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社会科学

龚建文

月刊

1004-518X

jxsheke@163.com

0791-8596531 8592529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江西省社科院内

江西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x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西省社会科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所刊发的文章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原创性。在学术界影响较大,所刊发的文章被引用率和转载率都居全国同类刊物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鲜明特点

    柳建辉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胆略和气魄,深刻洞察国际局势,准确把握当今世界时代特征,以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眼光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领导并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逐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思想.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认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邓小平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的精髓要义、实践价值和现实启示

    何虎生薛思齐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邓小平倡导的解放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他围绕解放思想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完成了全面拨乱反正,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深刻理解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的精髓要义、实践价值和现实启示,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着至关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李嘉图等价定理所引发的认识误区与公债的机制优化

    贾康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学界不时讨论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做出学术性回溯和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以拓展视角条理化讨论了李氏定理相关认识的一系列重点问题,指出了李氏定理多达10项的假设条件于现实世界中的无法满足,及其流于粗陋的"简陋"特点,讨论从该定理应当扩展出的六个考察视角上可认知的"非等价"问题.在对公债的现实合理性与不可替代性作出实证维度的认识勾画后,明确阐述公债规模效应曲线认识框架,进而具体讨论了我国公债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优化五个方面的要点与建议.

    李嘉图等价定理公债公债管理机制优化

    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成效与难题应对

    叶振宇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要的阶段成效,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体现为以人为核心的区域协调发展基本目标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实现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要着力解决区域分化加剧、"问题区域"发展困难、区域政策精准性和合理性不足等问题以及人口和土地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凸显、新变局新技术冲击等方面带来的挑战.为此,应通过改善区域营商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区域政策体系转型等举措加以应对,从而推动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更大的进展.

    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十五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问题与实践

    孙久文虎琳
    3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经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基础,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十五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内涵出现了新变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新动力,以"相对均衡"为重点的区域互惠互利成为新标准,以"绿色低碳"为底线的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新约束,以"竞争合作"为特征的对内对外开放成为新载体,以"以人为本"为本质的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成为新目标."十五五"时期,需要重点关注创新要素在空间上分配不均、区域发展质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差距、水资源供需不匹配和"高碳"排放、区域开放依然存在"堵点"和"断点"、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和区域重大战略有待深化与细化等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十五五"时期的区域协调发展,亟需优化国土空间体系,打好现代化的空间基础;加强区域联动,促进共同富裕;深入实施以"轴带支撑"为特征的区域重大战略;以数字经济赋能"十五五"时期的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十五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空间现代化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背景下国家优先支持政策促进农村减贫效应评估——来自革命老区的经验证据

    李华旭张明林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革命老区农村减贫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任务.自2012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革命老区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检验国家优先支持政策对农村减贫的政策效应和影响机制,以革命老区2010-2019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PSM-DID计量方法,评估国家优先支持政策对五大重点革命老区的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效果.研究表明:国家优先支持政策显著提升了革命老区的农村居民收入,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国家优先支持政策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两条途径来促进革命老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国家优先支持政策对不同禀赋特征的革命老区的农村居民减贫的政策效果是存在异质性的.为了进一步优化政策效果,要加快提高革命老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乡村经济发展体系、因地制宜推进革命老区县域城镇化建设、加强农村居民的技术培训和就业服务.

    共同富裕国家优先支持政策革命老区农村减贫

    "审美概念"与审美随附性:分析美学对审美特性的研究

    张冰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审美概念"由当代英美分析美学的代表人物西伯利提出,它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分析美学的很多话题都与这一思想有关.西伯利认为"审美概念"没有成立的充分或必要条件,从这一点来说,它是无条件制约的;审美判断中,审美特性是通过对非审美特性的解释而获得,因而由非审美特性所决定,这就是审美随附性.西伯利的这些观点引起了分析美学界浓厚的兴趣,其他美学家,如比厄斯利和沃尔顿,在承认西伯利基本论断的基础上,又对审美特性的随附性进行了深化和细化.他们的观点汇聚在一起,共同推动了当代美学对审美特性和审美活动的认识.

    西伯利审美概念审美特性非审美特性审美随附性

    从语言到文化:转喻理论的扩展路径和文化意义

    严小香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喻理论的应用领域在20世纪发生了重要的变迁,由语言学领域进入文学,再进入文化领域.文学是转喻由语言进入文化的中介.转喻理论的扩展是20世纪理论变迁的表征,它的两次扩展与文学研究领域的"语言学转向"和"话语转向"基本一致.转喻的"越界"不仅扩展了它的领域,也丰富了它的内涵.在当代文化中,转喻压倒了隐喻,它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形式,甚至是一种生存方式.转喻的"越界"本身是当代文化"转喻"的结果,是当代文化转向的"映射".

    转喻认知语言学当代文化拉康鲍德里亚

    唐后期地方官府祈雨修庙立碑与南方地域社会——以虔州储谭庙碑刻为例

    夏炎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历五年裴谞撰《储潭神颂》与裴曙撰《储潭祈雨感应颂并序》石刻是观察8世纪后期虔州地域社会的重要入口.储谭庙由东晋时代的岭南北上移民群体所建,是人们祈求十八滩航船平安的重要信仰空间.大历二年,裴谞外放虔州刺史,翌年便在储谭庙祈雨、修庙乃至立碑,这一系列行为反映出外来世家大族、地方官府与当地人群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揭示出唐后期南方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趋势.

    石刻虔州储谭庙祈雨地域社会

    南宋江西士人与地方备灾救灾——兼论南宋士人"地方化"问题

    邹锦良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频发的灾害,南宋地方官府积极调配各种资源,通过开仓、调粮与蠲免,抑价、平盗与安置等措施,进行有效的备灾救灾,以稳定地方社会.官方之外,地方士人及一些士人家族亦积极发挥作用,以各种方式参与备灾救灾,或出谋划策,或积极捐资救灾赈灾,或参与基层救灾赈灾设施的修建管理.南宋江西士人及一些士人家族的备灾救灾行为不仅是士人参与地方社会主体意识增强的体现,而且也可以作为探讨宋史学界持续讨论的南宋士人"地方化"趋势之具体案例.

    南宋江西士人备灾救灾地方化