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社会科学

龚建文

月刊

1004-518X

jxsheke@163.com

0791-8596531 8592529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江西省社科院内

江西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x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西省社会科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所刊发的文章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原创性。在学术界影响较大,所刊发的文章被引用率和转载率都居全国同类刊物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德格尔虚无主义批判思想的学理透视

    王平龚玮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德格尔是最早解析虚无主义产生根源的思想家之一.海德格尔非常犀利地指出,虚无主义是西方文明的内在法则,虚无主义要素隐含在作为西方文明基础的西方形而上学之中,随着西方文明的传播,虚无主义不断蔓延,人类终将陷入无根基状态,无家可归最终将成为世界的命运.为了抗拒西方文明所带来的虚无主义后果,海德格尔主张返魅化运动,这种返魅化运动通过物之返魅、人之返魅、世界之返魅等维度展开.海德格尔的思考是苦心孤诣的,体现了一个大思想家悲天悯人的情怀,我们应该注意倾听海德格尔的声音.

    海德格尔虚无主义形而上学无根状态返魅

    过去之探基与未来之启思——论海德格尔"存在之终极学"的根本旨趣

    张柯黄璐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存在之终极学是后期海德格尔的一种重要学说,但长期以来由于文本出版滞后的原因而罕被关注.存在之终极学在概念上命名着"终结即开端"的这种自行转向的存在之真理,在广义上意指通过臻于极端而自行转向的存在之真理,在狭义上意指海德格尔思想本身.存在之终极学的根本旨趣在于:首先,存在之终极学标志着海德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整体评判"的基础揭示;其次,存在之终极学既是海德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整体评判"的理论总结,同时又是海德格尔对本己思想的历史性定位;最后,存在之终极学是对同一者道路的争辩与沉思,对过去的探基与对未来的启思是统一的,我们对过去的深刻理解已经是在激活未来.

    存在之终极学本有存在与人之关联基础问题

    中国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流耦合协调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朱虹宋丹丹胡兵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目的地供需视角构建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测算红色文化资源禀赋与旅游流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两者耦合协调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红色文化资源禀赋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东中部,如北京、上海、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地,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旅游流水平高值区集中于东南部.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关系实现从轻度失调到濒临失调转变,但总体水平偏低,接近勉强协调.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区域特征,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流耦合协调优势明显.科技、投资和旅游接待是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核心驱动因子.

    红色旅游红色文化资源旅游流耦合协调驱动因素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空间效应测度与分析——基于中国30个省份数据的实证检验

    时朋飞李星明
    3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剖析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为区域共同富裕水平提升探索新的产业支撑.在厘清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借助线性加权法测度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水平,然后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检验了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间效应,最后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共同富裕水平较低,但两者增长态势显著,均呈现东强西弱的发展格局;我国共同富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性突出,且东部沿海省份形成共同富裕水平的HH集聚连绵区,西部省区出现LL集聚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且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其扩散、带动作用明显;对外开放、环境规制、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等因素均会显著促进本地的共同富裕水平提高.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空间效应空间杜宾模型

    场景视域下民族村寨旅游品质提升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陈波张靖煜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民族村寨旅游品质不仅能转变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方式,还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及民族认同.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基于场景理论与旅游品质生成模型,建构由"民族符号象征性""民族文化体验性""社会认可性"三大主维度及其子维度组成的民族村寨场景分析框架.结果显示,西江千户苗寨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而初具旅游品质,而文化互动性不足则阻碍了游客深入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客观本真与舞台化本真不协调导致民族村寨社会空间异化.民族村寨可从深挖民族文化价值观、更新舒适物设施组合、凝练吸引物文化符号等方面提升旅游品质.

    民族村寨旅游品质文化场景

    江西融入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策略研究

    毛丽娟夏杰长谢伟伟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提出与不断实践,区域旅游一体化也日益受到重视,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地方政府视角出发,提出了地区旅游融入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四步法",即按照分析主体地区旅游发展阶段、分析主体地区旅游资源比较优势、识别融入区域旅游一体化瓶颈和确定融合路径来制定地区旅游融入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具体路径和政策,以确保融入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以江西旅游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为例,通过对江西旅游发展阶段、比较优势和融入瓶颈的分析,提出旅游相关规划一体化、旅游产品开发一体化、旅游招商引资一体化、旅游营销推介一体化、旅游交通一体化、文化和旅游治理一体化等政策建议.

    区域旅游一体化江西旅游旅游资源比较优势

    从能吏书写以考察《汉书》之成篇与成书

    汪春泓
    6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前汉循吏、酷吏之间尚存一类人物谓之能吏,而《汉书》关于三辅郡守代表人物之传记,可称之为能吏书写,此篇既融汇刘向、扬雄以至班固之史家叙事,又有各种观念在其中产生交集,其间史料之来源以及由观念而产生的对于传主的褒贬等,都可以从中辨析其缘由,直至该篇的张敞书写,真正确立了史学本体在史书传记中的地位,而就此篇可观透过史书复杂的成篇过程恰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

    能吏三辅郡守史料生死观刘向刘歆

    巫史、相礼与六艺:儒者身份探微

    王保国张施令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文献史料及学界的研究来看,儒家以孔子及其弟子组成学术思想团体为标志;儒学思想可追溯至周公时期探究儒学与西周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关于儒者的出现则更早,或可溯源至殷商之际巫史术士以及周代的相礼、六艺之士."儒者"的身份认同与精神内核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演进过程,对儒者身份的溯源,可以对儒家在三代以前的精神风貌有一个相对立体的认识,同时也可以管窥儒学思想在早期社会中的重要影响.

    巫史相礼六艺儒者身份

    西周南土的政治网络与王朝治理

    郑威张璐赟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周南土涵盖南襄盆地、随枣走廊、汝颍流域与淮水上游沿岸四个政治地理区,在周王朝与南方、东方内外势力的政治博弈中形成了动态发展的政治网络.西周早期,南土以汝颍流域和随枣走廊为区域中心,构建了较为稳定的治理网络,姬姓应、蔡、曾与异姓胡、陈、鄂等成为南土的核心邦国;西周中期,受到淮夷族群和鄂侯叛乱的冲击,这一政治网络面临解体;西周后期,经过宣王的重新布局,形成了以申与姬姓鄂国、唐与邓、息与番三组重要邦国和西周前期核心邦国相互补充的空间网络,保障了南土的稳定,有效促进了周人南土治理的深入.

    西周南土政治地理分区治理网络

    楚郢都与中国古都的早期形态

    尹弘兵
    10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郢是春秋战国时期楚都之通名,得名于《楚居》中的疆郢.疆郢是楚武王称王建制的结果,建有宗庙,是承担祭祀事务的"圣都".早期文明时代祭祀是最重要的国家政务,圣都即正都.随着楚国的强大,为适应战争需要,楚王长期居住在核心区外以指挥战事,在外围地区形成俗都,本质上是别都.同时随着国家的发展,国家逐步超越血缘团体向地缘国家转化,国家政务逐渐与宗教事务分离,于是在核心区形成专门处理政务的俗都.春秋中晚期时,行政事务超越祭祀成为主要的国家政务,楚核心区的为郢发展成为楚国的行政首都,超越了疆郢成为楚国正都.

    《楚居》郢都圣都俗都正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