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社会科学

龚建文

月刊

1004-518X

jxsheke@163.com

0791-8596531 8592529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江西省社科院内

江西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x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西省社会科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所刊发的文章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原创性。在学术界影响较大,所刊发的文章被引用率和转载率都居全国同类刊物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生态文明理论的内在矛盾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构建

    王雨辰幸菊艳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生态文明理论的服务对象和价值目的、"实然"与"应然"维度,可以把生态文明理论的内在矛盾划分为地方维度与全球维度、现实维度与理想维度之间的矛盾.当代西方所有生态思潮都包含生态文明理论的内在矛盾,并力求解决这一矛盾.但由于理论基础、价值立场的缺陷,都没有解决好这一矛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辩证地解决了上述矛盾,既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科学方法论,也决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应有的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科学揭示生态危机的根源与本质,捍卫中国的环境权与发展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环境正义的价值取向,既具有能够推进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作为发展观的工具理性的功能,又具有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理想的促进实现美丽中国与美丽和谐世界的价值理性的功能.

    生态文明理论的内在矛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对构建中国环境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导向作用

    李培超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环境伦理学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完全摆脱西方激进环境主义的影响,其价值理念、原则规范和实践导向都与中国本土社会和文化传统存在着明显的"违和感".这种"违和感"对环境伦理学介入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活动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中国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建构"提供了明确导向,也为构建中国环境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环境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论的传承和贡献

    蔡华杰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论述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论断,即社会主义生产是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一论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论,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价值取向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根本立场,即我们发展生态经济最终是为了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而其中带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原创性贡献就集中体现为: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确立为发展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的总体目标.

    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社会主义生态经济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多重逻辑与实现路径

    陈绍军唐滢田鹏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对于扩大内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学术界未能构建一个整体性理论分析框架,系统阐释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多重逻辑和实现路径.从大历史观来看,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我国城镇化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方位、新要求.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人口流动、生产要素、制度架构以及空间布局多维互动呈现出复杂性.从核心内涵来看,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以县域为载体,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融合共享的新型高质量发展格局.从运行逻辑上看,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聚焦人的多元诉求及动态演化;同时,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优化城乡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和制度框架,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通、互惠互利、平等共享的制度通道.从实现路径上看,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还应当完善城乡空间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加强城乡空间规划协调性、联动性和整体性,构建更加公平、开放、包容、共享和可持续的城乡地域空间网络.

    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联动

    推进乡村振兴基本实施单元的县域转型:治理逻辑及风险规避

    郑瑞强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乡村振兴基本实施单元由村庄向县域的转型发展,是基于乡村自身比较优势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持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然选择,其有益于加快城乡融合,实现城乡共同富裕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认为:县域推进乡村振兴的系统集成改革,需要强化吸纳式参与、注重融合式治理、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结构耦合、激活过程调适,平滑城乡发展差距与增进县域乡村发展韧性.同时需要有效避免多元治理体系"主体缺位"、绩效考核"高耗低效"以及需要超越系统集成的"合成谬误"等潜在风险,以全面提升县域乡村振兴工作质量,推动县域包容性发展和民众福祉增进.

    乡村振兴系统集成空间重构城乡融合县域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的新型城镇化:逻辑、内涵与路径

    汪彬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百余年实践中,我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其内在服从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演变,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价值逻辑的辩证统一,蕴含着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为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配套改革,从制度保障、关键任务、发展全局、发展模式、发展动力、治理能力与建设主体等角度入手,促进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

    人工智能文本生成对网络文艺发展的赋能

    禹建湘张浩翔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内容创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升级,使网络文艺产业也面临着网络媒介新环境中"人—机"交互关系的影响.回顾网络文艺发展的历史,媒介技术的烙印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文艺作品的高质量提升而慢慢弱化.作为一种生成式虚拟技术的现实应用,AIGC在未来也将不断在网络文艺中赋能,从而更加突出其对网络文艺主体性的服务和支持.网络文艺的跨媒介改编和跨语言传播都反映出不同文本类型的网络文艺文本间性,而AIGC能够有效增强网络文艺在不同媒介语言中的强文本间性,并通过较低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实现文本的意义流动,最终能够提升网络文艺的全产业平台搭建.

    网络文艺AIGC情境化知识文本间性网文改编

    媒介技术视域下人工智能艺术的主体性之思

    张梦杨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虽对人工智能艺术的主体性进行过广泛探讨,但从媒介视角审视人工智能艺术主体性技术来源的研究少有.人工智能艺术的主体性在其物质基础、产生过程、创作形式三个方面有较为清晰地体现.从物质基础来讲,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可计算的机器,计算机借由软件的用户友好型特质对使用者进行隐秘操控,将人类由技术使用主体变为客体.从创作过程来看,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可计算性模仿、自动的内容生成都具有明显的"类人"特征.就人工智能的艺术作品而言,与人类合作共创是人工智能艺术生产的主要形式,走向主体间性也因此成为人工智能艺术发展的新形态.

    媒介技术人工智能艺术主体性

    接受美学视域下人工智能艺术的审美价值

    魏西笑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接受美学将观者视为主动的创造者,以其接受效果为出发点,将艺术作品价值的裁量权交到接受者手中.回顾艺术发展史,技术进步带动人类社会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成熟,使得艺术创作中普通人的参与度和创作力不断得到提升.接受美学理论为研究最新的"技术+艺术"结合产物——人工智能艺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消解审美价值的批判.从接受美学角度审视人工智能艺术,其审美价值来自不断打破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制造"审美距离",建立创作者与接受者、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对话的"召唤结构",接受者在陌生化的叙事结构和社会交往中体验新奇的审美愉悦,培养个体的审美敏感和自由个性.

    人工智能艺术接受美学审美价值

    日常生活教育与政治动员:革命年代中共妇女教材编写问题述论

    赵兴胜段晓文
    9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革命年代,为发展妇女教育,动员妇女参加革命,特别是参加根据地和解放区建设,中共编纂、发行了一批妇女专用的教材.在实践中,这些教材逐渐形成了"从日常生活出发"的编纂思想,紧紧围绕着妇女的家庭生活、劳动生产、经济收入、身体健康等问题,通过诉苦、识字、树立模范等技术手段,用农村妇女能理解的语言,讲农村妇女最关心、最需要的知识.妇女教材不仅教育和引领无数农村妇女投身革命,切实帮助妇女改善了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也是中共运用"群众路线"开展妇女解放运动的最直观体现.

    妇女教材日常生活妇女动员妇女解放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