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社会科学

龚建文

月刊

1004-518X

jxsheke@163.com

0791-8596531 8592529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江西省社科院内

江西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x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西省社会科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所刊发的文章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原创性。在学术界影响较大,所刊发的文章被引用率和转载率都居全国同类刊物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碑证"的生成发展与功能分析——以山东灵岩寺宋金元公文碑为例

    李雪梅
    10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灵岩寺宋金元碑刻集中,公据执照、界至文图、王言圣旨、寺院文书等不同类型的碑刻相互串联,彼此互证,展现了较长时段内灵岩寺寺产维护和寺院管理的实况,以及碑刻发展的多元化和刻石功能的多样性.其中因解决纷争而生成的诸种公文碑,渐次构成连环"碑证",并通过其照证、保全功能,成为维护寺产权益的法宝,亦成为检视中国古代公证制度生成发展的窗口;而体现寺观特权的王言圣旨类"护持"性碑刻,与保全寺产的公据、执照类公文碑相辅相成,在寺观发展和地方治理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文碑碑证公据执照古代公证

    南宋杀人疑罪的证明困境与官民博弈

    赵晶
    114-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宋地方官在受理杀人案件后,会围绕被害者的尸身、加害者的主观心理、犯罪行为与被害者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被害者近亲的表现等进行证据调查,只有整个证明体系"理不可疑",才能定罪量刑.由于制度规定的操作性不强、官民之间循此展开诸多博弈,这一证明体系往往会出现缺环,从而形成疑罪.又由于侵犯法益的严重性不同、面临的司法监督程序有别,相比于犯奸疑罪,地方官对杀人疑罪往往采取穷究到底的姿态,这也与立法上针对疑罪并行规定了赎刑与刑讯两种可选择的处理方案密切相关.

    南宋杀人刑案疑罪证明体系刑讯

    作为准罪名的电信网络诈骗罪

    叶良芳袁玉杰
    126-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信网络诈骗罪不是有权机关确定的法定罪名,但司法规范性文件为其设定了独立的罪状并配置了独立的法定刑,因而其实质上是一种准罪名.与普通诈骗罪相比,电信网络诈骗罪具有手段的技术性、状态的非接触性、对象的不特定性和组织的共犯性等构成特征.其中,手段特征是核心特征,状态特征是派生特征,二者均是内部性特征,而对象特征和组织特征是外部性特征,是基于合理划定调整范围的政策需要而设的.基于这四个特征,可以合理划分电信网络诈骗罪与普通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和盗窃罪等犯罪的界限.

    准罪名电信网络诈骗罪技术性非接触性法条竞合

    规范确证机能下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司法适用

    王志远陈昊
    137-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共犯教义学框架内理解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性质,对网络空间下犯罪帮助行为的新特征观照不足,偏离了本罪增设的价值前提和预期目的,容易走向过度限缩本罪适用范围的另一个极端.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构成要件的理解,应充分考虑本罪增设的时代背景和目的考量.以刑法规范确证机能的合理实现为解释原则,立足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适用难题,承认在"明知"判断中确立推定规则的合理性,并作出一定限制.将"犯罪"理解为符合刑法分则构成要件的行为,在特定情形下可以例外地包括因客观条件无法查证是否符合罪量要求的犯罪行为.着重把握主观认知内容或客观行为类型上的差异,以准确界定本罪与其他犯罪共犯或正犯的罪间关系.对"情节严重"的判断应以行为人主观上规范违反的恶性为主,交由裁判者综合判断.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共犯教义学刑法机能规范确证

    组织体犯罪的成因剖析与治理路径——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视阈

    王康庆
    148-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组织体犯罪治理具象化的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已得到广泛关注,且体系化、立法化初显端倪.从主体与功能认知维度,上位的组织体犯罪原因与体系化治理在理论上亟须探索与证成.马克斯·韦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分析框架可以用于讨论组织体犯罪归因与治理路径,也便于理解当前"纸面合规"的困境与实质审查标准的应然价值遵循.构建组织体犯罪的治理体系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层面展开:一方面,应着力提升价值理性对组织体的规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工具理性的现实支撑作用,从而有效实现组织体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互动;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侧重于最为关键的三个领域,即犯罪类型层面的电信诈骗独立成罪、组织层面的合规建设、核心要素层面的个人信息处理规范等.

