄枝比较适合作为制作生物炭肥料的原料,生物炭肥料生产技术的研发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农业废弃物热解温度生物炭肥料营养元素生产率

    浙江农田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有效铬预测模型

    孔海民林宝义任海英季天委...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作物生产提供基础土壤信息,以2008-2018年浙江地区典型农田为研究对象,采集、处理、贮存和检测了3726个土壤样本,每个样本包括pH值等14个理化指标,用R软件的基于加权最小二乘法原理的多元线性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浙江地区典型农田土壤,pH值的算术平均值为5.820,79.6%土壤样本的pH值介于4.500~6.500之间;90.8%土壤样本的有机质(oM)含量为0~50 g/kg;84.0%以上土壤样本全氮(tN)、速效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的含量分别为0~4 g/kg、0~300 mg/kg、0~50 mg/kg和0~150 mg/kg;77.8%土壤样本缓效钾(saK)的含量为50~450 mg/kg;91.8%以上土壤样本的Cu、Zn、B、Mo和Cr含量分别为0~40、0~100、0~2、0~10和0~100 mg/kg;87.8%土壤样本的Mn含量为0~80 mg/kg;87.8%土壤样本的Fe含量为0~400 mg/kg.(2)有效态Cr含量与saK、Cu、aK、pH、Mn、Zn、B、Mo、oM、tN和aN等指标显著相关,可用稳健回归方程表示为:yCr=-130.0+64.6xCu+50.6xpH+451.0xB-12.6xCu×pH-75.6xCu×B-84.9xpH×B-15.6xMn×B+13.8xCu×pH×B.总之,浙江地区典型农田土壤偏酸性,大部分土壤(79.1%)oM含量为20~50 g/kg,适合作物生长;土壤中N、Cr、K含量变异中等,变异系数为30%~90%;土壤中P、Fe、Mn、Cu、Zn、B、Mo的含量变化较大,变异系数均大于1;有效Cr含量与saK、Cu等11种土壤组分呈显著相关,可以用稳健回归方程定量描述.

    土壤营养土壤理化指标检测重金属

    自然低温下红茴香和双蕊野扇花的耐寒性研究

    李盼盼江松霖薛宁涵吉文丽...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红茴香(Illicium henryi Diels)和双蕊野扇花(Sarcococca hookeriana var.digyna Franch)为试验材料,在越冬期间持续观察叶片的形态变化,并测定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为2种植物在北方地区园林的引种栽培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红茴香和双蕊野扇花在寒冷环境下仍能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表现出较强的耐寒能力;在越冬过程中,红茴香和双蕊野扇花叶片的相对电导率、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含量随温度下降而升高,各指标与气温之间的相关性也较大.综上,红茴香和双蕊野扇花对引种地的低温环境均表现出了一定适应能力,能及时运行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抵御低温伤害.

    红茴香双蕊野扇花引种栽培自然低温耐寒性

    气象因子对河池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展的影响

    刘芳唐广田黄珩黄维...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河池市2005-2023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RBSDV)的发病面积比例数据和期间气象数据,通过卡方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拟合流行周期内的发病趋势概率,分离出发病浮动概率,探究关键气象因子与发病浮动概率的相关性,并基于显著相关气象因子构建发病气象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2010年为河池市SRBSDV的暴发期,2010-2023年为SRBSDV的一个流行周期,发病概率符合自由度为3的卡方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2)发病浮动概率与12月—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6-7月的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安全播种期日序数负相关;(3)发病气象评价模型在预测暴发期的发病程度时预测偏轻,其他年份均预测正确,模型在一个流行周期内的定性评价效果较好.通过气象发病评价模型可定性评价流行周期内的发病程度,研究结论可为河池市的水稻病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河池市流行周期气象因子评价模型

    内蒙古马铃薯气候适宜度时空演变及产量动态预报研究

    金林雪于水燕宋海清王海梅...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内蒙古自治区119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未来气候情景模式,结合马铃薯的生理生化指标,构建了各发育阶段温度、降水、日照及综合气候适宜度,分析和预估气候适宜度演变特征及其与马铃薯生产的关系,建立了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的马铃薯产量预报模型,实现了旬尺度、旗县级的产量预报,为优势产区马铃薯的动态监测、产量预报模型优选提供了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近60年(1961-202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生长季光、热适宜度优于降水,综合气候适宜度高值区在中西部偏南及东部大部分地区,气候资源优势明显;从年际变化上来看,日照适宜度呈弱的上升趋势,温度、降水及综合适宜度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对马铃薯生产呈弱的负效应;未来50年(2021-2070年)RCP4.5低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产表现为弱的正效应的可能性大,RCP8.5高排放情景下则为负效应的可能性大;7月上旬—9月上旬逐旬产量预报模型通过了0.05置信检验的占比达74%,预报外推平均准确率为87.4%,开展业务试应用的效果较好,马铃薯预报趋势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内蒙古马铃薯气候适宜度产量预报时空演变

    河北省棉花连阴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未来变化趋势的研究

    王猛代立芹张欣张绍龙...
    74-7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71-2020年河北省棉花种植区气象资料和棉花生长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分析、Mann-Kendall分析、重标极差分析(R/S)、非周期循环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棉花连阴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连阴雨危害河北省棉花生长的主要时段为6月下旬—9月上旬,其中,以7月上旬—8月中旬的危害最突出;棉区以花铃期连阴雨的站次和强度最大,现蕾期和吐絮期次之,播种期最小,其中,保定南部、衡水西部、石家庄、邢台、邯郸棉区以花铃期和吐絮期的连阴雨为主,其他棉区以花铃期和现蕾期的连阴雨为主;以邯郸、邢台、衡水南部、石家庄西部、保定中西部、唐山和秦皇岛两市北部棉区连阴雨的站次较多,其他棉区连阴雨的站次相对较少;连阴雨日数和阴雨日的日照时数在1989年出现明显的突变,之后,阴雨日数进入高值期、阴雨日的日照时数进入低值期,这导致了连阴雨的站次在1990年之后明显增多;近50年来的阴雨日数显著上升、阴雨日的日照时数显著下降,未来10年的变化趋势与过去50年的基本一致,并存在一个9~11 a的循环周期,这导致了棉花连阴雨的站次在近50年来显著上升和未来10年左右仍呈上升趋势.因此,随着未来连阴雨灾害风险的增加,应加强防御措施的准备工作.

    棉花连阴雨灾害演变特征变化趋势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