    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组织体犯罪合规建设

    职务犯罪调查中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机制研究

    刘雪丹
    158-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机制对于提高监察调查的规范化和法治化水平,促进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良好衔接具有重要作用.检察监督说并非检察机关提前介入监察调查的理论基础,从监察机关的权力性质和权力运行方式上看,监察独立说更为合理.在介入目的上,调查协助与公诉准备两个功用并不冲突,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双方的目标完全可以兼顾,实现有效平衡.在具体实践运用中,应当准确把握提前介入的案件范围、启动方式、介入时间以及反馈机制.在下一步机制优化中,应重点厘清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角色定位,制定具体规则,明确各自权力边界,提升法律位阶,增强制度刚性,以更好地促进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提高职务犯罪案件办理质效.

    职务犯罪监察调查提前介入监察独立监检衔接

    电影工业美学:新世纪中国电影史写作的视野、原则及方法

    陈旭光张明浩
    168-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中国电影能否写史?如何写?国内目前的理论思考与写作实践仍不多.以"电影工业美学"作为原则与方法,能为新世纪中国电影史写作提供一种可能性,如整体性思维与工业/美学视角.《新世纪中国电影史(2000-2022)》便是这一方法的有效实践.新世纪中国电影史写作面临"如何划分""何种方法""何种理论"等难题.作为新世纪中国电影史写作的方法,"电影工业美学"对影史写作有如下"原则":"整体观"思维或视野;以工业/美学的张力为书写的脉络或标准;以"大众性"与"常人"观为基准及案例选择标准.正是遵循上述原则与方法,《新世纪中国电影史(2000-2022)》以"工业美学"为线索,系统梳理新世纪20多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变革、美学变迁、观众流变、文化表达与工业制作升级的脉络,进而在"整体上"把握新世纪中国电影史.

    电影工业美学新世纪中国电影史电影史写作整体观方法论

    从"电影工业"到"电影工业美学"——基于概念史的考察

    马瑞青
    179-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工业"和"电影工业美学"都是我国电影研究的重要议题,但"电影工业"这一概念却缺乏相对统一的定义,其内涵与外延也产生了变化.梳理"电影工业"概念的渊源,可以更好地辨析中国电影研究术语中"电影工业""电影工业化""电影产业""电影事业""电影业"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作为"电影工业"概念的衍生化表达,"电影工业美学"同样具有通俗化、政治化特点,易于流通与传播;作为一个获得了学术共同体认可、仍在持续生长的学术体系,"电影工业美学"的规范化和衍生化特点,使其成为一个可能突破当前研究困境的理论范式.

    电影工业电影工业美学电影工业化电影产业概念史

    理论也是一种实践——以电影工业美学生产机制为案例的思考

    李立
    18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工业美学的提出、传播与交往形成了电影理论的生成机制.电影工业美学的提出源自新力量导演登上历史舞台,其传播是个人知识的"公共性转化",其交往走过了一条从争鸣到质疑、从商榷到共识的道路.电影工业美学的生产机制证明了理论建构与时代精神的紧密关系,言说了"中国式"电影理论的出场,凸显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与原创性".从生产机制反观新时代中国电影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也是一种实践.

    电影工业美学电影理论时代精神

    传记电影的"认同"与"求异"

    曲德煊高泽远
    198-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艺术与时代文化联系紧密,在泛影像时代尤其如此.学者通过研究传记电影这种特殊的电影形态,可以揭示出时代文化的变异表征和实质内涵.在麦茨和穆尔维的经典理论中,我们看到了一种被质疑的凝视,他们运用精神分析学揭示了人们在观看电影时的不自由状态和非理性状态.他们的批评对当今时代仍然部分适用.借助纪实性维度、心理性维度和反思性维度进行读解的部分认同理论,可以反诘传统凝视—认同理论,通过部分认同和反思性求异的双重心理机制,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更深入地阐释文化内核,令其成为文化分析中新的理性依据,并对当前的文化研究有相当的意义和价值.

    传记电影部分认同求异反思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